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可以協議解除勞動合同,在勞動者先提出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實踐當中,勞資雙方能夠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并不多見,我國勞動法律之所以一再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就勞動合同的解除進行協商后可以解除,也是借鑒了民法理論中的當事人意見一致,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尊重意思自治。我們看,雖然勞動關系有其本身的不平等性導致雙方利益的不對稱性,但法律并不禁止在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的自由協商。
勞動合同法在對用人單位過失性辭退和非過失性辭退等情形進行強制性規制以外,還規定了可以經過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該法在第四十六條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中就規定,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有些人錯誤地理解,只要是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都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說,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在94的勞動法第二十四條中就有體現,其規定也與勞動合同法內容相一致。原勞動部勞部發[1996]354號“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第20條規定,勞動者按照《勞動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這些規定說明了不是只要是協商一致解除,用人單位就得支付經濟補償,而是在協商解除的過程中,是何人首先提出解除動議。這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這里還要談一下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在勞動仲裁過程中由誰承擔舉證責任的問題。一般來說,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規定,解除勞動合同一般由用人單位舉證,如用人單位不能舉證或舉證不足,應當承擔不利后果。但有觀點認為,法律既然規定當事人雙方可以平等協商,從而達成意思自治,當事人協商的行為,可以視為私法范疇,應當實行“誰主張、誰舉證”原則。
協商解除,對用人單位的提示是,在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過程中,一定要簽訂書面協議,在協議中對雙方解除時的勞動權利義務進行約定,并且,特別是要對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以示確認。在解除勞動合同的很多情形中,只要此解除行為是要求由勞動者確認的。對勞動者的提示是,如是用人單位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一定要注意保留用人單位主動提出的證據,一般情況下,也要要求用人單位出具相關解除協議,并就解除后的經濟補償等待遇在協議中進行約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被辭退補償多少
2021-03-16合同履行中的抵銷權屬于抗辯權嗎
2020-12-27股權受讓方是否可以要求解除股權轉讓合同
2020-11-11侵犯知識產權罪的量刑標準是什么
2021-01-17哪些民事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轄
2020-11-20哪些情形視為存在勞動關系
2021-01-04顧客在超市摔倒的責任誰負
2020-12-28購房合同注意建筑面積縮水
2021-02-13兼職是否可以簽訂競業限制協議書
2020-11-15企業一定要成立工會嗎
2021-01-19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2020-11-18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直接賠付責任
2020-12-31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失業保險工作的職責
2020-11-22哪些機動車保險中會有免賠率
2021-03-14交通事故一審后保險公司上訴,原告投訴有用嗎
2020-12-11保險合同和保險合同主體的定義是如何的
2021-01-06保險經紀人組織制度
2020-12-13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的三換模式是指什么
2020-12-31土地流轉補償標準
2021-03-25拆遷安置房可以連續買賣嗎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