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民事案件的原因主要是根據當事人主張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來確定的。鑒于本案民事法律關系的復雜性,一小部分案由也是按照請求權、形成權或確認訴訟、形成訴訟的標準來確定的。同時,部分案由還包括爭議焦點、侵權主體和侵權方式等。民事訴訟事由是法定的,只有嚴格按照民事訴訟事由的規定才能確定,法官不得隨意變更。在實踐中,如果《訴因規定》中沒有相應的訴因,則應參照《訴因規定》選擇最相似的訴因。其次,安置房是解決被拆遷人的住房問題。政府專門建造了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房屋。由于這些房屋享受土地劃撥和收費減免政策,與普通商品房相比,價格優勢明顯。但它針對的是具體的購房對象,限制了交易時間,即只有符合條件的才有購房資格,一定年限后才能取得房產證。由于其價格的相對優勢,在實踐中,被拆遷人在取得相應的安置房購買權后,往往以買賣合同的形式轉讓給第三人,第三人在取得相應的權利或房屋后,又因政策原因再次轉讓,在一定期限內不能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手續的。
對此類案件的原因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屬于房屋買賣合同糾紛,轉讓過程中當事人的目的是通過對價取得房屋所有權。雖然不能辦理房產證,不能取得產權,但不影響民事法律關系的認定;一種觀點認為屬于債權轉讓合同糾紛。因為被拆遷人的安置人并沒有實際取得房屋,他只享有未來的一種權利。他實際轉讓的是一種對未來的期待利益,屬于一種權利轉讓。筆者認為,根據民事訴訟事由,房屋買賣合同是指出賣人將房屋所有權轉移給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這里的房屋包括商品房、經濟適用房、房改房、農村房屋等。債權轉讓,又稱債權轉讓,指在不改變合同權利義務的情況下,將合同當事人享有的全部或部分債權通過協議轉讓給第三人。債權人與受讓人就原合同項下債權轉讓而訂立的合同。因此,糾紛的確定事由應根據最終買受人的主張來確定,即當最終買受人實際占有和使用該房屋并要求被拆遷人協助辦理相應的權屬證明時,應屬于房屋買賣合同;買受人最終沒有實際占有或者使用該房屋的,應當確認合同的效力,并協助今后履行相應的變更登記手續,應當視為債權轉讓合同糾紛。有人認為最終買受人應當是原告,參與轉讓過程的其他當事人應當是被告;也有人認為最終買受人應當是原告,原出賣人應當是被告,參與轉讓過程的其他當事人應當是第三人。筆者認為,最終買受人作為原告,其正手作為被告,不存在任何爭議,如果將涉及轉讓的其他當事人作為被告處理,就違反了合同相對性原則,在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院不應違背這一原則;至于其他當事人是否可以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則不能一概而論。流通當事人對其簽訂的合同沒有異議的,沒有必要根據其職權或者申請增加當事人,因為他們在本案中沒有合法權益。但是,法院在對流通過程中的合同行為提出異議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權或申請追加訴訟,無需獨立請求有權參與訴訟的第三人。第三,流通過程中合同的效力。我國物權法對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采取債權形式主義原則,即物權變動只需在債權表達上加登記或交付即可。對于房屋而言,只有在登記后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因房屋繼續銷售當事人未辦理變更登記手續,未取得房屋所有權。此時,如何處理他們簽訂的合同的有效性。在這個問題上,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出臺之前可能會有爭議,但現在毫無疑問,房屋過戶涉及的房屋雖然沒有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手續,但并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人經債權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本規定是對合同法中效力未定的合同的確認,即無權處分他人財產時簽訂的合同應為效力未定的合同。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以出賣人對標的物無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出賣人未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的,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解除合同,要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司法解釋規定,對于買賣合同,改變合同法原有規定,即把效力未定的合同變更為合法有效的合同。其法律依據是,合同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具有平等主體的組織之間建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只要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合同不無效,對雙方都具有法律約束力。出賣人不能取得所有權、交付動產或者辦理不動產轉讓手續的,屬于合同履行。當事人對合同無異議時,如何辦理爭議房屋權屬變更登記手續。有人認為,權屬變更登記應當輪換辦理,防止當事人以此逃避稅收征管;也有人認為,不必輪換辦理房屋權屬轉移登記,即,登記所有人應直接變更為最終買方。對此,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其法律依據是房屋買賣合同屬于雙向合同,即一方支付購房款,另一方交付房屋并協助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購房人支付購房款后,有權要求出賣人交付房屋,并協助辦理權屬變更登記。房屋流轉過程中簽訂的合同,實質上可以看作是一種債權轉讓。房屋買受人以買賣合同的形式將房屋所有權轉讓給房屋買受人。根據債權轉讓原則,債權轉讓時,原債權人只需向債務人履行通知義務,無需征得債務人同意與否。房屋物權登記不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是一種鼓勵性行為,即登記后原債權轉為物權。同時,房屋所有權登記后,第三人應當根據物權公示和公信的原則,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所有權。不動產登記更有利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還要承擔違約責任嗎?
2021-02-16簽了拆遷協議后什么時候可以拿到補償
2021-02-03離婚時有限公司股份怎么分 合伙企業股份怎么分
2021-02-23人民法院是否必須執行仲裁裁決
2020-12-18合同侵權能主張精神賠償嗎
2020-11-13什么是擔保合同中人的擔保
2021-03-12保姆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25免責條款有何用
2021-03-13勞動仲裁什么情況才不立案
2021-03-11怎么理解委托一審法院續保保全
2021-01-26保險公估人按公估方與委托方不同的分類是怎樣的
2021-01-18偽造保單該如何報案
2021-03-03人身意外保險范圍有哪些
2020-12-30哪些人能申領失業人員養老保險
2020-12-03買了三責和不計免賠,出事故保險公司全賠嗎
2021-03-25保險合同全部是附和合同嗎
2021-02-22保險公司修車理賠期限是多久
2020-11-28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解析
2021-03-12劃撥土地與出讓土地可以辦證嗎
2020-12-10因商業原因要用我家的地,我能拒絕嗎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