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救助的構成要件包含有哪些
(1)救助發生在海上或與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海上風險遠遠大于陸上的特點,是海難救助制度得以確立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海商法》要求救助人救助被救物的行為必須發生在海上或海相通的可航水域。
(2)被救物必須是法律所認可的救助標的。我國《海商法》所認可的被救物是船舶和其他財產。其中船舶是指海商法第3條所稱的船舶和與其發生救助關系的任何其他非用于軍事的或者政府公務的船艇。即救助船與被救助船之一必須是我國《海商法》第3條所稱的船舶,而另一船只可以是非用于軍事或政府公務的內河船、內湖船及20總噸位以下的小船。
(3)被救物必須遭遇海上危險。海上危險的存在是救助行為得以產生的前提,船舶或其他財產只有面臨可造成損失的真空存在的危險,才有救助的必要。
(4)救助必須是自愿的行為。自愿原則是海難救助的構成要件之一。這里所指的自愿是雙方的,即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務的自愿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務的自愿。對救助方而言,自愿是指其在法律上和職責上對遇險的海上財產無救助義務,救助成功了,有權獲得救助報酬,不救助亦不承擔任何責任。
(5)救助必須有效果。有效果是指遇險船舶或其他財產全部或部分得救。如果有救助事實,但無救助效果,不得請求救助報酬,海難救助也就不能成立。這就是國際公約和各國海商法都普遍接受的海難救助的一項重要原則――“無效果,無報酬”原則。
發生海難應綜合考慮下列情形:1、被救財產的價值,一般情況下,救助報酬不應超過被救財產的三分之一;2、被救船舶、所載旅客、船員、貨物以及救助人和救助船舶所冒危險的性質和程度;3、救助人的救助成效,無效果無報酬;4、救助方進行救助工作所花費的時間、所耗費用和所受損失;5、救助方為救助而采取的技術措施和技能以及投入的救助工具;6、救助方或救助設備所冒的責任風險和其他風險;7、救助方提供救助的及時性;8、救助方船舶和設備的有效性和處于準備使用的狀態和價值;9、救助方的性質。
律霸小編提醒您,如果救助人對海洋環境污染損害危險的船舶或船上貨物進行了救助,仍可獲得一定的特別補償,在其他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的情況下,救助未取得效果的,仍可獲得救助款項。以上就是為您總結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本網站致力于打造優秀的法律咨詢平臺,如果您還有疑問,歡迎進入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域名相似是否構成侵權
2021-02-03共享單車用戶訂立合同時應注意的事項
2021-01-18有經濟適用房可以接受贈予房產嗎
2021-02-07撫養權變更有期限嗎
2021-02-23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2020-12-09房地產開發用地概念和類型
2021-01-25必須服務期是屬于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嗎
2021-03-23先試用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可以嗎
2020-11-27勞動合同逾期多久視為解除
2021-03-19工會的性質是什么
2021-02-26員工調崗調薪該如何操作
2021-01-19壽險公司拒賠的情形有哪些呢
2021-03-04交通工具意外險的保險條款有哪些
2021-01-26意外事故證明怎么寫才有法律效力
2021-01-22產品質量責任保險
2021-01-18保險事故發生后如何才能盡快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1-02-26保證保險合同糾紛能否先訴保險人
2021-01-30保險公司的訴訟主體是什么
2021-03-17滴滴快車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3保險利益原則是什么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