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揚州培訓中心,長春稅務學院:
為做好“九五”時期的全國稅收電子化工程建設工作,加快稅務管理現代化進程,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了《稅收電子化工程“九五”時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業經全國稅務系統第三次計算機應用工作會議討論、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定,現正式公布實施。
各地要認真學習和領會《規劃》精神,并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本地區稅收電子化工程建設規劃,要加強領導,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抓好稅收電子化工作并抓出成效,使《規劃》落到實處,確保“九五”時期全國稅收電子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各地制訂的本地區建設規劃請于12月31日前報總局(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附件:
稅收電子化工程“九五”時期發展規劃
為了充分發揮稅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強化稅收征收管理,加快稅務管理現代化進程和稅收電子化步伐,落實全國稅收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特提出本規劃。
一、稅收電子化工作面臨的形勢
(一)建國40多年以來,我國的稅收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稅制不斷完善,稅務隊伍不斷加強。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針后,稅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二)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稅制。但是,稅收征管工作的現狀還不能適應納稅人大量增加、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和納稅人應稅收入多樣化的新形勢,絕大部分地區的稅收征管工作還處于手工操作狀態,管理效率較低,稅務機關難以對納稅人進行全面有效的監控,客觀上弱化了稅收執法管理,給予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導致了稅款的流失,并對稅收秩序乃至整個經濟秩序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要進一步完善稅收法制建設、深化稅制改革和稅收征管改革外,必須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的精神,在稅收領域大力推廣和發展電子化事業,加快稅務管理現代化的進程,實施“科技興稅”。
(三)國際經驗表明,加速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稅收領域的使用、實現稅收電子化特別是征管領域的計算機化,是建立嚴密、有效的稅收監控網絡的必由之路。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就已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稅務管理上,亞洲、東歐等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也都把稅收電子化作為加強政府經濟調控能力的主要措施。面對這一形勢,我國必須迎頭趕上,把稅收電子化擺在稅收工作發展的首要位置來抓,爭取在2000年左右基本完成全國稅收電子化主體工程的建設,改善我國稅收工作的面貌,并在計算機系統的技術、運行管理等方面達到較先進的水平。
二、“九五”時期我國稅收電子化工程的建設目標和任務
(四)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和稅收工作“九五”計劃,確定“九五”時期我國稅收電子化工程的建設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全國要建成較為完善的四級稅務計算機管理網絡,使稅收工作在技術手段、信息處理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全國基本形成一個以現代化技術手段為支持的、科學嚴密的稅務管理體系,并為在其后不太長的時間內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國家稅務總局和各級稅務機關要遵循和堅持“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步實施,講求實效”的方針,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大力推廣電子計算機、通信技術和其它科學技術在稅收管理中的應用,積極創造條件,加大對信息系統的投資力度,擴大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在稅務系統的裝備面,基本建成全國性的稅務計算機網絡和300個以上以中小型計算機和微機局域網絡為主體的城市稅務計算機網絡系統。到本世紀末,全國稅務系統各類計算機的裝備總量達到115000臺以上。
——地、市(含)以上的稅務機關均應建成以中、小型計算機或高檔微機為主的局域網絡并正常運行,區、縣級稅務機關主要職能部門均應配備可聯網運行的微型計算機。
——除個別邊遠省區外,城市市區和郊區的基層征收單位應根據征管、稽查的業務規模,建立滿足需要的小型機或微機局域網絡,農村基層征收單位可配備小規模的微機局域網絡或單臺微機。
——沿海地區、內陸經濟發達地區約90%、其它地區約60%的基層征收機關應使用計算機完成所承擔的稅收事務處理。
(六)按照征管改革的總體部署和“積極試點,分批實施,循序漸進,講求實效”的指導思想,在推行“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新的稅收征管模式的同時,大力推行統一技術標準的稅收征管計算機化。各城市市區和郊區征收機關、縣的直屬所(分局)和重點城鎮稅務所(分局)要采取在納稅服務廳集中處理的模式,運行規范的征管規程,實行規范和稅款繳庫模式,將85%以上的稅收納入稅務機關計算機處理和監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層征收單位均應按照新的征管業務模式,采用全國統一(國稅系統)和全省統一(地稅系統)的征管計算機軟件進行征收管理,部分省的地稅系統“九五”后期應逐步采用全國統一的征管計算機軟件。有條件的地區要建立國、地稅合用的納稅服務場所和征管計算機系統。
