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后找人作案是肇事逃逸嗎?
被告人害怕法律調查,讓高曉松頂替,致使交警部門無法在第一時間檢測到高曉松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無法客觀準確地認定其醉酒駕駛,也構成交通肇事逃逸。王某的行為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的情形,應當認定其行為為交通肇事后逃逸。2011年5月29日零時10分許,被告人王某在夜間飲酒后駕車行駛在危險路段,未按規定降低行駛速度。在沒有交通信號燈的道路上,他在保證安全、暢通的原則下,未按規定由北向南行駛,將騎三輪車的李某從西側下坡路上撞倒,造成交通事故李某在交通事故中受傷。案發后,被告人王某與被害人李某的妻子田某將李某送往醫院。王某向交警謊稱交通事故發生時司機就是高某,并以冒充的方式責令高某頂替。后來,高曉松證實,司機就是被告王某,王某因怕酒后被追究責任,命令他冒充。經交警大隊調查,發現肇事司機為被告人王某,交警大隊交代肇事時已飲酒;目擊者高某、田某證實王某是酒后駕車。事故發生后,王某逃避法律調查,不承認自己發生了駕駛事故。他的行為已構成棄車逃逸,因此他應對事故負全部責任。經司法鑒定中心鑒定,被害人李某的傷害已構成重傷。
交通事故發生后找人作案是否屬于肇事逃逸行為?
肇事逃逸行為,是指交通事故發生后,違反交通管理法律、法規,未對受害人或者受損財產進行必要的搶救、處理,或者未向公安機關報告,致使民事責任人,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行政和刑事責任不能認定和追究的行為。如果肇事者對事故不知情而繼續駕車,在本案中,肇事者所謂的“逃逸”無非是主觀上和客觀上正常駕駛行為的繼續,這是交通肇事罪的一個重要情形。
1。行為人的交通事故行為必須達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重大損失”的程度,這是認定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前提和依據。被告人王某駕駛機動車致一人重傷,應以交通肇事罪論處。逃逸時,行為人必須知道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本案中,行為人即被告人王某明知發生交通事故,要求高某自行承擔責任,應認定為“交通事故后逃逸”。逃逸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追究,這是決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重要因素。在實踐中,罪犯越獄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調查”。交通肇事后,本案被告人王某指使高某充當自己的罪魁禍首,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4。行為人逃逸,是指事故發生后“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同居是否承擔對方債務
2021-02-20公司不分利潤股東能退股嗎
2020-12-15保證人死亡后保證合同的效力是否終止
2021-01-14破產債權的內容
2021-02-16放棄繼承權將不會產生代位繼承
2021-01-01拆入資金用于什么方面
2021-02-08多長時間內民間借貸能訴訟
2021-01-23原告財產保全哪些財產
2020-12-05勞動合同的變更
2021-01-31建筑公司勞務分包給個人合法嗎
2021-03-23勞動局都管些什么
2020-11-16人壽保險的理賠時效
2021-03-13中國保監會關于加強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險分入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群文是什么
2021-01-13飛機延誤險賠償條件是什么
2021-02-07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能否作為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1-03-12新型人身保險產品是重要的創新
2021-03-05保險合同解除后已付保險金是否應全額返還
2020-11-26保險一半責任怎么賠付
2020-12-29跳單條款是否一定獲得理賠
2021-03-13保險合同爭議有哪些處理方式
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