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債務是指被繼承人生前所欠的債務,即遺產中屬于財產義務的那一部分。那么遺產債務如何清償呢?有哪些遺產債務清償方式呢?針對這些問題,律霸小編整理了有關內容,請閱讀下面的文章進行了解。
一、遺產債務的概念和范圍
(一)遺產債務的概念
所謂遺產,就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公民死亡后,其所遺留的財產中既可能有財產權利,也可能有財產義務。遺產即是財產權利和財產義務的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我國《繼承法》)第33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所以在我國,公民繼承遺產既是一項財產權利又是一項財產義務。繼承人僅享受財產權利而不承擔財產義務,為我國法律所不允!
遺產債務是指被繼承人生前所欠的債務,即遺產中屬于財產義務的那一部分,被繼承人生前個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用于個人生活需要或個人行為(如侵權行為)所欠下的債務,均可構成遺產債務。
(二)遺產債務的范圍是什么
根據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遺產債務主要有以下幾類
1、 被繼承人生前依照稅收法規應當繳納的各種稅款,如個人所得稅,車船使用稅,營業稅等。
2、 被繼承人生前因未履行合同所負的債務,如買賣合同中未支付的貨款,借貸合同中未償還的本息等。
3、 被繼承人生前因實施侵權行為而對受害方所承擔的損害賠償的債務。
4、被繼承人生前因實施不當得利而負擔的返還不當得利的債務。
5、被繼承人生前因是無因管理的受益人,而對管理人所承擔的補償其必要費用的債務。
6、其他應由被繼承人承擔的債務,如個人合伙或合伙企業的債務中,屬于被繼承人應當承擔的部分;又如夫妻為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
(三)確定遺產債務時應分清哪些界限
1、應當將遺產債務與家庭共同債務相區別
家庭共同債務是指家庭共同成員作為共同債務人所承擔的債務,其主要包括
(1)用于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需要所欠的債務;
(2)為添置家庭共同財產所負擔的債務;
(3)因家庭的經營活動所負擔的債務;如個體工商戶或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戶,如果是家庭經營的,其債務應當以家庭財產承擔。另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42條的規定“以公民個人名義申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和個人承包的農村承包經營戶,用家庭共有財產投資,或者收益的主要部分供家庭成員享用的,其債務應以家庭共同財產清償。”
(4)夫妻為共同經營需要所負的共同債務;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43條規定“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從事個體經營或者承包經營的,其收入為夫妻共同財產,債務亦應以夫妻共有財產清償。”
上述債務為家庭共同債務,根據民法的有關規定,家庭共同債務應當用家庭共有財產償還,家庭共有財產尚不足以清償家庭共同債務的,由家庭成員分別承擔清償責任,其中應由被繼承人分擔的債務份額,才可以作為遺產債務。
2、 應當將遺產債務與以被繼承人個人名義所欠的債務相區別
遺產債務應當是被繼承人生前完全為個人生活需要而欠下的債務,一般是以被繼承人個人名義所欠下的債務。但是,以被繼承人個人名義所欠下的債務,并不一定都是遺產債務。下列以被繼承人個人名義所欠下的債務,都不屬于遺產債務,不能以遺產來清償。
(1)以被繼承人個人名義所欠下的,用于家庭生活需要的債務;
(2)以被繼承人個人名義,為有勞動能力的繼承人的生活需要或其他需要所欠下的債務。因為這種債務實質上是繼承人的個人債務;
(3)被繼承人因繼承人不盡撫養、扶養、贍養義務,迫于生活需要而以個人名義欠下的債務。這種債務應當屬于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的個人債務。早在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9條就指出“因繼承人能盡而不盡撫養義務所欠的債務,即使遺產不足以清償,繼承人仍應負清償責任。”
3、應當將遺產債務與繼承費用和殯葬費用相區別
