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外匯會計有什么風險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3 · 85人看過

通常情況下,會計風險被等同于會計損益抑或認為會計風險僅是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母公司會計報表上的損益變化。然而外匯匯兌損益包括已實現的匯兌損益和未實現的匯兌損益,其對產生會計風險的影響是不同的,并且這種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合并會計報表之時。外匯匯兌損益是由于匯率的變動,企業在外幣交易業務中通常會發生的外幣交易損益和外幣折算損益。已實現的匯兌損益通常是指由于最初交易發生時所使用的匯率與結算時所使用的匯率不同而引起的,因此可稱為已結算的外幣交易損益。

[例1]某外貿公司2007年11月10日出口美國一批商品,以美元結算,價款為42000,賒賬期為30天,當天的現行匯率為US$1=RMB¥8.50。12月10日賒賬期滿,收到美國公司價值為$2000的即期江票一張,當日的現行匯率為US$1=RMB¥8.84。

公司2007年11月10日記賬時,$2000折算為人民幣170000元,但12月10日收到對方即期匯票到銀行結匯時,匯率為US$1=RMB¥8.48,則實際兌換為人民幣169600元,比當時記賬金額少400元,即發生匯兌損失400。在2007年度的損益表上,此項損失為已實現的匯兌損失。反之若12月10日結匯時匯率為US$1=RMB¥8.52,則實際兌換人民幣170400元,比原記賬金額多400元,發生匯兌收益400元,在2007年度的損益表上表現為已實現的匯兌損益。有一點需注意,即11月10日企業到銀行結匯時實際取得的是人民幣銀行存款,但若取得的是美元,即“銀行存款——美元戶”增加$20000。此時若12月31日的匯率為US$1=RMB¥8.47(¥8.53),銀行存款美元$20000,折合為人民幣169400元(170600元),又產生未實現的匯兌損失(收益)200。可見即使在外幣交易已經結算,倘若結算采用的是外幣仍會產生未實現的匯兌損益,因為此時只是外幣資產由應收賬款轉為外幣存款,仍然在匯率變動的影響之下。

未實現的匯兌損益一般包括未結算的外幣交易損益和外幣報表的折算損益。未結算的外幣交易損益是指在外幣交易未結算之前編制會計報表,報表日的現行匯率與交易發生時的記賬匯率或上期報表日該項交易的折算匯率(即上期報表日現行匯率)不同而引起的差異。上例中,假設某外貿公司11月10日出口美國商品,賒賬期為60天,2007年12月31日報表編制日現行匯率為US$1=RMB¥8.48,應收賬款420000,折合人民幣169600元,產生未實現的匯兌損失400元。

除了未結算的外幣交易形成的資產負債在會計報表編制中的折算外,其他國外業務,如國外分支機構,國外子公司財務報表在以本國貨幣(功能貨幣)重新表述時,由于匯率變動,產生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異也屬于未實現的匯兌損益。因此會計風險可以說是企業的外幣資產、負債在折算記賬本位幣時,由于交易日或上一個會計報表日的記賬匯率與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的折算匯率不同,而使外幣資產、負債賬戶上的折合記賬本位幣金額產生差異的風險。

二、未實現的會計匯兌損益——會計風險的實質

第一,單純的會計折算風險。是指企業外幣賬戶在折算為記賬本位幣時由于期初記賬匯率與期末(月末或季末、年末)折算匯率不同,使外幣賬戶上的折合記賬本位幣金額產生差異的風險。

[例2]某外貿公司的外幣資產賬戶(如銀行存款——美元戶)期初余額為4100000,月初匯率為US$1¥8.5,外幣資產:賬戶月末余額同樣為$100000,但匯率降至US$1=¥8.3。月初月末均無外幣負債。因此,該公司外幣資產月初余額折合人民幣總額為¥850000,月末折合人民幣總額為¥830000。這個損失最終作為財務費用(匯兌損益)抵減企業收益,從而使企業利潤減少¥2000。相反,如果匯率上升至US41=¥8.7,則會產生¥2000的匯兌受益,使利潤增加¥2000。