——縣以上各級稅務機關基本采用以計算機選案為主要支持的方式開展日常稽查工作,并在專項稽查工作中充分發揮計算機、通信網絡和已有信息資源的作用。
——全國大多數城市要建立與稅收征管計算機系統相銜接的個人所得稅計算機監控系統,稅務機關要掌握完整、動態的個人所得資料,實現個人所得稅源泉控制。
——完成全國增值稅專用發票計算機稽核系統的建設,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并在出口退稅審批管理中發揮作用。
——城市一級稅務機關與工商、銀行、財政、海關等有關部門之間的計算機聯網和信息交換達到一定水平,提高稅款解繳入庫、出口退稅、納稅戶控管等環節的質量和效率,其中縣級(含)以上基本實現財、稅、庫(行)聯網。在統一技術標準的前提下,提倡和逐步推行納稅人和稅務代理機構向稅務機關提供電子申報信息。
——在大部分城市和部分縣級稅務機關建立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支持的納稅人服務系統,較大地提高稅務部門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并采用計算機對稅務代理機構和注冊稅務師進行監控和測評。
——在實現稅收征管計算機化的地區建立較完整的納稅人電子資料庫,并在稅源管理、計劃預測和納稅人情況分析等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縣以上各級稅務機關的辦公自動化達到一定水平,省級以上稅務機關要擁有對大量數據資料進行分析測算和運行決策支持系統的能力。
(七)在納稅人中積極推廣各種稅控設備的使用,依靠先進技術、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對稅收實行全方位的監控。
——在全國范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中推廣使用防偽稅控系統,各級稅務征收機關配備統一的認證設備,并與征管計算機系統相聯接,提高稅務機關對假票、“真票假開”、“大頭小尾”等違法行為的識別和防范能力,進一步加強增值稅管理。
——在全國絕大多數大中型商業零售企業、30%左右的小型商業零售企業、服務業、娛樂業和部分固定個體工商戶推行稅控收款機的使用,確保稅務機關能夠準確地掌握這些納稅企業的稅源情況,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實施稅務管理。
(八)建成暢通高效的稅務系統計算機通信網絡,總局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市(地、州、盟)和部分縣(旗)國、地稅部門開通公用分組數據交換網,重要城鎮稅務所與區、縣稅務部門之間,區、縣稅務部門與地市稅務部門之間開通基于公用話路網的計算機遠程通信,確保通信網絡的正常運行。
三、“九五”時期稅收電子化工程實施計劃
(九)稅收征管計算機化
國稅系統,1997年要在國家稅務總局確定的18個稅收征管改革試點地區和6個日元貸款項目單位實現全國統一的稅收征管計算機系統的運行,1997年至2000年國家稅務總局將每年選擇20至50個城市,按照全市性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建設模式進行該系統的推廣,其余地區應以省為單位,在1996年內完成全省統一的征管計算機軟件的開發、完善,并進行該統一軟件在原已實現稅收征管計算機處理的征收單位的替換使用,同時積極在其他征收單位推廣。國家稅務總局將按年向各省級國稅機關下達稅收征管計算機化網點的指令性推廣計劃。
地稅系統,應在1996年已推廣1000個網點的基礎上,遵循“一個省一套征管軟件”的原則,在1995年內完成省內統一的稅收征管計算機管理軟件的開發、完善工作,經國家稅務總局評審合格后,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按年下達的稅收征管計算機化網點指導性推廣計劃,在各級征管單位積極推廣使用。一部分條件較好的地區應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采用全國統一的稅收征管計算機軟件。2000年底以前地稅系統實現征管事務計算機處理的單位應達征收單位總數的40%以上。
(十)增值稅計算機稽核系統建設與防偽稅控系統推行
——在1994年已完成50城市增值稅專用發票計算機稽核系統建設和1995年繼續進行系統總體設計方案和工程建設方案的完善和軟件優化的基礎上,1998年前完成其余320個城市發票稽核系統的建設。此項工程由國家稅務總局統一制訂工程建設方案,按統一的技術標準組織實施。各工程單位必須保證該系統的良好運行,并按照有關的管理制度完成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收集、稽核、線索分析、案件查實處理等工作,充分發揮稽核系統在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發現和防止利用專用發票違法犯罪方面的效用。1997年以后,各地要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統一部署和技術要求,逐步完成該系統與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和征管計算機系統的銜接。
與此同時,總局建立全國丟失被盜增值稅專用發票報警系統,利用全國稅務系統通信主干網,實現增值稅專用發票丟失被盜信息在全國稅務機關的迅速傳遞,達到對丟失發票的動態監測,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丟失被盜發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1996年1月1日起,采取企業自開和稅務機關代開兩種方式,將百萬元版增值稅專用發票全部納入防偽稅控系統;1997年1月1日取消稅務機關代開,凡使用百萬元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企業,一律配備防偽稅控系統自行開具;1997年底前繼續將十萬元版增值稅專用發票納入防偽稅控系統,并在適當時候推廣至其它版別的增值稅專用發票。
在推行防偽稅控系統過程中,各地要嚴格執行進項發票認證制度,并切實做好有關的設備使用維護和服務工作。1997年以后大面額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交叉稽核工作將與增值稅專用發票稽核系統合并進行。
(十一)出口退稅計算機管理工程建設