繼承費用是指為執行遺囑或管理、分割遺產等所支出的開銷。“有關繼承費用算不算遺產債務,許多學者認為不應列入被繼承人的債務,但有的學者認為繼承費用雖然不屬于遺產債務,但亦應在償還債務后從遺產中扣除,即遺產的實際價值應是清償債務、扣除繼承費用后所剩余的價值。繼承費用的扣除如果在清償債務之先,就有可能侵犯債權人的利益;但遺產在清償債務后,不足以扣除繼承費用的,應當由繼承人承擔此項費用。有時因繼承人的過失而支付的費用,不應作為繼承費用,而應由繼承人個人承擔。我國對此沒有立法可以規范。”對此,我也認為繼承費用不應列入遺產債務,因為繼承費用是發生在被繼承人死亡后產生的費用,但可以從遺產中扣除,只是為了保護被繼承人的債權人的利益,繼承人必須在清償了被繼承人的債務之后,若有剩余時方可扣除。
殯葬費用是指為辦理喪事,埋葬死者所支出的費用。“關于殯葬費用是否屬于遺產債務,多數學者認為不應列入被繼承人的遺產債務,理由是喪葬被繼承人是繼承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況且這種債務的形成,是繼承人與債權人之間,其借貸關系的產生也是在繼承開始以后,因此殯葬費用應由繼承人分擔。也有學者認為殯葬費用應當并入繼承費用之中。在我國,許多被繼承人的所在單位承擔了被繼承人的喪葬費用,當然無需繼承人再負擔此費用。”我贊同多數學者的觀點,殯葬費用不應列入遺產債務。
二、清償遺產債務應遵循的原則
根據我國繼承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繼承人在清償遺產債務時,應當堅持如下原則
(一)接受繼承與承擔債務清償責任相統一原則
繼承人表示接受繼承,是財產權利和財產義務的一并接受,不能只享受財產權利而不承擔財產義務。接受繼承的繼承人同時依法接受了債務清償責任;放棄繼承的繼承人不承擔債務。我國繼承法第33條第2款規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這是我國繼承法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的體現。
(二)限定繼承原則
所謂限定繼承,是指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的遺產債務的清償只以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的部分,繼承人不負清償責任。也就是說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的遺產債務不負無限清償責任,而僅以繼承的遺產的實際價值負有限的清償責任,超過部分可以不予清償。
我國繼承法第33條第1款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的部分,繼承人自愿清償的不在此限。”此即繼承法關于限定繼承的規定。
依據限定繼承原則,繼承人接受遺產后,對于被繼承人的債務,僅在其接受的遺產的實際價值范圍內,負責清償應當交付給被繼承人的債權人的債務,對于超出遺產實際價值的債務,可以不負責清償。對于這一原則的理解和使用,需要明確以下兩條界線
1、要明確繼承開始前的債務和繼承開始后的債務的界限。繼承人應清償的債務和繳納的稅款只限于被繼承人生前的債務和應繳納的稅款,不包括被繼承人死后繼承人所欠的債務和稅款。在繼承開始以后,遺產分割完畢以前,遺產保管人或實際占有人因保管遺產或對遺產進行必要的維修保養所支出的費用,以及按規定應當繳納的各種稅款,這些債務雖然是在繼承人實際取得遺產以前發生,但它不是被繼承人個人生前所欠,是在被繼承人死后,即繼承人已依當然繼承主義取得遺產所有權后發生的,因此應當由繼承人在自己的個人財產中清償,而不得在分割遺產時從遺產的價值中扣除。
2、要明確繼承開始時遺產的實際價值和分割遺產時遺產的實際價值的界限。我國繼承法所規定的“遺產實際價值”,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所有財產的實際價值,而不是遺產分割時的實際價值。因此在遺產分割以前,如果繼承人已實際占有遺產,并由于其對遺產的使用導致其價值的減少,那么在清償債務時,繼承人應承擔的債務或債務份額仍應按繼承開始時遺產的實際價值計算,并且該繼承人不得以放棄繼承為理由拒絕對債務的承擔。也就是說,在繼承人放棄繼承時,如果遺產因在分割前已被該繼承人實際占有并消耗掉部分價值而不足以清償債務,則應由該繼承人補償其消耗的那部分價值。
(三)特定遺產債務的清償不受限定繼承范圍限制的原則
被繼承人生前為繼承人的需要所欠的債務和繼承人應盡扶養義務而沒有盡到義務致使被繼承人所欠的債務,清償時不以死者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繼承人應負無限的清償責任,即繼承人應以自己的固有財產進行清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9條規定“因繼承人能盡而不盡扶養義務所欠的債務,即使遺產不足以清償,繼承人仍應負清償責任。”
