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企很可能先全國一步,公開企業信用檔案。
5月12日,<廣東省企業信用信息公開條例(草案修改稿)>掛上廣東省人大之窗網站,開始進入草案公示征求意見的流程。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規處表示,社會各界反饋的修改意見將得到匯總,為下一階段草案的修訂提供依據。
據草案顯示,包括企業薪資支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以及安全質量等15項關乎信用的企業信息,納入到了企業需要對外公開的內容序列之中。
14日下午,負責草案修訂工作的廣東省人大法工委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已經有意見反饋上來,部分企業也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而通過的時間表,“取決于社會和公眾的反饋”。
降低“交易”成本
有統計認為,目前我國市場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經濟秩序問題造成的損失已經占我國GDP的10%。而一種社會焦點的轉向正處于發生之中——從自然人的誠信體系向企業法人的誠信體系躍升。
仔細分析草案不難發現,此次旨在公開的企業信用信息體系中的15項內容指標都指向著企業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
在企業與政府的“交易行為”中,企業拖欠、騙取、偷逃稅款的記錄要被公開;企業拖欠行政事業性費用,企業受到的行政處罰以及社會保險費用也在硬性公開的內容之列。
在企業與公共社會的“交易行為”中,企業的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環保事故等,也將在草案通過之后,部分地成為公眾可以查詢的公開信息。
更引人矚目的是,在企業與雇員的“交易行為”中,企業的拖欠員工工資薪酬等惡意失信行為將得到該條例的嚴格監管。
“條例的推出就是政府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主動性地去降低人們交易的成本。”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郭巍青教授分析。
郭同時強調,特別是在勞動者和企業的雇用關系中,“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對企業薪酬支付信用信息的了解就顯得非常重要”。
并非只是在珠三角地區,目前在全國很多地方,拖欠雇員薪資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目前還沒有相關法律能夠對企業的薪資支付的失信行為起到震懾作用,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供大于求的勞動力市場上”。
“如此一來,以立法的方式公開企業的信用檔案,就能夠為勞動者提供選擇依據。這樣對欠薪等失信行為的遏制就是預防性的,這是該草案相對以往政府事后調解、司法仲裁等手段進步的地方。”
而廣東南方福瑞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湯哨鋒律師則在具體的操作層面解讀草案。他判斷,企業信息必須經過篩選之后才能夠進入信用體系。比如在欠薪問題上,勞動者單方面提供的企業違約并不能采信。
“這就要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起來使用。企業的薪資支付標準、加班的補貼以及其他補助在勞動法中都有相關的規定,而只有經過法院裁決的判例信息才能成為這個草案采集的有效信息源。”湯給記者分析。
上述廣東省人大法工委工作人員透露,因為這項立法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還屬初嘗,對具體企業的信譽問題的發現大家是有共識的,“但在具體操作層面,還需要專家和社會公眾,以及企業的共同摸索”。
新條例帶來新“問題”?
該草案的設想最早是在2006年萌生的,當時有人大代表的提案表達出了建立企業信用體系的必要性。
湯律師認為,目前條例所采集的企業誠信信息的過程,可以概括成為“匯總”。草案規定行政部門、授權統一公開的單位來對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
如何保障采集到的信息“有足夠的可信度”,信息的價值給信息的采集工作提出了難題。#p#分頁標題#e#
“而這些相關信息主要來自工商、勞動社會保障、稅務、海關、質檢等具體的業務部門,他們提供企業日常行為的相關記錄,而授權統一公開信息的單位就要綜合這些信息,提供具體的信用評價。”
湯仍然認為,這些政府部門采納的信息還只能占到三分之一的內容。“關鍵是要擴大信息采集的渠道,這樣多方面的信息才能打破使得企業的信用內容公開透明,受到有效監督才能避免暗箱操作。”
第二個三分之一,來自于非政府機構團體。比如說銀行提供的信貸信息、同行提供的交易記錄以及專業的咨詢公司提供的相關信息。
第三個三分之一,來自于司法體系。法院對企業糾紛、相關案件的審理裁決,“同樣是對企業進行信用判斷的有力說明和依據”。湯以專業身份斷言。
而消息源增多的同時,就帶來了新的問題。
企業的經營性身份和盈利性指向,意味著很多企業資料屬于商業機密。企業經營業主表態,“企業的稅收額度和關稅數字往往能夠透露出來企業的規模,經營業績,盈利數字;而且,薪酬數字也關于企業生產的成本問題,這些都是機密。”
誠信,帶來了坦誠的同時,意味著安全以及隱私的喪失。“如果不分等級,要么就是披露得不全面,不能確實滿足廣大公眾的需要;要么就是披露過度,損害商業秘密。”
“條例應該對信息的獲取進行更為詳細的規定。”湯坦言,“應該對企業的信用信息分級,根據不同對象和要求發布不同信息內容。比較公開的信息,比如工商登記信息,所有人都可以查詢。比較秘密的信息,比如股東身份資料、資產狀況、經營狀況、財務報表等,需要特殊程序才能取得。”
此外,草案本身在信息采集以及匯總分析的過程中監督和審計內容上,著墨不少。草案顯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部門、授權統一公開單位提供、公布的企業信用信息有錯誤的,可以提出異議申請。”
“故意公布和提供虛假企業信用信息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而郭巍青認為,“這個條例的出臺不是政府的一廂情愿的設立權力尺規,更多的是市場需要。在這個角度上理解,市場機制也能有效完成信息的真偽篩選。”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2007-10-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1995)
1995-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香港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臨時立法會在1997年6月30日前工作決定
1997-02-0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修訂)
2006-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拉脫維亞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5-07-0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申請解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七十七條有關規定的答復意見
2005-12-21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
1997-01-01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1988-01-2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的決定
1983-09-0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1988-04-13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1993-02-2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
1997-03-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工作情況的報告》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結束工作的建議的決定
1999-12-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組成的補充規定
2002-06-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第一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成員繼續履行職責的決定
2002-06-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
2002-08-29出版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
2014-07-24國務院關于取消76項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的決定
1970-01-01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全國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1970-01-01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
2013-03-19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
2012-11-13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
2011-10-17公路安全保護條例
2011-03-07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
2011-01-21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等部門關于依法打擊和防控資本市場內幕交易意見的通知
2010-11-16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
2010-04-17國務院關于發布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