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3年8月29日,原告郭某與被告周某、杜某、杜某的三名合伙人簽訂了被告河南省四建開發(fā)商都項目部承擔的郭店光伏電站場址道路施工合同,這是杜和杜的簽名。項目建成后,原告與三被告結清項目資金64萬元;后三被告先后向原告支付工程款28萬元,所欠36萬元經(jīng)三被告協(xié)商同意由被告周承擔;2014年7月25日,被告周向原告開具了欠36萬元工程款的借據(jù),并書面同意在2014年9月15日前付清。逾期按月利息2.5分/元計算利息。2014年10月10日,周支付原告5萬元,但仍欠原告31萬元。原告告知人民法院,要求四名被告支付所欠工程款31萬元和利息54250元,并要求被告承擔訴訟費用
[法律解釋]
商都縣人民法院,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認為原告郭與被告周、杜、杜簽訂的工程建設合同合法有效。2014年7月25日,三名被告同意將剩余的項目資金移交給其中一人周,并獲得原告的同意。該協(xié)議是雙方的真實意圖,符合法律規(guī)定。周應承擔該基金的付款義務。雙方還就逾期利息達成了書面協(xié)議。計息起止時間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計息金額不超過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計算的基準貸款利率,應予支持。對于被告而言,河南第四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項目部與原告沒有直接的合同關系,即雙方?jīng)]有合同權利義務,因此不應承擔項目資金的支付義務。因此,判決被告周向原告郭支付工程款31萬元,利息54250元,共計364.25萬元。判決宣判后,原告和被告均未提出上訴,本判決生效本案爭議的問題是:當合伙人通過協(xié)議將剩余的合伙企業(yè)債務轉讓給其中一名合伙人并獲得債權人同意時,如何確定協(xié)議以及如何承擔責任
1。如何識別債務轉換行為
第一種觀點認為,將合伙企業(yè)債務轉換為個人債務只是減少了合同一方的合伙人數(shù)量,并未轉變?yōu)楹贤P系之外的第三方,屬于合同變更。第二種意見是,合伙人達成的將剩余項目資金移交給合伙人之一周的協(xié)議是經(jīng)雙方批準的新合同,雙方在債權人同意的情況下通過簽訂新合同終止原合同。第三種觀點認為,合伙債務向個人債務轉化的實質(zhì)是合伙人將合伙債務轉移給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合伙人成為債務人。但這里的第三人周也是合伙人之一。合同主體發(fā)生了變化,即合同義務的轉讓。作者同意第三種觀點。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從合同義務轉移的主體進行分析。在交易過程中,合伙企業(yè)作為一個整體與債權人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這三個人組成了一個沒有名字的個人合伙企業(yè)。在財產(chǎn)所有權方面,合伙企業(yè)投資的財產(chǎn)由合伙人統(tǒng)一管理和使用,但個人仍可以擁有自己的獨立產(chǎn)權,以獨立身份從事民事活動。原項目建設合同的相對方為郭先生和一名個人,形成合伙債務。此后,周作為自然人與其他合伙人達成債務轉讓協(xié)議,并在債權人郭的同意下形成個人債務。與工程建設合同相比,周自然人屬于第三方。合伙個人與第三人是不同契約關系下的身份認同,不可能是個人的永久身份或唯一身份,可以存在于雙重身份中。其次,從契約義務轉移的效力分析。債權人可以要求合伙人承擔合伙企業(yè)的全部或者部分債務。為了實現(xiàn)債權,債權人免除其他合伙人的義務,這是債權人對自己權利的獨立選擇;對債務人周來說,達成債務轉讓協(xié)議意味著放棄從其他合伙人處收回債務的權利。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3條第2款的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處分其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因此,債務轉移具有效力,從合同義務轉移的結果分析。周,第三方,取代個人合伙成為合同的一方。原合伙人杜和杜不再與周承擔連帶責任。周需要以個人財產(chǎn)獨立承擔債務責任。然而,周同時擁有合伙人和第三方的身份。因此,一個人以雙重身份承擔相同內(nèi)容的債務,這屬于一種特殊的“共存債務承擔”
2。合同義務轉移中的第三人如何認定合同中的第三人是以合同存在為基礎并相對于合同當事人的民事主體。我國的《保險法》、《信托法》和《民法通則》也涉及到合同第三人,規(guī)定了其參與保險、信托、代理、債權轉讓、債務承擔等民商事活動的行為,但沒有界定和明確范圍。雖然對第三方的類別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合同的第三方必須排除在合同關系的另一方之外。在這種情況下,從合同行為的客觀含義來看,履行工程建設義務和支付工程款是雙方的主要義務。盡管郭先生可能會要求一名或多名個人合伙人支付所有項目資金,但該請求的前提是個人合伙人有義務支付項目資金。因此,只有郭和他的個人合伙才能被認定為合同行為的對應方;從合同意向的表達形式來看,郭某及其個人合伙在合同上形成合伙債務的意向表達是明確一致的。周沒有單獨與郭簽訂合同并形成個人債務,這表明他在實踐中不是合同的對方,出于社會經(jīng)濟的目的,當事人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按照合同自主權原則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一般原則,按照合同自由原則,轉讓債權或者債務。合同義務的轉讓并不嚴格排除具有合伙企業(yè)個人身份的自然人。不同契約關系下的身份分析有助于認知問題的理性解決。它不僅是案件審理方法的正確運用,也是案件公正正義的體現(xiàn)
以上就是這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希望它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不幸遇到一些困難的法律問題,并且您有任命律師的想法,我們網(wǎng)站上有許多律師可以為您提供服務,我們還支持在線指定區(qū)域選擇律師,我們都有相關律師的詳細信息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音樂版權費一般多少錢
2020-11-18關于抵押期限是否影響擔保物權
2021-02-25監(jiān)護過失是否要承擔侵權責任
2020-12-31離婚后孩子的探望權婚姻法如何規(guī)定
2020-12-07判決后質(zhì)押股權如何執(zhí)行
2020-11-20法律中規(guī)定的雇傭關系是怎樣的
2021-03-21分居后還貸法律怎么規(guī)定
2021-02-09結婚證在哪邊領比較好
2021-03-12合同形式瑕疵處理
2020-11-18員工離職老板能不能扣工資
2020-12-16試用期申請離職公司不放人怎么辦
2021-02-28用人單位在節(jié)日當天要求加班怎么算工資
2021-03-09被辭退還扣工資嗎
2020-11-29選擇保險有哪些基本原則
2021-01-22保險合同訂立程序的特點有哪些
2021-02-18學生在校跳樓身亡保險有賠嗎
2021-03-01繳費期對保單利益有影響嗎
2021-02-18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2021-01-07保險公司“無責免賠”真的能免責嗎
2020-12-21分析旅行社責任保險案例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