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直接向老板提加薪嗎?”接受記者采訪的20多位農民工無一例外地給出了統一回答:“不敢”。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30多位餐飲、環衛、鑄造行業的農民工,絕大部分人從進入企業到離開,都沒有漲過工資。
而集體協商開始讓他們感受到了改變,盡管這條路并不平坦。
協商贏得30元工資增幅
2010年下半年,楊浦區長白地區總工會開展了一次針對轄區內街面商鋪的“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涉及企業241家,職工1920人,其中近90%為農民工。
這場集體協商前后耗時4個多月,動用街道所有工會工作者,最終使該區域內職工的最低工資從1120元的“市標”提升到1150元,增幅僅30元。
有人質疑:工會投入精力那么多,最后職工月薪只“象征性”地漲了30元,到底值不值?在面對質疑的時候,長白地區工會干部們快速回憶了4個月來的辛勤工作,不禁百感交集。
46個公章敲了兩個月
王*英在長白街道控江路18弄小區居委會做了7年的小區工會主席,說起今年六月底開始的小區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她一開口就連說兩個“很吃力”。
“我們小區工會只有兩個人,一家家店上門跑,一個個老板上門找,不管天有多熱,不管雨有多大,找不到老板就誓不罷休。”該居委會共有街面小店46家,王*英以工會主席的身份挨家上門給老板確認職工工資調查報告,這是工資集體協商最重要的前期調查。按規定,每家小店都要在調查報告上敲一個“法人代表章”。于是,麻煩來了。
“沒有一家店痛痛快快地給我敲章,他們的理由千奇百怪。”有一家店,第一次說“財務沒來”,第二次說“公章忘帶”,第三次說“老板不在”,最后干脆說“就是都在,你來了也白來。”王*英想不通,今年初,她以居委會黨總支書記的身份到這些企業去簽訂《綜合治安治理合同》,那時一個上午能敲幾十個章,沒有老板拒絕她,但同樣是這些店,她的身份換了工會主席,工作怎么就這么難做了。
該居委會有一家飯店,老板5次拒絕王*英的敲章要求,第六次看到這位“退休發揮余熱”的工會主席時,被深深感動,于是拿出公章,一邊敲一邊對王*英說:“賣你面子啊,如果換了別人,我絕不敲的。”
46家街面商鋪46個公章,王*英從七月初一直敲到八月底,那是上海最熱的兩個月份,她磨破了腳,磨破了嘴皮。
老板:加一元錢,也是“肉里分”
延吉東路166號有一家“**經貿有限公司”,號稱公司,其實就是兩個門面寬的一家雜貨鋪。老板丁元相今年77歲,經營雜貨鋪整整10年。
店里有4個職工,每月工資1120元,多年來一直“嚴格”執行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
丁元相說,他店里利潤最高的商品是一把仿皮的靠背椅,賣一把賺20元,一個月賣不了一把。利潤最低的是熱水瓶塞子,5毛錢一個,賣一個賺8分錢,一個月賣不了十幾個。中等價格的商品是熱水瓶,賣一個賺2元錢。一個月下來,雜貨鋪的營業額大約一萬多元,扣去所有成本,實際利潤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