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組織是否存在名譽侵權行為?一般來說,法人組織不構成名譽權侵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答復》第七條規定:“是否構成名譽權侵權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的犯罪事實確定名譽已經受到損害,行為人的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犯他人名譽權時,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定:
行為人有主觀過錯。主觀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具有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錯。以媒體新聞報道侵犯他人名譽權案為例,如果行為人的主觀心態是故意的,我們很容易認定,但如果只是表現為對報道事實的調查或者對報道事實的審查不嚴,導致虛假報道,如何識別他的主觀心理狀態?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社會監督的主體,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的權利,不應要求新聞媒體準確報道。因為立足中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行為人的行為是違法的。最高人民法院對構成要件中的“法”沒有作出明確解釋。但筆者認為,從實踐來看,這里的“法”應限于只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雖然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如果行為人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不能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訴,要求其對有危害后果的行為人進行處理。由于名譽權本身的特殊性,名譽權的損害后果不同于一般侵權行為。前者更隱蔽,更難證明。例如,公民傷害他人的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道德評價的下降;由于加害人的行為,法人的商譽下降,協商合同終止。我國對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沒有明確規定,訴訟中涉及名譽權的案件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損害后果。如果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必然導致權利的濫用,這也違背了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名譽侵權案件不存在法人組織,必須是行為人。如果行為人的名譽權受到損害,可以通過媒體直接向法院起訴。如果您還有相關的法律意見,可以致電律師在線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疫情期間私人企業要求上班違法嗎
2021-02-18房屋定金糾紛的處理原則是什么
2021-01-30酒駕撞死人怎么判
2021-03-13侵權糾紛法院管轄法院
2020-12-31房產中介承擔什么責任
2021-03-19設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營運資金額有限制嗎
2021-03-13勞務派遣行政許可實施辦法有哪些
2021-01-12飯店試用期十天不給工資合法嗎
2020-12-26開發商未按時交付房屋,違約金應如何計算
2020-12-08簡并票種統一式樣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3意外險的計算公式
2021-03-19航班取消怎么辦
2021-02-01飛機延誤哪里申請賠償
2021-03-22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風險和損失案例分析
2021-01-30侵權案件中人身險可否獲得賠償
2021-01-30人身保險傷殘評定是如何的
2021-01-28人身保險適用補償原則是什么意思
2021-03-16專家提醒:如何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2-06抵押權人船舶利益保險條款的承保風險及除外
2020-12-09汽車被淹該怎么理賠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