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長中民三初字第0319號
法定代表人楊益萍,社長。
委托代理人王建軼,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陳婷,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南大街27號。
法定代表人鄧小飛,社長。
委托代理人姜冰,北京市環(huán)球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住所地長沙市芙蓉中路二段76號。
法定代表人秦玉蓮,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溫伯霖,男,漢族,1959年9月18日出生,該單位職員,住長沙市芙蓉區(qū)南陽街31號。
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與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湖南省新華書店商標侵權糾紛一案,于2006年9月5日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6年11月1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的委托代理人王建軼,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的委托代理人姜冰、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的委托代理人溫伯霖到庭參加訴訟。在審理過程中,原告申請撤回對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的起訴。經合議,本院當庭駁回該申 請。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訴稱:2000年起上海文化出版社開始出版期刊《咬文嚼字》,該期刊內容為對一些日常生 活中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進行指正,并講解其文字、文史淵源。該刊物出版后,受到廣大好評,并獲得多項榮譽。2001年5月上海文化出版社注冊了“咬文嚼字” 商標,核定使用類別為第16類。2003年12月及2004年2月,經中共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家新聞總署的批準,上海文化出版社重組并入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已成為我社下屬不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分支機構。據(jù)此,原告擁有對“咬文嚼字”商標的專用權及訴訟請求權。
2005年11月,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書名為《中學第一課堂》系列叢書。該套叢書封面的右上角以顯著的“咬文嚼字”作為標識使用,起到商標的作用,且該標識字體與原告的注冊商標非常接近。2006年3月21日,湖南省漢壽縣工商局對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該社立即停止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并處以罰款。2006年5月原告在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經營處發(fā)現(xiàn)上述侵權教輔讀物 《中學第一課堂》仍然處于銷售狀態(tài)。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輔讀物與原告出版的期刊均為印刷產品,屬于類似商品。該社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原告的 “咬文嚼字”注冊商標的標識,足以造成消費者對不同經營者提供的商業(yè)來源及具有關聯(lián)關系的誤認和混淆,侵犯了原告的商標權利。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銷售侵權商品,也構成商標侵權。綜上所述,原告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令:1、兩被告立即停止商標侵權行為;2、兩被告在省、市一級的報紙上刊登聲明,向 原告賠禮道歉;3、兩被告賠償原告人民幣100萬元;4、兩被告支付原告花費人民幣10萬元;5、本案案件受理費由兩被告承擔。
庭審過程中,原告當庭放棄對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的賠償請求,并明確第2項訴訟請求中“省、市一級的報紙”指的是“省和直轄市一級的報紙”。
為支持其訴訟主張,原告在舉證期限內向本院提交了如下證據(jù):
證據(jù)1:商標注冊證,證明“咬文嚼字”商標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注冊,商標專用權期限為2001年5月14日至2011年5月13日。
證據(jù)2:《咬文嚼字》期刊2000年第9期封面。
證據(jù)3:《咬文嚼字》期刊2006年第2期封面。
原告以上述兩份證據(jù)證明《咬文嚼字》刊物一直使用“咬文嚼字”作為刊物的標識。
證據(jù)4:《咬文嚼字》期刊的榮譽證書。
證據(jù)5:《咬文嚼字》期刊的獲獎證書。
原告以上述兩份證據(jù)證明《咬文嚼字》多次獲得全國性表彰。
證據(jù)6:中共上海市委員會批復。
證據(jù)7:國家新聞總署批復。
證據(jù)8: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向本院出具的情況說明。
原告以上述三份證據(jù)證明中共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及國家新聞總署同意設立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將上海文化出版社歸入原告編制,所以上海文化出版社不具有獨立建制和獨立法人資格。
證據(jù)9:期刊出版許可證。
證據(jù)10:出版許可證。
