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
關于《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的安排》(以下簡稱《安排》)的備忘錄已于1998年2月11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簽署。根據該備忘錄的規定,《安排》將在雙方履行各自必要的批準程序后生效執行。在內地,《安排》適用于1998年7月1日或以后取得的所得;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適用于1998年4月1日或以后開始的課稅年度中取得的所得。現將該備忘錄及其《安排》印發給你們,請做好執行前的準備工作。
附件1:備忘錄
國家稅務總局代表團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稅務代表團于1998年2月11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就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避免雙重征稅問題進行了磋商。雙方已就附后的《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的安排》(以下簡稱"本安排")達成一致意見。
雙方同意本安排應在各自履行必要的批準程序,互相書面通知后,自最后一方發出通知之日起生效。本安排適用于:一、在內地:1998年7月1日或以后取得的所得;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1998年4月1日或以后開始的課稅年度中取得的所得。
本安排應長期有效。但一方可以在本安排生效之日起五年后任何歷年6月30日或以前,書面通知另一方終止本安排。在這種情況下,本安排對終止通知發出年度的次年1月1日或以后開始的課(納)稅年度中取得的所得停止有效。
本備忘錄于1998年2月11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簽署,一式兩份。
國家稅務總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副局長楊祟春庫務局局長鄺其志
附件2: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的安排
第一條 常設機構及其營業利潤
一、一方企業的利潤應僅在該一方征稅,但該企業通過設在另一方的常設機構在另一方進行營業的除外。如果該企業通過設在該另一方的常設機構在該另一方進行營業,其利潤可以在該另一方征稅,但應僅以屬于該常設機構的利潤為限。
二、"常設機構"一語是指企業進行全部或部分營業的固定營業場所。
三、"常設機構"一語特別包括:
(一)管理場所;
(二)分支機構;
(三)辦事處;
(四)工廠;
(五)作業場所;
(六)礦場、油井或氣井、采石場或其它開采自然資源的場所。
四、"常設機構"一語還包括:
(一)建筑工地,建筑、裝配或安裝工程,或者與其有關的監督管理活動,但僅以該工地、工程或活動連續六個月以上的為限;
(二)一方企業通過雇員或者雇用的其他人員,在另十方為同一個項目或者相關聯的項目提供的勞務,包括咨詢勞務,僅以在任何十二個月中連續或累計超過六個月的為限。
五、雖有本條第二款至第四款的規定,"常設機構"一語應認為不包括:
(一)專為儲存、陳列或者交付本企業貨物或者商品的目的而使用的設施;
(二)專為儲存、陳列或者交付的目的而保存本企業貨物或者商品的庫存;
(三)專為另一企業加工的目的而保存本企業貨物或者商品的庫存;
(四)專為本企業采購貨物或者商品,或者作廣告或者搜集資料的目的所設的固定營業場所;
(五)專為本企業進行其它準備性或輔助性活動的目的所設的固定營業場所;
(六)專為本款第(一)項至第(五)項活動的結合所設的固定營業場所,如果由于這種結合使該固定營業場所的全部活動屬于準備性質或輔助性質。
六、雖有本條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規定,當一個人(除適用本條第七款規定的獨立代理人以外)在一方代表另一方的企業進行活動,有權并經常行使這種權力以該企業的名義簽訂合同,這個人為該企業進行的任何活動,應認為該企業在該一方設有常設機構。除非這個人通過固定營業場所進行的活動限于本條第五款的規定,按照該規定,不應認為該固定營業場所是常設機構。
七、一方企業僅通過按常規經營本身業務的經紀人、一般傭金代理人或者任何其他獨立代理人在另一方進行營業,不應認為在另一方沒有常設機構。但如果這個代理人的活動全部或幾乎全部代表該企業,不應認為是本款所指的獨立代理人。
八、一方居民公司,控制或被控制于另一方居民公司或者在該另一方進行營業的公司(不論是否通過常設機構),此項事實不能據以使任何一方公司構成另一方公司的常設機構。
第二條 海運、空運和陸運
一、一方企業在另一方以船舶、飛機或陸運車輛經營的運輸業務所取得的收入和利潤,該另一方應予免稅(在內地,包括營業稅)。
二、本條第一款的規定也適用于參加合伙經營、聯合經營或參加國際經營機構取得的收入和利潤。
第三條 個人勞務
一、獨立個人勞務
(一)一方居民由于專業性勞務或者其它獨立性活動取得的所得,應僅在該一方征稅。但具有以下情況之一的,可以在另一方征稅:1.在另一方為從事上述活動設有經常使用的固定基地。在這種情況下,該另一方可以僅對屬于該固定基地的所得征稅;2.在有關歷年中在另一方停留連續或累計超過一百八十三天。在這種情況下,該另一方可以僅對在該另一方進行活動取得的所得征稅。
(二)"專業性勞務"一語特別包括獨立的科學、文學、藝術、教育或教學活動,以及醫師、律師、工程師、建筑師、牙醫師和會計師的獨立活動。
二、非獨立個人勞務
(一)除適用本條第三款的規定以外,一方居民因受雇取得的薪金、工資和其它類似報酬,除在另一方從事受雇的活動以外,應僅在該一方征稅。在該另一方從事受雇的活動取得的報酬,可以在該另一方征稅。
(二)雖有本款第(一)項的規定,一方居民因在另一方從事受雇的活動取得的報酬,同時具有以下三個條件的,應僅在該一方征稅:1.收款人在有關歷年中在該另一方停留連續或累計不超過一百八十三天;2.該項報酬由并非該另一方居民的雇主支付或代表該雇主支付;3.該項報酬不是由雇主設在該另一方的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所負擔。
(三)雖有本款第(一)項和第(二)項的規定,在一方企業經營國際運輸的船舶、飛機或陸運車輛上從事受雇的活動取得的報酬,應僅在該企業所在一方征稅。
三、董事費雖有本條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一方居民作為另一方居民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取得的董事費和其它類似款項,可以在該另一方征稅。
四、藝術家和運動員雖有本條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
(一)一方居民作為表演家,如戲劇、電影、廣播或電視藝術家、音樂家或作為運動員,在另一方從事其個人活動取得的所得,可以在該另一方征稅。
(二)表演家或運動員從事其個人活動取得的所得,并非歸屬表演家或運動員本人,而是歸屬于其他人,可以在該表演家或運動員從事其活動的一方征稅。
第四條 消除雙重征稅方法
一、在內地,消除雙重征稅如下:內地居民從香港特別行政區取得的所得,按照本安排規定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繳納的稅額,允許在對該居民征收的內地稅收中抵免。但是,抵免額不應超過對該項所得按照內地稅法和規章計算的內地稅收數額。