此項工程將根據國家“金關”工程的總體實施方案和出口退稅管理制度要求,保證稅務機關審批出口退稅業務過程中所需信息及時、準確的傳遞,實現出口退稅管理工作的現代化,提高出口退稅審批環節的工作質量,大幅度降低出口騙稅案件發生的可能性。
——海關出口報關信息將繼續通過稅務系統通信主干網由國家稅務總局按期向各省級稅務機關分發傳遞,送達各出口退稅審批機關,用于對出口退稅申請的審核。
——1996年利用稅務系統通信主干網建立地市以上的出口退稅專用稅票認證系統,建立相應的信息交換、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稅務機關出口退稅審批工作的準確性。
——1996年上半年完成全國出口退稅管理機關的計算機化工作。1997年完成對外貿企業的相應培訓,并逐步試行出口退稅管理機關與外貿企業的電子信息交換。
(十二)個人所得稅計算機管理系統建設
全國個人所得稅計算機管理系統由國家稅務總局統一設計并制定建設方案,由各級地方稅務局為主實施。1997年國家稅務總局將選擇一至兩個城市進行個人所得稅計算機管理的試點。
全國個人所得稅計算機管理系統將根據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改革要求,以建立完善的納稅義務人和支付人的電子資料庫為基礎,廣泛采集個人收入信息,使稅務機關掌握完整、動態的個人所得稅資料,并借助計算機和通信網絡實現對個人所得稅的監控管理。
(十三)辦公自動化建設
根據各級稅務機關的工作任務及其特點,市、縣級稅務機關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應以事務處理為主,包括文字處理、文件檔案資料管理、電子報表、數據處理以及機關行政事務處理等內容。省及省以上稅務機關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應建成一個集成型的辦公自動化系統,除應具有一般事務處理的功能外,還應將各種辦公設備(計算機終端、工作站、可視圖文終端、傳真機等)納入整體網絡,并考慮系統的安全和保密性,實現機關內部各種信息的共享,保持暢通的對外信息交換,建立微觀企業資料、宏觀經濟信息、稅收法規等數據庫,通過對上、下級稅務機關有關信息的收集和其他外部信息的收集,實施稅務管理指揮職能,并為稅收政策的擬訂、稅收工作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996年起逐步完成國家稅務總局和若干省級稅務機關辦公自動化綜合系統的建設,開通國家稅務總局到各省級稅務機關的電話會議系統。2000年基本完成所有省級、地市級和部分縣級稅務機關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建設。各級稅務機關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建設應納入基建計劃同時考慮,一并設計、施工,節約資金。
在推行辦公自動化過程中,各級稅務機關應重新設計和簡化歸并某些不必要的辦公環節,調整某些不適應的制度,切實實現高效率辦公。
(十四)通信網絡系統建設
1996年內完成國家稅務總局一省級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一地市級國家稅務局的x.25公用分組數據交換網的入網和聯通工作,2000年前根據全國郵電部門通信網絡建設情況,進行省級地方稅務局至地市級地方稅務局,地市級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至縣級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的入網工作,原則上凡郵電部門已開通x.25網的地區,當地的國、地稅機關均應入網。部分通信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可采用DDN或楨中繼方式入網。在未開通x.25網的地區,仍以微機遠程通訊為主要通信手段,在其他地區微機遠程通訊則作為輔助通信手段。
各級稅務機關的計算機管理部門應承擔通信網絡的管理、維護工作,并成為本級機關的信息收集、交換和發送中心。同一地區國、地稅機關的通信網絡應充分考慮資源共享和互為后備的需要。
(十五)技術發展計劃與標準
——全國稅務計算機網絡系統應按照《全國稅務系統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標準》進行建設,采取分布處理、分布數據的廣域網方式,采用TCP/IP體系結構實現網內/網間互聯,實現層次型管理和服務,包括建立電子信箱、遠程程序調用、文件傳輸共享;
——各級稅務機關的計算機網絡應逐步向clieat/SERVER(客戶機/服務器)應用方式過渡,其中服務器端應采用WINDOWS NT或UNIX操作系統,客戶端采用UNIX或DOS(WINDOWS)以提高網絡通用性和處理效率;
——稅務計算機系統所采用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應為支持關系型數據結構的企業數據庫管理系統,具體產品類型將由國家稅務總局在適當時候確定。稅務應用軟件的開發將基本采取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利用先進的開發工具完成系統設計的軟件實現,以提高應用軟件質量,縮短軟件開發周期。國家稅務總局將適時公布《稅務系統計算機應用軟件開發規范》,指導各地的應用軟件開發工作。
——稅務管理及服務系統應逐步向多媒體方向發展,包括光電掃描輸入、圖形/圖像輸出、語音系統技術等的采用。
(十六)工程投資計劃
稅收電子化是一項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龐大工程,必須提供切實的資金保障。“九五”時期,國家稅務總局和各級稅務機關將在稅收電子化工程資金投入方面堅持“稅務管理現代化投資年增長率不低于同期稅務經費的增長”的原則,積極籌集國內資金,引進國外資金,投入稅收電子化工程建設。
——內資方面,“九五”時期工程總投資額爭取達到80億元,其中由國家立項的工程投資30億元,國家稅務總局和國稅、地稅系統各級稅務機關自籌安排50億元。國稅系統的稅收電子化投資,原則上由國家稅務總局解決,地稅系統的稅收電子化投資,以地方自籌為主,國家稅務總局酌予補助。地方稅務系統要積極爭取將地區性的稅收電子化工程項目列入地方基建投資計劃,其總額不應少于20億元。
——外資方面,以1994年世界銀行提供的稅收征管改革與計算機化技援貸款為突破口,確定試點項目的完成及其良好效果,爭取繼續引進世界銀行技援貸款2-3億美元,用于稅收征管計算機化的全面推廣。
各級稅務機關在安排本地區稅收電子化工程投資時,應充分考慮已建成部分計算機系統維護費用并予以保證,一般情況下此項費用(按年度)為已建成系統投資額的10%左右。
