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1988年6月24日《關于孫嵩群訴甘棠供銷社房屋產權糾紛案處理意見的請示報告》收悉。
經研究認為,現座落在賓陽縣甘黨鎮果木街27號后院的17間(約300平方米)房屋,原系孫嵩群的公爹陳逢勛(1958年去世)開設“德成號”醬料園之作坊。土改時,陳被劃為工商業兼地主,“德成號”房產未被沒收。1953年,“德成號”停業,陳將作坊借給甘棠貿易公司使用,后該公司又轉借給本案被告甘棠供銷社使用。1962年,陳洪興(陳逢勛之子,1968年死亡)、孫嵩群夫婦將“德成號”房產折價2506元投資入股,隨后即領取了甘棠供銷社發給的股息。現孫嵩群向賓陽縣人民法院起訴索要該作坊。從本案上述的具體情節和歷史背景考慮,應認定孫嵩群夫婦已將該作坊房產作價入股。根據有關政策的規定,對孫嵩群索要房產的申訴不應支持。但孫可以請求退回股金,甘棠供銷社在退還股金時,應視原房產的具體情況,給予適當補償。
附: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孫嵩群訴甘棠供銷社
房屋產權糾紛案處理意見的請示報告》
最高人民法院:
我院在審理孫嵩群訴賓陽縣甘棠供銷社房屋產權糾紛案,遇到一個適用政策問題,雖經合議庭評議,審判委員會討論,但把握不準,特此請示。
原告孫嵩群,女,57歲,賓陽縣甘棠綜合商店職工,住甘棠鎮果木街27號。被告賓陽縣甘棠供銷合作社。訴爭標的系座落在賓陽縣甘棠鎮果木街27號房屋后院的原“德成號”醬料加工場房屋17間及制醬用具。訴爭前已由甘棠供銷社全部倒毀重建。原加工場占地約1100平方米,房屋結構一部份為磚墻瓦面,一部份泥墻瓦面,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
上述房產原系原告孫嵩群夫家的祖遺產,解放前為孫嵩群的家翁陳逢勛(1958年去世)開設“德成號”醬料園的生產經營作坊。解放后土改時陳連勛劃為工產業兼地主,“德成號”財產未沒收,繼續經營,1952年人民政府發給房地契紙。“德成號”因偷漏稅,“三反”、“五反”中受罰后,于1953年停業。同年5月陳逢勛兒子陳洪興、兒媳孫嵩群以27號住房作鋪面經營小攤販。9月,原“德成號”生產作坊和全部用具由甘棠貿易公司借用。1954年甘棠貿易公司撤銷時,將上述財產轉由甘棠供銷社使用。1956年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時,陳洪興、孫嵩群夫婦所經營小攤販,按政策參加了甘棠第二雜貨合作商店,其投資入股的流動資金120元,鋪面未作價入股。原“德成號”未作任何處理,仍是甘棠供銷社無償使用。1958年3月至1961年9月國營商業與供銷社機構合并時,該房產由國營商店使用,1961年10月后機構分開,該房產又由甘棠供銷社使用。
1962年陳洪興持原甘棠貿易公司
借條向甘棠供銷社要求歸還“德成號”房產。供銷社認為,如不把該房產作為投資入股處理,就會被退還。于是,經動員陳洪興同意后,由主任玉達云、會計覃漢輝、出納高樹相與陳洪興對該房產進行清點,并按原借條所列項目作了價。同年10月24日,甘棠供銷社給陳洪興寫了一張證明,“德成號陳洪興在56年接受黨對私營改造,其固定資產及生產用具投資入股,有房產醬園一座1500元,生產工具1006元(已列賬),合計共2506元。”隨后陳洪興、孫嵩群陸續領取了甘棠供銷社發給的私股股息(有單據可查的共發給6年半股息,息率有按5%發給,有的按2.5%和1.25%發給不等。)
1962年,甘棠供銷社拆除醬園西面房屋四間建了三間鹽倉,孫嵩群未提出異議。1968年“文革”期間陳洪興被打死,1968年孫嵩群及其6個子女下放原籍農村參加農業生產,借住他人房屋,其在鎮上的27號房屋由甘棠供銷社全部使用。1972年供銷社拆除醬園南面6間房屋,建一棟門市部,孫嵩群亦未提出異議,同年其在農村住房發生困難,向供銷社要求解決,供銷社就地買了5間房屋給孫居住,至1975年孫嵩群全家被收回城,向供銷社要回27號房屋時,供銷社令其退交了在農村購買的5間房款。1979年供銷社拆除醬園東面一座曬臺和1982年拆除北面7間房屋,建兩棟職工宿舍樓時,孫嵩群則提出異議,要求歸還產權并要求安排從業人員和子女頂職,供銷社均不予解決。1985年3月,孫嵩群向賓陽縣人民法院起訴稱:其家醬園房屋一座被甘棠供銷社以借用為名,強占謀侵其房產,將其房屋全部倒毀重建,并以1952年人民政府發給陳逢勛的桂契字第071102號房地契紙為據,請求歸還。被告甘棠供銷社答辯稱,陳洪興已將醬料場投資入股,并領取股息,不同意退回。賓陽縣人民法院審理認定,該醬料場及用具已經投資入股,判決不能退回,漏付給原告1年8個月股息一次付清,被告應給原告享受與其他投資人員同等待遇。孫嵩群不服提起
