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評論?本案是IT企業勞動爭議案件中的典型案例。庭審中,雙方就以下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1.原告阮某是否有權要求加班費。被告信息公司多次辯稱,根據公司規定和勞動合同規定,公司員工的工作和工資屬于責任制,其加班費已計入工資。即原告與被申請人實行計件工作制,原告應在工作時間內完成工作。加班原因是原告工作效率低,無權要求加班費。根據仲裁庭的調查,原告在被告工作期間實行每周40小時的工作制,而不是計件工作制。雖然公司規定員工的加班費已經包含在工資中,但這一規定顯然違反了中國勞動法的相關規定。我國《勞動法》第四十四條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高于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的工資:(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二)安排勞動者在休息日工作,不能安排補休的,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三)安排勞動者在法定節假日工作的,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三百。因此,被告規定加班費已包含在工資中是無效的,原告當然有權要求被告支付加班費
其次,原告的加班費能否得到確認。本案中,雙方當事人均未提供原告加班具體日期的賬單原件,給仲裁庭確認原告加班造成一定麻煩。被告辯稱,原告持有的《加班確認書》的確認人并非其員工,被告有證據證明原告主張的加班與事實不符,故原告加班不真實,無法確認。對此,原告反駁稱,“加班確認指令”的確認人原來是被告的負責人。被告與網絡公司合并后,任網絡公司負責人,實際管理被告與網絡公司。被告和網絡公司實際上是兩個品牌和一套人,因此確認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被告在2001年2月27日向原告發出的辭職通知中再次確認了原告的加班時間,如果被告沒有足夠的證據反駁上述兩項證據,仲裁庭應根據這兩項證據確認原告提出的加班時間。最后,仲裁庭采納了原告的意見,理由是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足第三,案件是否超過了仲裁期限。我國《勞動法》第八十二條明確規定,請求仲裁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在本案中,雖然原告提出的仲裁申請相隔一年,但被告分別于2001年2月9日和27日確認了原告的加班時間。因此,雙方發生糾紛的時間應從這個角度來計算。本案不超過仲裁時間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負責任延誤救治造成患者死亡的責任有哪些
2021-03-10保險車輛在停車場中被盜,保險人能否對停車場代位求償
2021-03-01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果有異議具體采取哪種方法來處理
2021-02-14商標續展的作用是什么
2020-11-21工廠集資房轉賣需要什么手續
2020-12-13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
2020-12-08扣押商品車是否構成刑事犯罪
2020-12-21如何去法院辦理提存
2020-11-23幫別人擔保買房需要承擔什么責任呢
2020-11-19終止勞動合同會發生哪些爭議
2021-01-15投保時注意事項及須知事項有哪些
2021-02-02司機座位責任險的保額是多少
2020-12-18飛機航班延誤賠償規定
2020-12-04保險應當依法繳未簽合同應該怎么樣的
2020-12-20怎樣適用保險合同中的不利解釋原則
2020-12-23保險合同內容有哪些方面的變更
2021-02-24被保險人遭故意傷害 保險公司不能免責
2021-01-17車輛剮蹭對方全責走保險流程什么樣
2021-01-30財產保險中出現施救費用怎么賠
2020-11-24追尾責任認定保險理賠誤工費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