四、實現稅務管理現代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十七)國家稅務總局要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爭取完成企業和固定個體工商戶推行稅控收款機和防偽識偽稅控系統的立法工作,以法律、行政法規或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公布執行,以保證這兩項工作的順利推行,并從政策上解決在納稅人方面推廣上述設備的投資。對已頒布的稅收實體法和程序法也要根據電子化的特點進行必要修改。
(十八)國家稅務總局要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與國家有關主管部門配合,按照國家標準完成全國統一的納稅人編碼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在稅收工作中予以應用;并以統一編碼為基礎,進一步完善稅務機關與銀行、海關、工商行政管理、財政、企業主管部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制度,保證稅務機關進行稅務稽查管理的需要。
(十九)國家稅務總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商業零售業、服務業、娛樂業和固定個體工商戶推行使用的稅控收款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使用的防偽識偽稅控系統的統一技術標準,嚴格審批上述設備的生產建設項目,對上述設備進行嚴格評測。通過評測的產品由國家稅務總局或由國家稅務總局委托有關地區稅務機關監制生產。
(二十)為保證全國個人所得稅計算機管理系統的有效運行,國家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個人儲蓄實名制的推行,加快“金卡”工程的實施,減少現金流通量,加強個人所得稅源泉控制。
(二十一)國家稅務總局在1996年內完成新的稅收征管業務規程的設計,在若干試點地區試行(同時試運行相配套的、統一的稅收征管計算機系統),確保該規程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爭取在1996年內由總局正式發布此項規程。各級稅務機關要按照新的稅收征管業務規程,完成機構和職責調整、人員分工等各項工作,保證稅務機關在各個方面適應新的稅收征管模式和稅務管理現代化的需要。
五、加強稅務系統計算機應用科技隊伍建設,提高稅務干部素質
(二十二)“九五”期末,全國稅務系統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熱愛稅收事業、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適應稅務管理現代化需要的計算機應用科技隊伍,總人數25000人左右。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應達400人,具有中級技術職務的應達3000人。各級稅務機關要采取必要政策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到稅務機關工作,并采取得力措施解除計算機應用科技人員的后顧之憂,保護和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稅務系統進一步形成尊重科學、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風氣。
(二十三)建立健全各級稅務計算機管理機構,這是開展稅務管理現代化建設工作的基本保證和重要措施。
國家稅務總局計算機管理機構是全國稅務系統計算機應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責是:研究制定稅收科技工作有關政策和發展計劃,參與研究稅務管理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和實施方案;制定全國稅務系統科技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規劃、組織和實施全國稅收電子化工程,負責工程建設資金安排、硬件配備、軟件開發及推廣應用、技術培訓以及辦公自動化實施工作,收集、處理和重要稅收信息和技術資料,為宏觀決策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建立、管理和維護全國稅務系統計算機通信網絡,負責與有關部門的聯網與信息交換,負責稅務信息系統利用外資項目的具體組織實施;指導各地的稅收科技工作和電子化工作。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市(地、州、盟)級稅務機關均應設立專門的計算機管理機構,縣(區、旗、分局)級稅務機關應根據電子化作業程度設立計算機管理機構,或配備專門管理人員。省(含)以下各級計算機管理機構的職責由各級稅務機關根據總局計算機管理機構的職責范圍確定。
總局和省、市級稅務計算機管理機構應由以下人員組成: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含軟件開發維護人員、設備及網絡管理人員、信息分析管理人員)、稅收業務人員、綜合管理人員和行政人員。“九五”期間,要逐步增加稅收業務人員的比重,以更好地做好信息綜合利用和管理工作。
區、縣級稅務計算機管理機構主要由計算機軟硬件維護管理人員組成。
(二十四)抓好對稅務系統科技專業人員的專門培訓,建立制度化的培訓體系。“九五”期間將通過國內外技術培訓、內部培訓研討、學習進修、國際國內技術交流等方式,使專業技術人員能夠適應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確保稅務系統軟件開發、應用推廣維護、設備維護、通信網絡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稅收電子化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十五)要有計劃地對稅務系統各級領導和工作人員進行現代化管理理論、電子化知識以及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通過培訓使稅務系統各級領導干部堅定樹立“科技興稅”的觀念,掌握電子化作業環境下的稅收管理、行政管理技能,并能夠利用計算機和電子信息進行管理。“九五”期末要完成全系統科長、所長以上干部的培訓工作。