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消除雙重征稅如下:除香港特別行政區稅法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的任何地區繳納的稅收扣除和抵免的法規另有規定外,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從內地取得的所得,按照本安排規定在內地繳納的稅額,允許在對該居民征收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稅收中抵免。但是,抵免額不應超過對該項所得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稅法和規章計算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稅收數額。
第五條 協商雙方主管當局應通過協商設法解決在解釋或實施本安排時所發生的困難或疑義,也可以對本安排未作規定的消除雙重征稅問題進行協商。為有助于達成一致意見,雙方主管當局的代表可以進行磋商,口頭交換意見。
第六條 適用人和稅種的范圍
一、人的范圍
(一)本安排適用于一方或者同時為雙方居民的人。"居民"一語是指按照雙方法律,由于住所、居所、實際管理機構或總機構所在地,或者其它類似的標準,在一方負有納稅義務的人。
(二)由于本款第(一)項的規定,同時為雙方居民的個人,其身份應按以下規則確定:
1、應認為是其有永久性住所所在一方的居民;如果在雙方同時有永久性住所,應認為是與其個人和經濟關系更密切(重要利益中心)所在一方的居民;
2、如果其重要利益中心所在一方無法確定,或其在任何一方都沒有永久性住所,應認為是其有習慣性居處所在一方的居民;
3、如果其在雙方都有或者都沒有習慣性居處,雙方主管當局應通過協商解決。
(三)由于本款第(一)項的規定,除個人以外,同時為雙方居民的人,應通過雙方主管當局協商解決。
二、稅種的范圍除另有規定外,本安排適用的現行稅種是:
(一)在內地:1、個人所得稅;2、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簡稱"內地稅收")
(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1、利得稅;2、薪俸稅;3、個人人息課稅。
(簡稱"香港特別行政區稅收")
(三)本安排也適用于本安排實施之日后征收的屬于增加或者代替上述所列現行稅種的相同或者實質相似的稅收。雙方主管當局應將各自稅法所作出的實質變動,在其變動后的適當時間內通知對方。
第七條 一般定義
一、在本安排中,除上下文另有解釋的以外:
(一)"一方"和"另一方"的用語,按照上下文,是指內地或者香港特別行政區;
(二)"人"一語包括個人,公司或其他團體;
(三)"公司"一語是指法入團體或者在稅收上視同法人團體的實體;
(四)"一方企業"和"另一方企業"的用語,分別指一方居民經營的企業和另一方居民經營的企業;
(五)"海運、空運和陸運"一語是指一方企業以船舶、飛機或陸運車輛經營的運輸,不包括僅在另一方各地之間以船舶、飛機或陸運車輛經營的運輸;
(六)"主管當局"一語,在內地方面是指國家稅務總局或其授權的代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方面是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稅務局局長或其授權的代表。
二、一方在實施本安排時,對于未經本安排明確定義的用語,除上下文另有解釋的以外,應當具有該一方適用于本安排的稅種的法律所規定的含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2017修正)
2017-12-27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2013修正)
2013-1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2013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和2014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有關問題的決定
2012-02-29郵票發行監督管理辦法(2013修正)
2013-04-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
2010-02-26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塞浦路斯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5-04-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海南省出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團組成的決定
1989-02-2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
1990-04-04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1998-08-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0-10-31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風景名勝區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實施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國務院關于在線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
2019-04-26城市道路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2017年修正)
2017-05-02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2015年修正)
2015-06-1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
2014-03-03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1970-01-01農村基層干部廉潔履行職責若干規定(試行)
2011-07-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7國務院關于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0國務院關于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的批復
2012-02-13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
2011-02-15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
2010-04-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0年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0-03-02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
2009-09-26國務院關于當前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
200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