原告以上述兩份證據(jù)證明《咬文嚼字》為經合法批準的刊物,其由《咬文嚼字》雜志編制社編輯,由原告主辦、主管。
證據(jù)11:《中學第一課堂》高一歷史(下)。
證據(jù)12:《中學第一課堂》高二化學(上)。
證據(jù)13:《中學第一課堂》高二語文(下)。
原告以上述三份證據(jù)證明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在其商品上使用了“咬文嚼字”作為商品的標識。
證據(jù)14:行政處罰決定書。證明湖南省漢壽縣工商局于2006年3月21日確認第一被告的行為構成商標侵權,對其作出了行政處罰。
證據(jù)15:購書發(fā)票。
證據(jù)16:《中學第一課堂》上的銷售章。
原告以上述兩份證據(jù)證明在行政處罰作出后,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仍在銷售該等侵權商品。
證據(jù)17:律師費發(fā)票,發(fā)票號碼00475757。證明原告按照侵權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10%已經支付律師費10萬元。
證據(jù)18:《中學第一課堂》高一數(shù)學(下)。
證據(jù)19:《中學第一課堂》高一政治(下)。
證據(jù)20:《中學第一課堂》高一地理(下)。
證據(jù)21:《中學第一課堂》高二數(shù)學(下B)。
證據(jù)22:《中學第一課堂》高二歷史(下)。
證據(jù)23:《中學第一課堂》高二地理。
證據(jù)24:《中學第一課堂》高二英語(下)。
證據(jù)25:《中學第一課堂》高二生物(下)。
證據(jù)26:《中學第一課堂》高二政治(下)。
證據(jù)27:《中學第一課堂》高二物理(下)。
原告以上述十份證據(jù)證明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在其商品上使用了“咬文嚼字”字樣作為商品的標識。
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辯稱:
1、我社在圖書封面中使用“咬文嚼字”圖形與原告的“咬文嚼字”商標不存在商標法規(guī)定在“相同”或“類似”。 首先,二者擁有完全不同的相關公眾群。我社出版的教輔用書針對的讀者限于高中一、二年紀的學生,而原告的《咬文嚼字》期刊讀者為中文編輯、作者等中文文字工作者。這兩個讀者群對二者產生混淆的可能性很小。其次,二者的圖形在外觀上顯著不同。我社使用的“咬文嚼字”分上下兩排,且有圓圈環(huán)繞,左側還有其他文 字與之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設計方案。再次,原告商標圖形顯著性不強,知名度不高。其中“咬”和“嚼”二字為標準的宋體,“文”與“字”為常見的行書體,排 列組合方式也屬常見構思。另外,原告的商標也非馳名商標,知名度不高。
2、我社出版的《中學第一課堂》與原告出版的《咬文嚼字》期刊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不構成商標法上的“類似商品”。二者在商品類別、內容、功能、用途、消費對象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異,相關公眾不可能在二者之間產生聯(lián)系和混淆。
3、答辯人使用“咬文嚼字”的行為是對文字的合理使用,不應構成侵權。“咬文嚼字”是一個成語,意為對字句進行反復斟酌。我社出版的《中學第一課堂》封面使用這一成語是為了倡導一種學習方法。這樣的行為是合理的。
4、湖南省漢壽縣工商局對我社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構成對相關侵權事實的最終認定。在民事行為是否侵權的問題上,人民法院具有最終的裁決權。
綜上,我社使用“咬文嚼字”的行為未構成對原告商標權的侵犯,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為支持其答辯意見,向本院提交如下證據(jù):
證據(jù)1:原告“咬文嚼字”商標注冊查詢資料,證明原告“咬文嚼字”商標的圖形外觀、注冊商品類別、類似群等。
證據(jù)2:被告出版的《中學第一課堂》高一(下冊)、高二(上、下冊)各科的封面,版權頁及目錄,證明被告出版《中學第一課堂》的定價、印數(shù)等相關信息,及被告在《中學第一課堂》封面中使用“咬文嚼字”圖形與原告注冊的“咬文嚼字”商標在外觀上有明顯差異。
證據(jù)3:《咬文嚼字》期刊2006年第4期至第10期的封面及目錄,證明《咬文嚼字》期刊的內容主要是剖析報刊、圖片、廣告、教材、影視中常見錯別字進行指正、糾正,并講解其文字,文史知識、淵源等,在內容、目標讀者等方面與被告的《中學第一課堂》存在巨大差異。
證據(jù)4:被告與北京科智文化傳媒公司簽訂的《圖書銷售協(xié)議》,證明被告可從《中學第一課堂》的包銷商北京科智文化傳媒公司處得到全部毛收入,定價的二八折,其中預付十四萬元,余款書到再付。
證據(jù)5:被告與北京科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發(fā)票(二張),證明北京科智文化傳媒公司實際向被告支付的數(shù)款,分14萬和12萬兩筆。
證據(jù)6:北京與北京隆昌偉業(yè)印刷有限公司簽訂的關于委托印刷《中學第一課堂》(高一上、下冊、高二上、下冊)的《圖書印刷委托協(xié)議》共四份,證明被告根據(jù)協(xié)議應向北京隆昌偉業(yè)印刷有限公司支付的印刷、排版費共計585,853.25元。
證據(jù)7:被告向北京隆昌偉業(yè)印刷有限公司實際支付排版、印刷費的增值稅發(fā)票(八份)證明被告實際支付了排版、印刷費585,853.25元。
證據(jù)8:被告支付給《中學第一課堂》主編及參編人員的稿費明細表、相關人員身份證復印件及稿費收條,證明被告出版《中學第一課堂》所支出的稿費總額為70,210元。
證據(jù)9:從被告的圖書出版發(fā)行數(shù)據(jù)庫打印的《中學第一課堂》(退貨)庫存明細表(二份),證明被告收到的《中學第一課堂》退貨共計3861本,定價總額為53709.8元,按二八折包銷價格計算為15038.74元,此款應從被告根據(jù)《包銷協(xié)議》可得的書款中扣除。