可以看出,單純的會計折算風險與是否發生有關外幣的經濟業務沒有關系,只是應編制會計報表的要求須以人民幣反映而引起的。這種會計風險只是一種未實現的會計匯兌損益。

第二,交易活動中的會計風險。此風險依存于外匯交易風險而產生,表現為經濟業務發生日至交割清算日由于匯率變動在核算上體現出來的會計損益。

[例3]某外貿公司5月5日出口一批貨物,價值為US$10000,當日匯率為US$1=¥8.5;5月31日匯率為US41=¥8.4;6月5日外匯貨款交割清算,當日匯率為US$1=¥8.3。按照5月5日匯率折算應收入民幣金額為¥85000,而實際交割時只收到¥83000,損失¥2000。若采用兩項交易觀點則會計核算如下:

5月5日,出口時

借:應收賬款($)85000

貸:出口商品銷售收入85000

5月31日,會計報表日

借:財務費用——匯兌損益1000

貸:應收賬款($)1000

6月5日,結算日

借:銀行存款——人民幣83000

財務費用——匯兌損益1000

貸:應收賬款($)84000

從會計記錄核算的角度來看,5月31日即會計報表日確認的匯兌損益1000元為未實現的匯兌損益,從月度的角度來考察,該損益使得5月份的利潤減少t000元,形成會計風險。但從會計年度來考察,最終記入“財務費用——匯兌損益”的會計損益的數額就是¥2000。可見這里的會計風險(損益)實質就是外匯交易風險的一種具體體現,會計上反映出的損益(風險)和交易風險是同步且數額相等的。也就是說交易活動產生的匯兌損益若為未實現的則構成會計風險,若為已實現的則體現的是交易風險。但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交割日即將美元兌換為人民幣(即通過銀行結匯或雖然用美元標價,卻是用人民幣交割)。但在下例中情形就不一樣了。

[例4]某外貿公司5月5日出口一批貨物,價值為US$10000,當日匯率為US$1=¥8.5;5月31日匯率為US$1=¥8.4;6月5日外匯貨款交割清算,公司收到US$10000存入銀行,當日匯率為US$1=¥8.3。2天后公司將US$10000在外匯市場上賣出,6月7日的匯率為US$1=¥8.2,取得¥82000。按照5月5日匯率折算應收入民幣金額為¥85000,實際交割時只收到人民幣金額為¥83000,損失¥2000,出售時義損失¥1000。整個交易的實際損失(交易風險)為¥3000。

這筆交易產生的風險是交易日至結算日的會計損益與結算日至外匯賣出日的會計折算損失之和。會計核算如下:

5月5日,出口時

借:應收賬款($)85000

貸:出口商品銷售收入85000

5月31日,會計報表日

借:財務費用——匯兌損益1000

貸:應收賬款($)1000

6月5日,結算日

借:銀行存款——美元83000

財務費用——匯兌損益1000

貨:應收賬款($)84000

6月7日,出售美元,取得人民幣

借:銀行存款——人民幣82000

財務費用——匯兌損益10130

貸:銀行存款——美元($)83000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交易風險的確認若以結算交割日來界定,則其就是交易日至交割日的會計損益的數額,而這一會計匯兌損益可能是已實現的匯兌損益也可能是未實現的匯兌損益;交易風險的確認若以外幣兌換為本位幣之日來界定,則其不但是交易日至交割日的會計損益的數額,且這一會計匯兌損益就是已實現的匯兌損益,也就是說會計風險中的未實現匯兌損益不轉化為交易風險。已實現的會計損益(風險)對企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多數情況下會計風險是以未實現的匯兌損益來體現的,而且即使將要實現的交易風險也可能包含未實現的會計損益的成分,這才是會計風險值得討論的核心。未實現的匯兌損益是否構成會計風險決定于對折算損益是當期確認還是遞延,若當期確認則體現為會計風險:從交易日遞延至結算日則體現的是交易風險,不形成會計風險。但若采用外幣交割,仍存在未實現的匯兌損益,這時體現的是單純的非交易引起的外幣項目的折算損益。

第三,合并報表產生的會計風險。報表風險一般是指海外有分公司的企業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由于匯率變化而造成海外企業資產、負債在母公司會計報表上的損益變化。