我們雖然把限定繼承作為一個一般原則使用,但是,正如任何原則都不可能包羅萬象一樣,限定繼承也不應是包括一切情況下被繼承人所欠的債務。比如說,被繼承人生前為了繼承人上學、結婚、經營個體企業等的需要所欠的債務;或者是由于繼承人有扶養能力而未盡扶養義務,致使被繼承人因生活困難所欠的債務等。此類債務的清償當然不應受被繼承人生前所遺留的財產總額的限制。當遺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繼承人仍然要履行清償的義務。“這種清償債務的義務不是來自繼承本身,歸根到底是來自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父母有養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因而父母因年老體衰、無勞動能力或者因病治療所欠的生活費、醫療費等,理所當然應當由其子女承擔。這完全屬于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如果有勞動能力的子女不負責償還其父母生前因生活困難所欠的債務,就等于拒絕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這樣勢必也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同時,也會助長那種推卸贍養父母的不道德行為,這是與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不相容的。”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國法律中規定了特定條件下的對遺產債務的無限清償責任,但這種特定條件是受到限制的,即只有在繼承人因沒有履行其應盡的義務而導致被繼承人所欠下的債務,繼承人才負無限責任。所以,我國繼承法的清償遺產債務基本原則仍然是限定繼承原則,這是處理遺產債務清償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
(四)應為特定繼承人保留必要遺產份額原則
我國《繼承法》第19條規定“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此規定體現了養老育幼、保障殘疾人生活的原則,不但遺囑人立遺囑、繼承人分割遺產,而且清償遺產債務都應當嚴格遵循這一原則,為此,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1條明確指出“繼承人中有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即使遺產不足以清償債務,也應當為其保留適當遺產。然后再按繼承法第33條和民事訴訟法第180條的有關規定清償債務。”因此,在清償遺產債務時,即使遺產的實際價值不足以清償債務,也應當為需要特殊照顧的缺乏勞動能力的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適當的遺產,以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五)清償債務優先于執行遺贈原則
遺贈是被繼承人以立遺囑的方式將其財產死后贈與國家、集體或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的法律行為。所謂清償債務優先于執行遺贈,即是在被繼承人負有遺產債務的情況下,應當優先用遺產清償債務,如留有剩余的遺產才執行遺贈。這主要是為了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防止被繼承人利用遺贈逃避債務。為此,我國《繼承法》第34條規定“執行遺贈不得妨礙清償遺贈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
三 、遺產債務的清償方式
(一)一般情況下遺產債務的清償方式
我國繼承法雖然未對遺產債務的清償方式作出明文規定,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繼承遺產應當先清償遺產債務,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可在分割遺產后再解決遺產債務的問題。先清償遺產債務后分割遺產的方式,就是由遺囑執行人或共同繼承人對死者所有債務進行清算,并將相當于遺產債務數額的遺產交付給債權人,然后共同繼承人才能按照各自的應繼承份額分割剩余的遺產。但是如果有受遺贈人的,共同繼承人應當在受遺贈人取得受遺贈財產后再分割。
(二)遺產已被分割完畢,遺產債務的清償方式
根據我國遺產債務的清償方式,尚不能排除遺產已被分割完畢,其后又出現遺產債務的清償問題。“究其原因,可能由下述情形之一所引起① 被繼承人的債權人不知被繼承人已經死亡;②共同繼承人不知被繼承人還有債權人;③遺產的債權人曾表示放棄債權,但在分割遺產后又反悔,繼承人提供不出該債權人放棄債權的證據;④分割遺產時,遺產債務還未到清償期限;⑤遺產為不宜長期保留的財物,如易失效的權益或鮮、活、食品等;⑥共同繼承人執意將遺產分割完畢,而未顧及遺產債權人的利益。”等,當然上述情形還不能窮盡遺產分割先于債務清償的原因,但如果遺產分割已成為既成現實,就應當認真考慮如何清償遺產債務,才能保障債權人的利益的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2條規定,遺產已被分割而未清償債務時,如果有法定繼承又有遺囑繼承和遺贈的,應當按照以下順序清償遺產債務