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辯稱:我店銷售的圖書音像制品均從正式渠道進貨。銷售的《中學第一課堂》是正式出版的圖書,從具有圖書批發(fā)權并合法取得中央民族出版社授權在湖南區(qū)域批發(fā)該書的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進貨,是通過合法方式取得。作為銷售商,我店已經盡 到合理注意義務,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收到訴狀后,我店即停止銷售涉嫌侵權的圖書,避免原告合法利益可能的損害后果擴大。故我店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為支持其答辯意見,向本院提交如下證據(jù):
證據(jù)1:湖南省新華書店營業(yè)執(zhí)照,證明湖南省新華書店合法經營單位。
證據(jù)2: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營業(yè)執(zhí)照,證明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合法經營單位。
證據(jù)3:出版物發(fā)行許可證,證明有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物經營權。
證據(jù)4:授權委托書,證明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法取得《中學第一課堂》經銷權。
證據(jù)5: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具的證明,證明《中學第一課堂》是合法的正式出版物。
證據(jù)6: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公司送貨單。
證據(jù)7:湖南華瑞物流有限責任公司收貨單。
以上兩份證據(jù)證明湖南省新華書店銷售《中學第一課堂》有合法來源。
證據(jù)8:停止銷售《通知》,證明湖南省新華書店主動采取恰當措施停止銷售涉嫌侵權圖書,避免可能的侵權后果的擴大。
在審理本案過程中,本院組織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對對方提交的證據(jù)進行了質證,并發(fā)表了質證意見。
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對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提交的證據(jù)1-3,證據(jù)6-13,證據(jù)16,證據(jù)18-27均 無異議;對證據(jù)4、5關聯(lián)性有異議,認為不能證明原告商標的知名度,也無法證明頒發(fā)單位的權威性;對證據(jù)14的真實性、合法性無異議,但對關聯(lián)性有異議; 證據(jù)15購書發(fā)票上列了13本書,但書名沒寫清楚,無法確認是不是我們出版的;對證據(jù)17律師費發(fā)票的真實性、關聯(lián)性無異議,但認為收費過高,不屬于合理的律師收費。
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認為原告提交證據(jù)15購書發(fā)票是真實的,對該證據(jù)無異議。除此之外,均與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的質證意見一致。
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對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提交的證據(jù)1-3,證據(jù)6-8均無異議;對證據(jù)4、5的關聯(lián)性有異議;對證據(jù)9的真實性有異議,認為此退貨單是該社單方面制作,經銷商沒有提供相應的退貨記錄。
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對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提交的證據(jù)均無異議。
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對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提交的證據(jù)均無異議,但認為證據(jù)4、5恰能證明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的發(fā)行渠道不止北京科智文化傳媒公司一家。
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對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提交的證據(jù)均無異議。
作為定案證據(jù),應當真實、合法并與本案具有關聯(lián)性。經對原告與兩被告的證據(jù)進行審查,本院對證據(jù)確認如下:
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提交的證據(jù)1-3,證據(jù)6-13,證據(jù)18-27內容真實,來源與形式合法且與本案訴爭之事實有關聯(lián)性,依法予以認定;證據(jù)4、5系《咬文嚼字》刊物獲得的榮譽,與本案訴爭之商標侵權事實無關,不予認定;證據(jù)14系湖南省漢壽縣工商局的《行 政處罰決定書》,其真實性、合法性予以確認,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作為該處罰決定書的當事人,未舉證證明其對該處罰決定依法定程序提出異議,故該證據(jù)可作為證明其行為構成商標侵權的初步證據(jù);對證據(jù)15、16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予以認定;證據(jù)17律師費為10萬元,其合理性由本院根據(jù)本案具體情況 進行調整。
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提交的證據(jù)1-3內容真實,來源與形式合法且與本案訴爭之事實有關聯(lián)性,依法予以認 定;證據(jù)4、5、6、7、8、9結合證明其侵權獲利,但本案其他證據(jù)證明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第一課堂》除北京科智文化傳媒公司外,另有發(fā)行渠道,故證據(jù)4-9不能直接證明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學第一課堂》的全部收入。
