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補償是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時給予勞動者的經濟補償。經濟補償是勞動合同終止后,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的一次性經濟補貼
根據勞動部《違反和終止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辦法》(勞辦發(1994)481號)第十一條的規定,經濟補償的工資計算標準是指勞動者在正常生產條件下,勞動合同終止前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第五十三條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資總額構成規定》第四條明確規定,工資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加班工資和特殊情況支付的工資。國家統計局《關于工資總額構成規定具體范圍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補貼包括生活補貼和住房補貼,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為12個月的平均應發工資,其中包括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社會保障和住房公積金,應當納入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用人單位每月代為代扣代繳的個人部分仍在職工個人社保或公積金賬戶中,是個人的貨幣性收入,屬于工資部分。因此,個人扣繳部分應納入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
2.津貼、補貼、獎金,加班費和特殊津貼應包含在計算基數中(2)計件工資(3)獎金(4)津貼和補貼(5)加班費(6)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可以看出,符合工資構成的,包括獎金、津貼、補貼、加班費、特殊津貼等。,應包含在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中3.合同中的“年終13個月工資”是否包含在“前12個月工資”中——例如,如果合同中的13個年終工資是有條件的,則包含有條件的計算,如果你工作一年后能拿到13年的年終工資或通過考核,那么13年的工資不一定是到期工資。如果13年末工資在勞動合同中統一支付(無現金條件),則13年末工資屬于年終工資收入,是否應計入“前12個月工資”——稅前工資雖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經濟補償的計算基數——前12個月工資是否為扣除個人所得稅后的工資,《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規定,經濟補償金的計算基數按應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計算。到期工資通常指稅前工資,《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所得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對經濟補償是否征稅也有明確規定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所得征收和免征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勞動者經濟補償金高于一定數額后,方可依法計算支付。勞動者獲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金部分在當地上一年度平均工資3倍以內的,免征個人所得稅
計算補償金或爭取補償金的內容,可以咨詢律霸在線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安抗辯權是不是不適用于所有情況
2021-02-25冤假錯案取保候審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嗎
2020-12-29行政案件鑒定告知時限是多久
2021-02-07交通事故鑒定有傷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25交通事故誤工費證明怎么寫
2021-02-15危險駕駛罪的構成要件及其與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關系
2020-12-06委托合同該怎么解除
2021-01-21集體房產證的房子能過戶到兒子名下嗎
2021-02-04個人產權的住房能否被強制拆遷
2021-01-16用人單位在哪些情況下可以主張勞動者支付違約金
2021-03-10勞動合同逾期多久視為解除
2021-03-19車上人員責任險常見問題
2020-11-29可否要求退還保險金
2021-01-15簽訂保險合同的過程是怎樣的
2020-11-18保險合同要看哪些內容
2021-02-12保險公司申請設立分支機構應具哪些條件
2021-01-13保險投保人與受益人有什么異同點嗎
2020-11-24解釋保險合同條款應當遵循什么原則
2021-03-06土地承包年限
2021-01-04勞務承包合同的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