首先,應由法定繼承人在所得遺產的實際價值范圍內負責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其理由是,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雖然都是繼承法所規定的繼承方式,但是遺囑繼承的效力優先于法定繼承,因為遺囑繼承是最能體現被繼承人意愿的一種繼承方式。先讓法定繼承人用所得遺產清償債務,從這種意義上講,就是尊重了被繼承人的意愿。
其次,法定繼承人用所得遺產不足以清償時,剩余的債務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遺產償還。這里所稱的按比例償還債務,是指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各自按照取得遺產份額的比例分攤被繼承人的尚未清償的債務。當然,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清償債務亦可以所得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的實際價值的部分,可以不再清償。
再次,如果沒有法定繼承人,而僅有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取得遺產時,應由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用所得遺產償還。當然,如果被繼承人在遺囑中指定由遺囑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清償其所負的債務時,即不存在遺囑繼承人和受遺贈人按比例償還債務的問題。
(三)遺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如何清償
被繼承人的遺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時,各債權人的受償順序對債權人可謂利害攸關,受償順序在前的可能全部債權得到清償,而受償順序在后的債權人只能部分受清償,甚至全部債權都得不到清償。因此,不能簡單的按照申報債權的先后,或者債權到期的時間等確定清償順序。根據我國民法的有關規定,債權人已在遺產上設定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的債權,應當優先以該擔保物(遺產)予以清償,如還有剩余的價值時,才能用以清償未設定擔保物權的普通債權。如果該擔保物(遺產)不能使優先受償的債權獲得清償時,則不能受償的部分并入普通債權。如果遺產不能使全部普通債權受償時,應由債權人按普通債權數額所占剩余遺產的比例受償。
四、財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一)我國繼承制度關于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缺陷
我國繼承法對遺產債務的清償采取的限定繼承原則是一種有限責任繼承原則,“有限責任繼承是保護繼承人利益的制度,其核心是限制繼承人對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責任,即繼承人只須在繼承遺產的限度內對被繼承人的債務負責。這一原則符合現代家庭成員人格獨立、責任自負的觀念,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繼承不僅關系到繼承人的利益,而且關系到被繼承人的債權人的利益,作為一種制度,必須對繼承人和被繼承人的債權人雙方提供平等的保護。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我國繼承法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具體表現為
1、沒有確定遺產狀況的規定
有限責任繼承原則能否真正貫徹,主要取決于能否準確劃定遺產范圍并保證其不被繼承人侵害。公民死亡后,所遺留的財產可能種類很多,數量很大,而且有可能這些財產在許多不同的地點,被許多不同的人所控制,還有可能相當一部分就被繼承人所掌握著,這時如何確定被繼承人的遺產范圍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而我國繼承法在確定有限責任繼承原則的同時,卻沒有關于確定遺產狀況的任何規定,使有限責任的界限無法確定。“其結果是,繼承人在享受有限責任繼承的利益時,不需承擔相應的義務。這就使法律在繼承人利益和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上失去了平衡。”
2、沒有對接受或放棄繼承規定明確的期限
我國采取直接繼承制度,即從繼承開始,被繼承人的財產權利和義務概括地轉歸繼承人。這意味著被繼承人的債權由繼承人收取,債務由繼承人承擔,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只能向繼承人行使權利,只能要求繼承人用遺產清償債務。因此,必須在一個合理的時間內使繼承關系確定下來,以便盡快了結被繼承人所遺留的債權債務關系。而我國繼承法卻規定,自繼承開始以后至遺產分割之前,繼承人都可以放棄繼承,也就是說,直到遺產分割之前,繼承人實際上都不確定,繼承關系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這種規定的弊端是明顯的一是不利于遺產的管理和利用,二是影響債權人行使權利,不利于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繼承關系長期不確定也是滋生繼承糾紛的重要原因。