上訴。
南寧地區中給人民法院根據國家房產管理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66)國房局字第1號(66)工商行字第51號和中共中央統戰部、商業部(83)商管字第5號文件規定,認定陳逢勛是工商業者,爭議房產屬生產資料,屬當然的私改對象,因陳逢勛未申報而漏改,1962年對其補改造是完全正確的。于1986年7月7日判決維持原判。
孫嵩群對
二審判決仍然不服,向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申訴。
經我院調卷審查和派員到當地進行調查,以及與自治區商業廳、供銷社、統戰部、城建局房管處、賓陽縣供銷社等有關單位聯系,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認為案件事實清楚,“德成號”業主陳逢勛系工商業者,訟爭房屋及用具1962年已作價投資入股于甘棠供銷社,孫嵩群也領取了股息。但是對于訟爭房產是否屬于公私合營對象,該不該投資入股于甘棠供銷社,以及對該房產所有權的認定和歸屬等問題,有如下意見:
一,陳逢勛系工商業者,論爭房屋及用具是原“德成號”的生產經營用房,屬于生產資料,如它一直經營,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時,它應當屬于公私合營對象。但是,該房產在“德成號”停業后并由甘棠貿易公司和甘棠供銷社無償借用3年之后,公私合營才開始,“德成號”也已經不存在了,該房產已經不是私營企業或小攤販的經營用房,更不是隱瞞未報的財產,公私合營時沒有把它合營,1962年業主要求歸還,甘棠供銷社不愿意退還,未經縣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批準,認定該房產是公私合營漏改造對象而補作改造,并把它作為投資入股于該社,是缺乏政策依據的。況且投資入股后沒有按政策給予投資入股人員享受應該享受的待遇。該發給10年股息而不發夠,該發給5%息率的不發足等等,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原產權應不應當退還,無政策依據。
二、訟爭房屋及用具原是“德成號”的生產資料,公私合營前雖然已經停業幾年,但沒有改變生產資料的性質,仍應屬于公私合營對象,對私營工商業改造時漏改造了,1962年作價入股時應入股到公私合營或者是入股到孫嵩群所在的甘棠第二雜貨合作商店,或者是按照私有出租房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辦法處理。但是,鑒于甘棠供銷社已經把它作價投資入股該社,雖屬入錯了門,但事前已經征得了陳洪興、孫嵩群夫婦的同意,孫嵩群并且也領取了股息。基于上述事實,以及考慮到賓陽縣多次出現索要、強占原公私合營企業、合作商店的營業用房的現象,為避免由于本案的處理而給群眾造成錯覺,據此,予以維持原判決,即:陳洪興、孫嵩群已經投資入股的房屋及用具不予退還,甘棠供銷社應該給予孫嵩群享受按國家政策規定應該享受的待遇。
三、論爭房屋及用具是甘棠貿易公司和甘棠供銷社無償借用,財產所有權沒有轉移,甘棠供銷社是群眾集資搞貿易的集體經營組織,它無權利對私營工商業房產作價入股該社,現在雖已入股多年,但是業主并未享受政策規定應該享受的待遇,因此,所有權不能視為轉移,應當歸還給業主。
以上意見,多數傾向于第二點意見。鑒于本案情況復雜,政策性強,特此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