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同中止的法律原因
根據中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合同中止的情況包括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和提取資金以避免債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八條【不安抗辯權】有確鑿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先履行債務的一方可以中止履行: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2)轉讓財產和提取資金以避免債務
(3)喪失商業信譽
(4)如果一方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中止履行,公司已經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況
,第六十九條【不安抗辯的行使】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當另一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后,如果另一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內恢復其履行能力,并且未能提供適當的擔保,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終止合同。如何確定其是否已喪失履行合同的能力第一履約方有確鑿證據證明第二履約方在合同成立后已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合同的能力。它包括三個要素:
(I)后履約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根據中國合同法的規定,后履約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的原因如下:
1。性能明顯降低。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財產轉移和資金提取以避免債務
2。喪失商業信譽
3。債務人喪失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的合同規定的工作能力。在支付特定對象的債務中,特定對象丟失了。其他情形(二)履行能力的喪失或可能喪失發生在合同成立后。在大陸法系國家,關于后一履約方的財產何時發生明顯減少,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一個是在該法締結后財產的明顯減少,如德國和瑞士等民法的通過;第二,根據《奧地利民法》第165條的規定,財產在締結時已減少。第一類立法更為恰當。因為如果后一個履約方的財產在訂立時已經減少,第一個履約方因過錯而為人所知或不為人所知,并且主觀上有過錯,則第一個履約方應承擔不利條件,無需保護,如果第一個履約方因過錯而不為人所知,它可以以嚴重誤解或欺詐為由要求救濟。中國的《合同法》沒有具體規定后履約方何時應當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筆者認為,在《解釋》中采用第一個立法范例更為恰當。(三)首先履約的一方應當對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果第一履約方主張不安抗辯權,應當有證據證明事實的存在,它必須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另一方已經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其債務的能力,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將因任意中止履行合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上述知識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的回答。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暫停履行合同包括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和提取資金以避免債務;喪失商業聲譽等。如果您需要法律幫助,歡迎讀者咨詢法律意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帳追收的費用由誰出
2020-12-24什么公司可以質押土地證他項
2020-12-06勞動合同解除方式
2020-11-20汽車追尾事故賠償
2020-12-04兼職算雇傭關系嗎
2021-01-06關于不辭而別員工的處理建議
2021-02-05勞動合同怎么變更
2021-01-04競業限制糾紛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0-11-28離職就有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14保險公司再保險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2-16主險和附加險保險合同是否成立
2020-11-30對方逃逸醫藥費對方保險公司給嗎
2021-01-02怎樣能成為保險經紀人
2021-02-22公路貨運保險合同爭議案代理詞
2021-03-21財產保險合同的原則和形式各是什么
2021-03-20保費分期和一次性繳清哪個劃算
2021-03-01工廠土地轉讓協議怎么寫
2020-12-02土地轉讓出售協議范本
2021-02-28單位福利房遇到拆遷,職工可以獲得拆遷補償嘛?
2021-01-06農村宅基地的拆遷補償標準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