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品責任的概念和構成我國對產品責任的概念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產品責任是產品質量責任,不僅包括產品所有者的民事賠償責任,還包括產品所有者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一種觀點認為,產品責任是指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的民事責任。第一種觀點是混淆產品缺陷損害賠償責任和產品質量不合格損害賠償責任,抹殺了產品缺陷和產品質量不合格兩個概念的區別。根據國內外產品責任立法,“產品缺陷”是指產品不合理不安全;“產品質量不合格”是指產品不符合法定、約定或行業標準。不合格品不全是次品,次品也可以是合格品。第二種觀點是國際產品責任立法中常用的概念。它可以解決因產品缺陷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的責任問題,無論產品質量是否合格,都有利于受害人的保護。我認為,產品責任是指生產者、銷售者、供應商、進口商等對產品缺陷給受害人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承擔責任的民事責任。產品責任體現了商品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因侵權而產生的平等的損害賠償民事關系。它解決的問題是,無論產品是否符合質量標準,只要不因使用不當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受害人有權根據產品責任要求經營者賠償。產品質量責任是一種綜合責任,是指經營者違反《產品質量法》應當承擔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它解決的是因產品不符合質量標準而產生的行政法、民法、刑法的義務,但不能解決產品符合質量標準卻給他人造成人身、財產損害,不具備質量標準條件的責任問題侵權責任。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產品內部缺陷不斷被發現,產品質量標準也在不斷變化。未發現產品內部缺陷,產品符合現行質量標準,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經營者雖不承擔產品質量責任,但應當承擔產品責任。我國司法界對產品責任的概念認識不足。本文以《無質量標準產品責任》一案為例,對2000年《法學雜志》第五期刊登的一個非“質量不合格”產品責任案例進行了比較法研究。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厘清產品責任的概念和構成。我國1993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簡稱《產品質量法》)實際上采用了這一產品責任定義。法律在第四章區分了不合格產品的責任和損害賠償責任。在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中,法律用九條規定了產品責任的性質和特點,以及生產者、銷售者承擔產品責任的依據、原則、條件和責任。產品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具有三個特點:第一,產品責任是一種法律制裁。產品責任法律制裁的性質是民事制裁,主要是賠償損失,都是用來彌補受害人遭受的損失;
其次,產品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對自己的違法作為和不作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法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通過調整財產關系,迫使侵權人用自己的財產彌補給他人造成的財產損失,產品責任是侵害他人人身和財產權利的法律手段。產品責任不同于違約責任。產品責任是為侵害他人財產權和人身權而建立的保護合同以外權利的法律制度。我國產品質量法借鑒國際立法經驗,對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進行了規定。
首先,產品存在缺陷,這些缺陷在銷售時就存在。產品缺陷的實質含義是產品中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根據《產品質量法》第34條,判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依據之一是產品是否符合保護人體健康、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此外,在沒有安全衛生標準的情況下,應參照國際產品責任法的實踐,以公眾有權期待的安全要求作為判斷依據。如果產品不符合公眾預期的安全要求,就存在“不合理的危險”。
關于產品缺陷的類型,我國現行立法與國際上基本一致。一般來說,產品缺陷包括設計缺陷、制造缺陷和表示缺陷。為了證明產品存在設計缺陷,原告必須提供更安全、更恰當的設計,并與產品實際采用的設計進行比較,以證明產品存在不合理的風險。由于我國缺乏規范產品設計的法律法規,原告證明產品存在設計缺陷既困難又昂貴。更容易確定產品有制造缺陷。產品制造缺陷是指產品在生產或制造過程中產生的不安全因素,而不是設計缺陷。它是特定產品的質量與其他類似產品的質量之間的差異。通過對其規格、技術要求的檢驗或與正常產品的比較,可以主觀地識別差異。原告一般指出,生產廠家有標準或技術規范,相關產品不符合標準或規范(如主管部門對缺陷產品的檢驗結論),可以證明存在制造缺陷。未公告缺陷,又稱聲明缺陷或信息缺陷,是指產品投放市場后,易受侵害的消費者沒有充分了解產品在使用中的潛在危害而產生的缺陷。其次,產品缺陷給用戶和消費者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產品責任是以受害人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為基礎的。因此,受害人人身、財產損害的客觀事實成為產品責任的基礎。如果產品有缺陷,但沒有給他人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不構成產品責任。對受害人來說,只要損害發生,他就可以要求賠償。至于損害的大小和嚴重程度,并不影響侵權人的賠償責任。第三,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所謂因果關系,是指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換言之,一種現象的出現是由另一種存在的現象引起的。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損害事實是由產品缺陷引起的。損害事實不是產品缺陷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必然存在著內在的、邏輯的關系,其原因對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第四,經營者應當依法承擔過錯責任或嚴格責任。與發達國家的產品責任立法相一致,我國《產品質量法》也規定了生產者的嚴格責任,即生產者的產品責任不以生產者是否有主觀過錯為構成要件。但與發達國家的立法不同,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了銷售者既要承擔嚴格責任,又要承擔過錯責任。我國在修改產品責任立法時,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規定所有銷售者也應承擔嚴格的責任,以適應民商立法國際化的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生產者應當承擔產品責任:“產品的缺陷造成缺陷產品以外的人身、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一)產品未投入流通的;(二)產品未經流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安置房抵押貸款嗎
2021-02-20法院管轄的確定
2021-01-20競業限制對配偶有限制嗎
2021-02-21怎么公示規章制度才利于舉證
2021-03-20勞動爭議調解期限
2020-12-24婚內投保婚后保險單是否要分
2021-03-22保險合同簽定后能換被保險人嗎
2020-11-18哪些情況投保人需如實告知
2020-12-04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七十五條
2021-01-21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六十九條
2020-12-31如何選擇合格的保險代理人
2020-12-14農村房屋土地轉讓合同怎么寫
2020-12-23沒有房產證的自建房拆遷補償是怎樣的
2020-11-25土地使用費繳納方式有哪些
2021-03-12拆遷補償陷阱有哪些及怎樣多分補償款
2021-03-13拆遷談判前期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2020-12-27農村土地征地后有哪些補償
2020-12-0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2021-01-26因修建高鐵要拆遷,補償標準由誰制定
2020-12-23沒有環評的養殖場,因禁養區拆遷能拿到哪些補償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