3、債權人缺乏保護自己權利的法律手段
如果繼承人的行為已經或者可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按現行繼承法,債權人無有效的救濟手段。例如繼承人將遺產轉移、隱匿,或者揮霍浪費,或經營不善,導致虧損,或將遺產清償自己的債務,都會危及債權人債權的實現,而現行繼承法卻沒有規定債權人可以采取何種手段進行救濟。
(二)外國保護債權人利益的主要制度
目前世界各國的繼承制度可大致分為兩類直接繼承制度和間接繼承制度。盡管兩種繼承制度差別很大,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把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以考慮。
1、直接繼承制度下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大陸法系國家多采直接繼承制度。按照這種制度,被繼承人死后,其遺產直接轉歸繼承人,債權歸繼承人享有,債務歸繼承人承擔。直接繼承必須解決兩大問題第一,要保證繼承人不因繼承而受到損害;第二,要保證遺產首先用于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為此,大陸法系國家采取了以下主要的制度
(1)接受和放棄繼承制度
按照法國、德國、日本等國以及我國臺灣民法典的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包括法定繼承人和遺囑繼承人)處于這樣一種法律地位他取得繼承選擇權,可以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選擇無條件接受繼承(無限責任繼承),選擇以有限責任為條件接受繼承或者放棄繼承。如果繼承人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明示選擇,則推定為無限責任繼承。由于有限責任繼承和放棄繼承都是保護繼承人利益的制度,因此繼承人在選擇有限責任繼承和放棄繼承時必須遵守一定的條件和程序。簡言之,這些條件主要是,要在法定期間內進行選擇,要保證遺產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不得有侵害、隱匿遺產的行為。繼承人違反上述要求,即喪失有限責任繼承和放棄繼承的權利,而依法強行其按無限責任繼承遺產。其程序主要是,必須以明示的方式向國家主管機關表示有限責任繼承或放棄繼承的意思,如果選擇有限責任繼承,還須遞交忠實準確的遺產清冊。主管機關一般為遺產法院或家事法院,也有的國家規定為公證處。由此可見,接受繼承和放棄繼承制度既是保護繼承人利益的制度又是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制度,其主要作用是清楚地確定遺產范圍,進而保證遺產首先用于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而強制的無限責任繼承則是對繼承人欺詐債權人行為的制裁,從另一方面看,也是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2)遺產管理制度
在接受和放棄繼承制度之外,大陸法系國家還規定有遺產管理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債權人如發現繼承人的行為可能損害自己的債權時,可以向主管機關申請建立遺產管理。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時應宣布對遺產進行管理,并指定專門人員負責該項工作。建立遺產管理后,繼承人喪失管理遺產的能力。這樣就可以保證遺產首先用于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
2、間接繼承制度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間接繼承是英美法系國家采取的繼承制度。按照這種制度,繼承開始后,遺產不是直接轉歸繼承人,而是作為獨立的遺產法人,以遺囑執行人或遺產管理人負責管理。在這種制度之下,被繼承人的債務由遺產法人承擔,其債權歸遺產法人所有,遺產所產生之收益歸遺產法人,遺產所產生之負擔由遺產法人承擔。遺產管理人在繳納稅款、清償債務、執行遺囑以后,依照法律規定或遺囑的指定將剩余遺產分配給繼承人。總之,在間接繼承制度之下,繼承人決不對被繼承人的債務負責。間接繼承能夠公平的保護繼承人和被繼承人的債權人雙方的合法權益,有效的防止欺詐債權人行為的發生。
