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結案的“北大假博士案”令人震驚。在上海,類似的案件也發生了
從一所高職院校畢業后,小葉多次未能申請工作。有一次,一家公司招聘了一名大學或以上學歷的銷售專業人員。為了得到這份工作,小葉在簡歷上寫道,他畢業于一所著名的大學,主修工商管理
果然,公司選定小葉為銷售部經理。雙方簽訂勞動合同,約定月薪2000元。但一年后,公司發現小葉提供了虛假簡歷,以欺詐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為由終止了與小葉的勞動關系,并拒絕支付小葉當月工資2000元。小葉認為自己不符合解除合同的法定條件,于是提起仲裁,然后起訴法院,要求公司支付2000元工資和經濟補償
最后,法院認定該合同是以欺詐為基礎訂立的,是無效合同,且因解除合同而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請求未獲支持,但公司應支付小葉2000元
根據《勞動法》第18條規定,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無效。在這種情況下,小葉的虛假簡歷起到了關鍵作用。根據《勞動法》,這一“虛假合同”應被視為無效
但是,勞動合同被認定無效后的法律后果是什么?有人認為,完全按照合同法,我們應該重新開始,因為合同自始至終都是無效的,雙方都應該恢復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償還,重新評估一切
作者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這種推回和重新開始的做法將面臨巨大的社會成本,而且勞動合同具有個人性質,不可能推回和重新開始,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顯然,本案的法官非常清楚這一點。因為在合同被認定無效后,法院面對事實勞動關系,法律采取了保護態度。事實上,國際慣例也是如此。因此,筆者認為,勞動合同的無效只具有向后無效的后果,而不影響以前的實際履行,應根據實際勞動關系處理。換言之,當存在“虛假合同”時,其背后實際上存在著“真實關系”。無效勞動合同的法律狀況以及如何處理是《勞動合同法》關注的焦點,如果另一方以欺詐、脅迫或利用他人危險等手段違背其真實意圖訂立或變更勞動合同,“欺詐”是指根據現行司法實踐,一方故意將虛假情況告知另一方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錯誤表達意思的行為:“脅迫”是指威脅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和財產造成損失,或者對法人的榮譽、名譽和財產造成損害,強迫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乘人之危”具體指一方利用對方的危機,迫使對方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以謀取不正當利益,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行為另一方的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機關撤銷行政許可造成損失的該如何處理
2021-02-24保證合同變更反擔保效力是怎么樣的
2020-11-26撞人撞斷腿了是刑事責任嗎
2021-01-15行政處罰的原則是什么
2021-01-10合同履行方式怎么寫
2021-02-15警察對孕婦可以傳喚嗎
2021-01-13產品質量投訴書怎么寫呢
2020-11-08沒領結婚證算事實婚姻嗎?
2021-01-18督促程序標的費用
2020-11-12經過什么樣的流程才能申請取保候審
2021-01-06法院強制措施是否影響征信
2020-11-23該怎樣辦理婚前財產公證
2021-02-01存單質押貸款辦理手續和具體流程
2020-12-23貸款需要擔保的要簽擔保合同嗎
2021-02-10主合同解除后擔保合同還有效嗎
2021-02-12擔保合同樣式
2021-03-02顧客在商場購物時摔傷怎么辦,誰負責
2020-12-23房租中介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2020-11-16二次固定合同到期終止怎么賠償
2020-12-12離職時扣除工裝折舊費合法嗎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