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由于欺詐和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可分為兩類。一是一方當事人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應當認定為無效合同。二是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只損害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此類合同應視為可撤銷合同。之所以將其視為可撤銷合同,是因為:(1)它能夠充分尊重被騙方的意志,充分體現民法的自愿原則。詐騙確實是一種違法行為,但因詐騙而訂立的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外人難以判斷。如果被騙人不主張被騙,法院和仲裁機關很難主動介入。(2)雖然有些欺詐行為可能給被騙人造成損失,但損失可能很小。被害人可能仍然認為合同對自己有利,并愿意接受合同的約束。比如,根據合同規定,受害人只能按合同質量交付標的物。如果合同被宣布無效,受害人就不能提出這樣的請求。(3)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情況下,責令欺詐者承擔違約責任比在合同宣告無效后責令欺詐者承擔違約責任對受害人更為有利。比如,違約責任的形式包括違約金、損失賠償金、定金責任等,損失賠償也可以包括約定的損失賠償金,以及預期利益賠償金。但在合同宣告無效時,受害人不能要求欺詐人承擔違約金責任、約定的損失賠償責任、預期利益責任、雙倍返還定金等。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被視為無效合同的,法院和仲裁機構可以不考慮當事人是否要求合同無效,而應當主動宣告合同無效,使受害人喪失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救濟的權利,對受害者極為不利。正是基于這些原因,我國《合同法》對《民法通則》第58條進行了修改。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或者利用對方的危險,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訂立合同的,被騙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也就是說,對于這樣的合同,如果被害人認為有利于繼續合同的效力,可以請求變更合同;如果被害人認為適用違約責任對自己更有利,在確認合同有效的前提下,可以請求判令欺詐人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繼續有效,對其不利的,可以請求法院和仲裁機構撤銷合同。合同解除后,合同被宣告無效,同樣的后果也會發生。總之,《合同法》將這種合同視為可撤銷合同,賦予了受害人更多的選擇權,有利于保護受害人。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訴訟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03店鋪轉讓費多少算合理
2020-11-28農村居民非法占用林地如何處罰
2021-01-17商標前綴后綴是否構成侵權
2021-01-02這些關于欠條,借條,收條的法律常識你必須了解
2021-01-19交通事故中要做哪些司法鑒定?保險可以賠償多少費用?
2020-12-04挖沙子犯法嗎
2021-01-06找房產中介安全交易四步走
2020-11-16公司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2021-01-18確認勞動關系是否引起訴訟時效中斷
2021-03-10公眾責任險如何理賠
2021-02-06怎樣簽訂房地產保險合同
2021-03-08再保險公司有什么樣的問題
2021-03-18旅行社責任保詳細條款
2021-03-23保險公司不提供投保人簽名的保單承擔敗訴責任
2020-12-09長期健康保險產品是否有合同猶豫期
2021-03-25掛靠車輛該怎樣保險
2020-11-19保險經紀人四作用
2021-01-04經紀人公司 Broerage Agency
2021-03-23土地承包經營權什么時候成立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