但是這種制度的實行需要其他條件,特別是司法條件的配合,因為在這種制度之下,幾乎每個人死后都須有由有關國家機關出面處理繼承問題,沒有健全的專司遺產繼承的法院或其他專門機關,這種制度是難以實行的。此外,老百姓是否愿意讓國家機關來插手繼承事務,也是這項制度能否實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相比較而言,直接繼承制度較為適合我國的國情。
(三)關于我國繼承法的修改建議
如上所述,我國屬于直接繼承制度的國家,而且這種繼承制度比較符合我國的國情,因此,我們應當在直接繼承的的框架之內來討論如何建立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制度。在直接繼承制度之下,解決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的基本途徑是,改變現行繼承法無條件的有限責任繼承制度,確立有條件的有限責任繼承制度,同時賦予債權人遺產管理請求權。
1、關于有條件的有限責任繼承制度
所謂有條件的有限責任繼承制度,即繼承人必須遵守法定的條件和程序,才能享受有限責任繼承的利益。繼承人如果違反法律規定的條件,即喪失選擇有限責任繼承和放棄繼承的權利,而依法產生無限責任繼承的法律后果。
有限責任繼承是保護繼承人利益的制度,同時直接涉及債權人的利益。因此,這一制度必須同時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保證繼承人的固有財產不被強制用于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另一方面保證被繼承人的債權人能夠就遺產優先受償。由此可知,這一制度的核心是確定遺產狀況并使之保持獨立。大陸法系國家實現這一目的的制度是遺產清冊制度,即繼承人如選擇有限責任繼承,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制作出遺產清冊,并提交給主管機關。我認為,我國也應采取這種制度。當然具體細節應根據我國具體情況由有關專家學者和立法機關探討通過。
這里有必要討論一下“主管機關”的問題。主管機關是接受繼承人所提交的遺產清冊和繼承人所作選擇的機關。國外一般規定為遺產法院或家事法院,也有的國家規定為公證處。我認為,我國可以由公證處來承擔這一工作,理由是“我國不太可能在普通法院之外再設置專門的繼承法院,而現有的普通法院的任務已很繁重,無力承擔這一任務,而公證處則顯任務不足。而且制作遺產清冊、證明遺產狀況這一工作就其性質而言,屬于公證處的業務范圍。”
2、關于債權人的遺產管理請求權
有限責任繼承是由繼承人主動行使繼承選擇權,以保護自己利益的制度,如果繼承人正確行使這一權利,該制度還可以同時起到保護債權人利益的作用。但是,如果繼承人不選擇有限責任繼承,例如,被繼承人財產狀況良好而繼承人負債累累,這時繼承人便會選擇無限責任繼承,使遺產和自己的財產混同,用遺產來清償自己的債務,這對被繼承人的債權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再如,繼承人隱匿財產、揮霍浪費、或不善經營都會損害債權人的債權。在這種情況下,無限責任也不能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在這種情況下,遺產管理制度就產生了,其主要內容是,債權人如果認為繼承人的行為可能危及自己債權的實現,可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向主管機關申請,要求由主管機關對遺產進行管理,包括對遺產進行調查、清算等。建立遺產管理后,繼承人即喪失管理遺產的權利。這種制度可確保債權人的權利不受繼承人的侵害,確保遺產首先用于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我國繼承法亦應建立這種制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自愿離婚協議書無子女無房產的范本
2021-01-23找律師寫離婚協議書費用是多少
2020-11-29同意離婚答辯狀范文
2021-01-06起訴探視權需要找律師嗎?
2021-03-09最新離婚協議書格式
2020-11-242020年女方起訴離婚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24協議離婚程序怎么走?
2020-12-25如何寫單方離婚協議書
2020-11-25單方起訴離婚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12夫妻離婚了戶口怎么辦?
2021-02-14離婚了戶口必須遷出嗎?
2021-01-01離婚了孩子能改姓嗎?需要哪些手續?
2021-03-05子女撫養權歸屬怎么確定
2020-12-27離婚后孩子撫養費給到什么時候
2021-02-06孩子撫養權歸屬問題怎么解決,撫養費的數額是多少?
2021-02-28訴訟離婚孩子撫養權起訴狀
2021-03-15子女撫養費減免和增加的條件有哪些
2021-02-10什么條件可以上訴變更撫養權
2021-03-12子女撫養費依據包括哪些
2021-03-17重慶單獨二胎政策是什么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