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提交的證據(jù)均符合證據(jù)的形式要件,原告與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亦未提出異議,本院依法予以認定。
根據(jù)以上定案證據(jù),經審理查明:2000年起,上海文化出版社開始出版名稱為《咬文嚼字》的期刊,該期刊至今 仍在出版。2001年5月,該社注冊了第1568519號“咬文嚼字”商標,核定使用商品第16類期刊。2004年上海文化出版社重組并入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不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其權利、義務均歸原告承受。上海文藝出版總社現(xiàn)為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的利害關系人。
2005年11月,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在其出版的下列13本書的封面右上角使用“咬文嚼字”字樣:1、 《中學第一課堂》高一歷史(下);2、《中學第一課堂》高二化學(上);3、《中學第一課堂》高二語文(下);4、《中學第一課堂》高一數(shù)學(下);5、 《中學第一課堂》高一政治(下);6、《中學第一課堂》高一地理(下);7、《中學第一課堂》高二數(shù)學(下B);8、《中學第一課堂》高二歷史(下); 9、《中學第一課堂》高二地理;10、《中學第一課堂》高二英語(下);11、《中學第一課堂》高二生物(下);12、《中學第一課堂》高二政治(下); 13、《中學第一課堂》高二物理(下)。
2005年4月10日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與北京科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簽訂協(xié)議,約定由后者包銷《中學第一課堂》叢書5000套,折扣為28%。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委托北京隆昌偉業(yè)印刷有限公司印刷《中學第一課堂》叢書高一上、下冊,高二上、下冊共計34本, 支付印刷、排版費585863.25元。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支付給《中學第一課堂》叢書主編及參編人員的稿費共計70210元。
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取得出版物發(fā)行許可證,可以經營書報刊批發(fā),于2006年10月9日經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委托代銷《中學第一課堂》系列叢書。
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系從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引進上述被控侵權書籍。2006年5月22日,原告在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購得上述13本書,并開具購書發(fā)票。糾紛發(fā)生后,湖南省新華書店已經將被控侵權的書籍下架,停止銷售。原告因此案支出律師費10萬元。
另查明,2006年3月21日湖南省漢壽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因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中學第一課堂》侵犯“咬文嚼字”注冊商標專用權,對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根據(jù)雙方當事人的訴辯主張和舉證、質證情況,綜合庭審調查的基本情況,本案主要的爭議焦點歸納如下:
焦點一,關于商標侵權。
原告認為,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在《中學第一課堂》叢書封面的右上角以顯著的“咬文嚼字”作為標識,構成對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的侵害。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銷售侵權書籍,亦構成侵權。
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認為,我社是將“咬文嚼字”作為圖書的封面設計,作為商品的外部裝潢來使用,與第 1568519號商標在整體上和部分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不構成商標法上的“相同”或“近似”。原告出版的《咬文嚼字》期刊的內容是剖析日常生活中各類語文差錯,主要供中文文字工作者參考;而《中學第一課堂》是作為特定高中課程的教輔用書,供高中一、二年級學生使用。二者在內容、功能、用途、消費對象等 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不屬于類似商品。且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顯著性不強,“咬文嚼字”是一個成語,意為對字句反復斟酌。我社在《中學第一課堂》封面 使用這一成語是為了倡導一種認真、細致的學習方法,是合理使用,不構成侵權。
對此,本院認為,未經許可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構成商標侵權。對于本案所涉商標侵權行為的定性,本院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第一,被告之“咬文嚼字”的作用。識別功能是商標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商標民事侵權案件中,我們在判斷被控侵權的標識是否起到了商標的作用,首先應考慮該標識所起到的作用是否構成了與其他商品的區(qū)別標志之一。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在其出版的《中學第一課堂》系列 叢書的封面右上角醒目地標注“咬文嚼字”字樣,并用圓圈包圍與其他部分隔離,無論是字體還是圖形明顯與封面其他部分不同,屬突出使用,且該部分在所涉圖書中均以同樣方式使用,成為該系列圖書封面上最為突出和醒目的部分,實際上起到該系列圖書的標志性作用,使本系列圖書與其他同類圖書相區(qū)別。被告中央民族大 學出版社在該系列圖書中將“咬文嚼字”作為整體圖書封面設計的組成部分,并不能否定該部分相對獨立具有突出的標識和區(qū)別作用。
