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6月18日公布了《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不僅第一次明確了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概念及法律特征,而且特別規定了4種典型的名為合作開發、實為其他性質合同的轉性合同的情形。對于4種典型的轉性合同,因其名為合作開發、實為其他性質,故其效力的判斷顯然只能從其真實的性質出發,以相應法律規定為依據;同時,基于合同性質及其效力而產生的直接影響“合作”各方利益分配關系的法律后果則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對于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當事人,準確辨析合作開發房地產轉性合同的效力及法律后果是十分重要的。
一、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1、《解釋》第十四條規定:“本解釋所稱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是指當事人訂立的、以提供出讓土地使用權、資金等作為共同投資,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合作開發房地產為基本內容的協議。”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在內容上最基本的法律特征是:共同投資、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如果合同不具備這一基本的法律特征,即使合同當事人將合同名稱定為“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其真實性質亦必然發生變化,成為名為合作開發、實為其他性質的合同。
2、《解釋》第十五條規定:“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具備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應當認定合同有效。”從房地產開發行政管理的有關規定來看,所謂“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應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其一,當事人一方必須是依法設立的,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其二,該房地產開發企業必須具備與合作開發項目規模相適應的、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的房地產開發資質等級。這說明:在合作一方具有房地產開發經營資格的情況下,合作另一方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具有相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
在上述關于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概念和基本法律特征的基礎上,《解釋》規定的4種轉性合同是:針對提供土地使用權一方不承擔經營風險、只收取固定利益的,是名為合作、實為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針對提供資金一方不承擔經營風險,只分配固定數量房屋、或只收取固定數額貨幣、或只使用房屋的,分別定性為名為合作開發、實為房屋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
在下面論述四種轉性合同的效力認定和法律后果的內容中,筆者將具有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當事人稱為房地產開發企業一方,將不具備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當事人稱為非房地產開發企業一方。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治安處罰影響嚴重包括哪些
2021-03-19公司怎樣轉讓股權
2021-02-11擔保公司違約金合法嗎
2020-11-19不給撫養費怎么強制執行,法院強制執行措施有哪些
2021-03-24上下班工傷認定標準
2020-11-21協議結婚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21以限制離婚自由為條件的協議為什么無效
2021-01-18哪些人需要自行回避,應該提供什么材料
2021-01-03離婚集資房怎么分,離婚單位集資房如何分割?
2020-12-27怎樣認定交通事故認定書
2020-11-13可以在停車位免費停車嗎
2021-01-29合同債權質押涉及到三方當事人是誰
2020-11-10醫療糾紛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2021-02-06全權代理有什么效力怎么規定
2020-12-06購房還貸有哪些小技巧
2021-01-06購房訂金可以退嗎?購房訂金和購房定金有何區別
2021-01-25沒房產證法院怎么執行
2020-11-26房地產開發企業發票如何管理審核
2021-02-11海上貨物運輸保險案例
2021-03-21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