對稅務系統工作人員的現代化管理知識培訓是公務員更新知識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稅務機關要把這一培訓列入相應的干部培訓計劃,先機關后基層,“九五”期間每年的培訓面不得低于20%,爭取在1998年底以前基本完成。經培訓的稅務干部應能掌握必要的現代化管理知識、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并能夠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操作。各級稅務機關要培養一支能夠熟練掌握電子審計技術的專業稽查隊伍。
(二十六)國家稅務總局負責組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稅務機關領導干部的培訓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其他各級稅務機關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由上一級稅務機關負責組織。國家稅務總局培訓中心、長春稅務學院、各省屬高、中等稅務專科學校要積極配合這一培訓工作的進行。
六、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方針,加強各級稅務機關對稅收電子化工作的領導
(二十七)貫徹落實本《規劃》的關鍵,是各級稅務機關和地方政府切實把稅收科技工作,特別是稅收電子化工作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并在實際工作中加以落實。各級稅務機關的主要領導都要親自抓稅收電子化,象抓稅收收入那樣抓電子化工作。
(二十八)各級稅務機關應將稅收電子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工作計劃,在部署、檢查、總結年度工作時把電子化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動員全體稅務干部關心和投入稅收電子化工作。
(二十九)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組織好稅收電子化工程的實施工作。貫徹落實《規劃》,是“九五”時期我國稅收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的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各級稅務機關要把認真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方針和落實《規劃》結合起來,進一步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制定本地區實施《規劃》的具體規劃和措施,分階段、分步驟組織實施,進一步推進稅收事業的發展,使稅收工作以一個嶄新的面貌進入二十一世紀。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占用稅法
2018-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名單(于雙俠、郝銀飛等的任免)
2010-0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召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決定
2008-12-2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失效]
1982-03-0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非洲無核武器區條約>第一號議定書、第二號議定書》的決定
1997-07-03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02-03-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的決定
2002-08-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的解釋
2004-04-06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2003-06-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取締邪教組織、防范和懲治邪教活動的決定
1999-10-30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推遲審議憲法修改草案的決議
1981-12-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1998-11-04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議案辦法
2003-03-0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中央銀行財產司法強制措施豁免法
2005-10-25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殘疾人教育條例(2017修訂)
2017-02-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消防工作考核辦法的通知
2013-02-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的意見
2012-04-1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
2011-04-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
2010-11-16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0-05-27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殘聯等部門和單位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03-10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
1999-06-30國務院公告
2008-05-18生豬屠宰管理條例
2008-05-25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管理條例
2008-03-06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
2008-01-03國務院關于工人職員在企業之間調動工作后的工資和補助費的暫行規定
1957-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