第二,商標構成相同或相似的判斷。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一經注冊即已確認其顯著性。而“咬文嚼字”作為 商標使用時,并不代表某特定的地理位置或產地等跟商品相關的公共信息,其顯著性產生于該文字的整體表意,故對于該商標的保護在于文字本身及該四個漢字組合后的整體含義,這是該商標給相關公眾最直接和深刻的印象。而反觀被告對于“咬文嚼字”的使用方式,其文字外部加圈使“咬文嚼字”四字更為突出,從該社的自辯中亦可看出,該社在封面使用“咬文嚼字”的目的在于“倡導一種學習方法”,故被控侵權系列圖書封面上的“咬文嚼字”從使用的客觀效果和被告中央民族大學 出版社的使用意圖均在于突出該文字的含義而不是突出其字體、字形,與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構成相同。
第三,類似商品判斷。商標法上的類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生產部門、銷售渠道、消費對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關公眾一般認為其存在特定聯(lián)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認定商品是否類似,應當以相關公眾對商品的一般認識綜合判斷。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的核定使用商品為第16類期刊。而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第一課堂》叢書屬于教輔讀物。期刊與教輔讀物在功能和用途上均為信息的紙質載體,供人閱讀,表達和傳遞信息;二者的生產部門均為出版單位,并經紙質媒體傳播。《咬文嚼字》期刊只是期刊的一種,作為商標,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并非僅限制使用于《咬文嚼字》期刊,故適用于期刊的商標,其讀者群亦不以《咬文嚼字》讀者為限。《咬文嚼字》的讀者不等同于期刊的讀者,期刊種類繁多,期刊的訂閱者和教輔 讀物的購買者存在重合和轉化,故期刊與教輔讀物構成類似商品。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將《咬文嚼字》期刊與《中學第一課堂》讀物本身進行比較,將商品類別的概念偷換為商品本身,混淆了原告出版的《咬文嚼字》期刊和第1568519號“咬文嚼字”注冊商標,其認為二者不是類似商品的辯論意見本院不予支持。
第四,第1568519號“咬文嚼字”商標,其漢字組合來源于成語。盡管作為成語的“咬文嚼字”并不能否定作 為注冊商標的“咬文嚼字”的顯著性,但該商標亦不能限制他人在文章或詞句中對該成語進行合理使用。根據(jù)商標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九條,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他人對敘述詞匯或通用詞匯的正當合理使用。由此可見,對于類似“咬文嚼字”等注冊商標的合理使用限于敘述性或描述性使用,而不能作為區(qū)別標識突出使用。從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對“咬文嚼字”的使用來看,該社既不是將該成語使用于某句文字中作為敘述或描述,“咬文嚼字”這一成語也不能直接說明或者描述 《中學第一課堂》叢書的性質、用途、質量、種類及其他特征,且該“咬文嚼字”文字在被控侵權圖書上突出使用,已超出對注冊商標合理使用的范疇,對其所稱之合理使用“咬文嚼字”成語的辯論意見,本院不予采信。
綜上,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未經許可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侵犯了原告的注冊商標專用權。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銷售上述侵權商品,亦構成商標侵權。
焦點二,賠償數(shù)額的確定。
原告根據(jù)庭審情況,當庭請求法院適用定額賠償。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認為原告在起訴時選擇了按照銷售利潤計算侵權賠償數(shù)額,依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計算,我社并未因《中學第一課堂》叢書的出版獲利,反而虧損8100.25元,因此,我社不應承擔賠償責任。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認為,我店是從正規(guī)渠道引進的圖書,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本院認為,根據(jù)商標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shù)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侵權所得利益或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 據(jù)侵權情節(jié)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本案中,原告因侵權所受到的損失無法確定。根據(jù)本案現(xiàn)有證據(jù),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的經銷商除北京科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外,尚有湖南華新偉業(y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取得授權經銷,而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所提交的該圖書的盈虧情況均以北京科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發(fā)行為 基礎,且系單方證據(jù),不具排他性。故本案符合適用定額賠償之條件,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之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的辯論意見,本院不予采信。
