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認識程度上的差別,即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這種認識程度上的差異并不影響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明知的,無論是明知其必然發生還是明知其可能發生,并對這種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心理態度,即可構成直接故意。
在我國刑法關于犯罪故意的概念中,雖然規定犯罪故意是對于危害社會結果的一種主觀的心理態度,但危害社會結果并非是所有犯罪的構成要素。因此,犯罪故意同樣也是對于危害行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在這個意義上,直接故意具有以下兩種情形:一是對危害結果的直接故意,即結果故意。在結果犯的情況下,一定的危害結果是犯罪構成的要素,行為人在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的前提下,希望其發生,就是這種結果故意的心理內容。二是對危害行為的直接故意,即行為故意。在行為犯的情況下,刑法規定不以一定的結果作為犯罪構成的要素。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只要明知危害社會的行為而有意實施就構成直接故意。
(二)間接故意
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不包括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放任是以行為人認識到危害結果具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種或然性為前提的,如果行為人已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又決意實施的,則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觀意志只能是屬于希望結果的發生的直接故意。間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采取從容的態度。正因為如此,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是認定間接故意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發生危害結果,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間接故意具有以下三種情形:一是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了另一危害結果的發生,如甲為放火燒乙的房屋而放任了將睡在房中的乙燒死;二是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結果發生,如甲為打一野兔而置可能誤中正在附近采摘果實的某乙于不顧,并開槍擊中某乙致死;三是突發性犯罪中不計后果放任某種嚴重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某甲因違法犯罪被某乙當場抓獲,為掙脫逃跑,某甲掏出匕首向某乙刺去,致某乙心臟被刺破傷重而死。以上三種情況中,行為人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都是持間接故意的心理態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么寫離婚起訴書?
2021-02-02凈身出戶離婚協議書如何寫
2021-01-03婚外情可以離婚嗎
2021-01-12離婚協議書格式要求是什么?
2021-03-11分居兩年可以自動離婚嗎?
2020-11-13到法院起訴離婚程序是怎樣的
2020-12-22如果想離婚怎么辦理手續?
2021-03-09起訴離婚時間需要多久,起訴離婚的期限
2021-01-21離婚協議書怎么寫才具有法律效力
2021-02-24起訴孩子撫養費應該怎樣起訴?
2020-12-25監護人證明怎么寫?
2021-02-03非婚生子女有出生證明嗎?
2020-11-14出生證明公證認證怎么辦理?
2020-12-16醫院出生證明怎么開,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2021-02-06超生出生證明怎么開?
2021-03-01離婚子女撫養權協議怎么寫?
2021-03-13出生證明辦理期限
2021-01-23離婚房產分割原則有哪些?
2020-12-30離婚財產分割公證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07新婚姻法中離婚財產分配的原則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