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條超過護理期限、輔助器具支付期限或者殘疾賠償金支付期限的,賠償權利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繼續支付護理費用,輔助器具或者殘疾賠償金,由人民法院處理。賠償權利人確需繼續照料、準備輔助設備,或者無勞動能力、生活來源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賠償義務人繼續支付有關費用五年至十年。本條是連續賠償的規定,即一次性賠償超過規定期限,賠償權利人仍然存在的,適當延長期限的規定。以下是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繼續賠償費用的詳細介紹:《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規定,賠償代理人支付護理費用的最長時間,輔助器具費用或傷殘賠償金不允許向賠償權利人支付,需要20年以上。這一規定過于死板,致使權利人的護理費、輔助器具費或傷殘賠償金無法得到保障。本文賦予了賠償期滿后再起訴的權利,使按20年計算相關損害賠償金的定額賠償法的不利因素基本消除。在繼續賠償的情況下,應注意以下規則:(1)繼續賠償的賠償項目具體。
根據人身傷害賠償司法解釋本條規定,只有有權獲得賠償的人,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繼續支付護理費、輔助設備費和傷殘賠償金。對此,必須嚴格適用這一規定,不應無限期擴大連續賠償的適用范圍。護理費,是指因權利人在規定的護理期后確實需要繼續護理,致使受害人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照料而發生的費用。這種支出也是侵犯健康權造成財產損失的直接后果,是人身傷害的財產損失。被害人的護理費用過去雖然可以得到補償,但以前的護理費用與本次護理費用不同,仍應得到補償。連續補償與常規補償的區別在于,常規補償中的護理費之前已經確定,實際發生了,而連續補償一開始無法確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害人在原賠償的基礎上仍不能得到完全的救濟,需要重新獲得賠償,這就產生了繼續賠償的效果,照顧是被害人賠償的必要條件。兩者的賠償時間也不同。日常賠償中的護理費用期限,應當計算至被害人恢復自理能力為止,或者被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期限不應超過20年;護理費在繼續補償中只能繼續支付5至10年的相關費用。
輔助設備的成本實際上是殘疾人輔助設備的成本。雖然傳統的補償方式已經對殘疾人輔助器具的費用進行了補償,但有些受害人可能因為殘疾而終身需要輔助器具,因此以前的補償方式可能不能完全滿足受害人的需要,因此很難補償受害者繼續準備輔助設備的費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賠償繼續準備輔助器具的費用,非常有利于對殘疾受害人的保護,也是一種人性化的措施。但法院在要求賠償繼續準備輔助設備費用的具體案件中,應注意繼續準備的現實需要,不能賠償一些不必要的配置費用。
傷殘賠償是指受害人因人身傷害造成殘疾,導致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致使受害人正常收入減少或損失的行為。這種損失在常規補償中已經得到了補償,但在補償期過后,殘疾受害人可能不具備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因此此時有必要對受害人進行進一步的補償,這就是連續補償中的殘疾補償。連續補償中的傷殘補償與傳統補償中的傷殘補償存在差異。前者在賠償期超過賠償期后提出索賠,后者在受害人受傷后提出索賠;賠償期限也不同。繼續賠償中的傷殘賠償金為5年至10年,而常規賠償中的傷殘賠償金“自傷殘認定之日起20年計算”。但60歲以上的,每增加一年減一年;75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賠償權利人要求繼續支付護理費、輔助設備費或者傷殘賠償金的,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賠償權利人支付五年至十年后仍然存在,需要繼續護理的,配置輔助設備或者不具備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的,可以再次起訴要求賠償,人身損害賠償沒有解釋規定。基于侵權賠償法的原則,理論界和實務界大多認為應當允許,只要損害存在,賠償權利人請求法院保護其權利的訴訟權利就不應受到次數的限制。(2) 要求連續賠償的時間是具體的。
根據《人身傷害賠償司法解釋》,只有在規定的護理期、輔助器具支付期或者超過殘疾賠償金支付期后,才能提出繼續賠償請求。在此之前發生的這些費用也要接受正常的補償處理,不存在繼續補償的可能。
如何確定“超過規定的護理期、輔助器具的支付期或殘疾賠償金的支付期”?我們認為,這取決于受害人受傷后,在法院提起的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中有權獲得賠償的人的決定。法院在審理中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規定本規定確定的最長20年期限不是本條規定的給付期限。例如,根據第二十六條和被害人的具體情況,法院可以確定被害人殘疾賠償金的支付期限為18年。十八年后,被害人沒有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的,仍可以請求法院判決,賠償義務人應當支付五年至十年的費用。(3) 必須有進一步賠償的真正需要。
只有在確實需要的情況下才能要求進一步的賠償。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這一條的規定,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殘疾被害人確實需要繼續護理;二是殘疾被害人確實需要準備輔助設備;三是殘疾被害人不具備勞動能力以及生命的源泉。只有在這三種情況下,殘疾受害者才能繼續得到賠償。《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了兩種賠償方式,一種是一次性賠償方式,另一種是定額支付方式。前者是賠償義務人一次性向賠償權利人支付一定數額的賠償金,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關系消失;后者是按照一定的標準,賠償義務人分期向賠償權利人支付賠償金,直至賠償權利人死亡。可見,以定期補償的方式不存在連續補償的可能,只有實行一次性補償,才有連續補償的可能。這也決定了在連續補償過程中,對有補償權的人支付5至10年的相關費用,也必須采取一次性支付補償的方式,而不是定期支付。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憲法對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如何規定
2020-12-24不可撤銷保證責任如何承擔
2020-11-25事故一次性賠償書
2020-12-20減刑、假釋司法解釋
2021-03-13滴滴順風車怎么收費
2021-01-02拆遷返還的宅基地可以買賣嗎
2021-01-01刑事被告人沒有戶籍怎么辦
2021-02-08商業銀行可以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嗎
2021-03-08私建房屋拆遷會補償嗎,哪些不賠償
2021-01-30被告如何申請房屋保全
2021-01-21企業違規讓員工提前復工怎么處理
2020-11-26保險經紀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規定
2021-03-01駕駛員出車禍死亡負主要責任保險公司怎么處理
2021-01-06保險經紀人與代理人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02免賠額與不計免賠是什么意思
2021-03-21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關于印發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海外機構管理暫行規定等四個管理辦法的通知內容是什么
2021-01-20保險代理合同樣本(二)
2021-03-25土地出讓金需要上繳國庫嗎
2020-11-20工廠土地轉讓協議怎么寫
2020-12-022020年農村拆遷補償標準將會有哪些變化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