綜上,本院認為,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系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的利害關系人,當該商標受侵害時,有權以 自己的名義起訴維權。兩被告侵犯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專用權,依法應當承擔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的法律責任。原告要求兩被告停止侵權的訴訟請求于法有 據(jù),本院予以支持,但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已實際停止銷售被控侵權書籍,再判決其停止侵權已無必要。原告并未提供證據(jù)證明兩被告侵犯其人身權,故對原告要求兩被告在省、市一級的報紙上刊登聲明,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還應依原告的訴訟請求承擔賠償包括律師費在內的損失的民 事責任,但根據(jù)本案事實,原告請求賠償100萬元過高,由本院根據(jù)本案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侵權行為的范圍、性質、侵權商品的種類等因素予以酌定賠償數(shù) 額,同時,相應的律師費亦隨之合理調整。原告已放棄對被告湖南省新華書店的賠償請求。據(jù)此,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八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一)、(七)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 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以出版、發(fā)行、銷售《中學第一課堂》高一歷史(下)、高二化學(上)、高二語文(下)、高一數(shù)學(下)、高一政治(下)、高一地理(下)、高二數(shù)學(下B);、高二歷史(下);、高二地理、高二英語(下)、高二生物(下)、高二政治(下)、高二物理(下)等方式侵犯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的第1568519號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二、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20萬元(已含原告制止侵權的合理支出5萬元)。
三、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
本案訴訟費用15510元,由原告上海文藝出版總社負擔5510元,被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負擔10000元,此款已由原告預交,由被告直接給付原告。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收到判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提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交副本,上訴于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余 暉
審 判 員 熊 萍
代理審判員 何 育 玲
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書 記 員 文 寶 聯(lián)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財產保全申請書(樣式二)
2020-10-14卷內文書目錄
2020-10-14刑事判決書(一審自訴、反訴并案審理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調解書(一審自訴案件用)
2020-10-14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復核死刑緩期執(zhí)行改判用)
2020-10-14高級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核準死刑緩期執(zhí)行用)
2020-10-14刑事裁定書(再審后的上訴、抗訴案件二審維持原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用)
2020-10-14驗明正身筆錄(執(zhí)行死刑用)
2020-10-14律師事務所函(刑事公訴、自訴、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向檢察院、法院提交,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人民法院共同賠償決定書(供人民檢察院辦理共同賠償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檢察院不起訴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抗訴書
2020-10-14批準逮捕決定書回執(zhí)
2020-10-14刑事申訴復查通知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指令出庭通知書(送達受指令人民檢察院)
2020-10-14刑事確認復查決定書
2020-10-14延期審理建議書
2020-10-14逮捕決定書
2020-10-14未受刑事處分公證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