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時,損益表中的所得稅費用由兩部分組成: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首先,當期所得稅=當期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 所得稅稅率=(會計利潤+本期發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本期發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本期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本期轉回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會計費用-非稅費用-非稅費用)會計費用(稅收收入非會計收入會計收入非稅收收入)× 所得稅稅率借記: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費用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企業向投資者分配現金股利或利潤時,依照有關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需要代表投資者向稅務部門支付一定比例的現金股利或者利潤的,代扣代繳稅款,這部分代扣代繳的稅款應作為股息的一部分計入權益
[例1]a企業為境內企業,其主要投資者為境外企業。企業a 20× 2007年,董事會決定派發現金股利,外商按持股比例可獲得2000萬元。假設稅法適用,由a企業代扣所得稅的20%作為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應繳納的所得稅,那么a企業利潤分配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方: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20000000
貸方:應付股利16000000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4000000
在本例中,認為相關利潤分配給投資者后,根據我國稅法規定,投資者在我國取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當繳納部分稅款的情形,是投資者從利潤分配中取得的利潤的減少額。原則上,它應該是利潤分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遞延所得稅是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當期金額的綜合結果。公式如下: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
遞延所得稅收入=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
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期末余額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交割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余額)
=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遞延所得稅資產+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額
=遞延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收入
企業一般認為遞延所得稅應計入所得稅費用,除下列兩種情形外:
(1)根據會計準則,交易或事項應當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因該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及其變動也應當計入所有者權益,不構成利潤表中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入)的;(2)企業合并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一致的,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將影響合并中產生的商譽或計入合并當期損益的金額,不影響所得稅費用(相應的例子見本章第3節(例子3),即: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根據: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余額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余額)
=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 所得稅稅率
=(會計利潤+當期發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當期發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當期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當期轉回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會計費用-非稅費用-稅金費用非會計費用稅收收入非會計收入會計收入非稅收收入)× 所得稅稅率
=(會計利潤+會計費用-非稅費用-稅費用-非會計費用+稅收入-非會計收入-會計收入-非稅收入)× 所得稅稅率+(本期發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本期發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本期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本期轉回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所得稅稅率
=(會計利潤+會計費用-非稅費用-稅費用-非會計費用+稅收入-非會計收入-會計收入-非稅收入)× 所得稅稅率-(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
=(會計利潤)± 非暫時性差異的納稅調整× 所得稅稅率-遞延所得稅即: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所得稅費用=(會計利潤)± 非暫時性差異的納稅調整× 所得稅稅率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兩種計算所得稅費用的方法,一種是直接通過“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計算,另一種是通過“會計利潤”計算± 非暫時性差異的納稅調整× 所得稅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二次方程的前提是不存在稅率變動、企業合并等特殊事件。如果稅率發生變化,則使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調整金額=所得稅費用=(會計利潤)± 非暫時性差異的納稅調整× 所得稅率± 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或遞延所得稅資產減少時,遞延所得稅調整金額以“+”號填列,當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或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時,a公司2007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中部分項目以“-”號填列,假設資產負債表日公司期初遞延所得稅為0,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260萬元,取得成本200萬元(2)本期存貨跌價準備200萬元,賬面余額2200萬元
(3)因產品質量保證確認預計負債100萬元(4)本期招待費和應納稅工資總額超過稅法規定的100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預計企業未來將繼續盈利,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金額單位:萬元)要求:按標題含義計算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260-200=60萬元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0+100=300萬元
所得稅費用=(會計利潤)± 非暫時性差異的納稅調整× 33%=(1000+100) × 33%=363萬元
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余額)
=(60× 33%-0)-(300 × 33%-0)=-792(萬元)
當期所得稅(即應交所得稅)=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363-(-79.2)=442.2(萬元)
如果標題中給出了“公司會計利潤為1000萬元”的條件,當期應交所得稅也可直接計算如下:應交所得稅=(1000-60+200+100+100)× 33%=4422.2(萬元)
四、負債的賬面價值與本年度納入合并范圍的企業確定的計稅基礎存在暫時性差異的,在合并財務報表中沖減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產生的遞延所得稅根據稅法規定,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同時調整合并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注意事項
2020-11-0910級傷殘鑒定標準是什么
2020-12-27公司財產能否折抵股權轉讓
2020-11-11貸款擔保證明及所需材料有哪些
2020-12-02拆遷款支票拿到怎么給錢
2021-02-20離婚后孩子的探望權婚姻法如何規定
2020-12-07冤假錯案警察怎么處理
2021-01-04商業銀行擅自縮短營業時間如何處罰
2021-02-09對方未履行合同如何處理
2021-03-02離婚訴訟的十大誤區
2021-03-14入職半天就走的原因是什么
2021-03-05脫崗可以辭退嗎
2021-02-03員工自動離職是否支付經濟補償金
2021-03-11調崗后沒采用書面形式但員工已就崗,什么時候提出異議有效
2021-03-16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1-03投保人隱瞞實情投保會后果根據不同情況而定
2020-11-17貨損保險合同代理是如何發生的
2021-02-21如何正確區分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的不同點
2021-02-01哪些原則適用于人身保險合同
2020-11-11保險法對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