[例5]假定某企業在2005年在美國設立了銷售公司,其固定資產為1000000美元,12月31日的記賬匯率為¥5.7/$。則2005年國內合并財務報表記錄固定資產為5700000人民幣。2006年1月1日匯率調整為¥8.7/$,則海外固定資產的人民幣值在財務報表上反映為8700000元人民幣,凈增3000000元人民幣。這3000000元的溢利即為會計風險盈余。這種會計風險與交易風險盈余有個根本區別,其不引起實際的資金流動變化,所造成的只是一種會計報表上的賬面損益,海外企業的實際資產、負債值并未發生變化。這種損益并不造成實際的資產轉移。在上面這個例子中,該企業的總部并沒有收入3000000元人民幣,其海外銷售分部的資產也仍是1000000美元。這仍可以說是一項未實現的外匯匯兌損益,若企業由于情況變化將海外企業轉手時,這時的會計損益就轉變為實際上的資金損益。在匯率變動的當時,該損益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不大,但是一種可預期的未來的會計風險。不過該例的情況其實并不具有普遍性,除此之外,合并會計報表時對外幣報表所進行本幣的折算可以產生外幣固定資產、非固定資產和負債折算損益,這才是企業經常面臨的一種折算損益,也是未實現的折算(匯兌)損益(差額)。但無論是時態法還是現行匯率法,僅僅是對既定價值用本幣的重新表述,外幣報表折算僅僅是一種計量變換程序,不會改變計量項目的屬性,只是改變計量的單位。因此,其實質上并不會引起現時現金流量的變化,至多僅表示將來現金流量變化的一種趨勢。這也進一步說明未實現的匯兌損益并不造成現時的匯率風險,而以后這種風險能否實現體現出來的是交易風險。

三、稅收風險——會計風險的逆項

會計風險實質是一種未實現的外匯匯兌損益,是依照權責發生制計量出的會計上的外匯匯兌損益,并不引起資金的實際流動。例l中,由于匯率的下跌產生匯兌損失使企業的利潤虛減¥2000,但是卻使企業少交660元的所得稅(稅率為33%);相反由于匯率的上漲產生匯兌收益使企業的利潤虛增¥2000,反而使企業多交660元的所得稅。例2、例3中若交易日和交割日跨越會計區間或使用外幣交割也會產生未實現的匯兌損益,使得企業的利潤虛減或虛增,從而少交或多交所得稅。對于有跨國公司需要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企業更是如此,除非政府對合并報表時產生的損益有另外的稅收規定,否則也要負擔因此引起的稅收受益或損失。這樣會計風險實質就是稅收風險,而且是反向運動的。從理論上來講,稅收風險是不可避免和難以控制的。但稅收風險的起因會計風險——未實現的匯兌損益卻會因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得到不同的結果,企業只要使得未實現的匯兌收益不在報表上顯示,就可以避免因利潤虛增而要額外負擔所得稅的風險;同時使得未實現的匯兌損失顯示在報表上,就可以獲得因利潤虛減而少負擔的所得稅風險。

四、外匯管理制度——會計風險的制約因素

外匯會計風險從會計核算的角度來看純粹是由復幣記賬和會計折算引起的,但外匯管理制度從根本上制約著會計風險的大小。我國在1979年前實行的是“集中管理,統一經營”的高度集中的外匯管理體制,匯率風險基本全部由政府承擔;1979年至1993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是改革外匯分配制度,實行外匯留成辦法,但是企業分配到的只是外匯額度,因而企業擁有的外幣資產、負債還是很有限的,尤其是流動資產基本不引起會計風險,會計風險主要還是表現在外幣報表折算上;1994年1月1日起進一步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后,雖然仍是企業部分意愿結匯,企業的用匯條件變得寬松了,企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在外匯指定銀行開立現匯賬戶,1997年起,對大型中資企業開始采取限額結匯體制,隨后進一步放寬了結售匯的管理、加大了外匯管理政策調整力度,企業面臨的外匯會計風險增大。除了一直存在的報表折算風險外。企業由于擁有的外幣資產尤其是現匯資產的增加而會面臨更多的會計風險。從長遠來看,隨著市場經濟機制的完善和發展,我國將建立自由的、開放的外匯市場來滿足外匯資源的有效配置,取消外匯管制,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企業將完全自愿結匯,企業外匯會計風險也將愈發顯得突出和重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尼玛县| 沂源县| 保山市| 象州县| 惠安县| 铅山县| 东港市| 乐至县| 穆棱市| 合水县| 宜宾市| 哈尔滨市| 永和县| 田阳县| 青州市| 宜川县| 宁化县| 尼玛县| 汽车| 金门县| 麻城市| 福泉市| 景谷| 额尔古纳市| 子长县| 蒲城县| 探索| 库尔勒市| 惠安县| 金坛市| 胶州市| 平阳县| 安丘市| 龙泉市| 抚松县| 繁昌县| 林西县| 桦川县| 泽普县| 花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