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大常委會
云南省道路運輸條例
(2009年5月27日云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2009年5月27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12號公布 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維護道路運輸市場秩序,保障道路運輸安全,保護道路運輸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道路運輸業的健康發展,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道路運輸經營和道路運輸相關業務的,應當遵守本條例。
前款所稱道路運輸經營包括在道路上從事旅客運輸經營和貨物運輸經營;道路運輸相關業務包括機動車駕駛員培訓、道路運輸站(場)經營、機動車維修經營、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汽車租賃、搬運裝卸、貨運代理、貨運配載、倉儲理貨等。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道路運輸管理工作的領導,保障道路運輸管理經費的投入,加強道路運輸市場和安全生產管理,實施綜合治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道路運輸科技進步,促進節能減排工作,推進道路運輸信息化,引導道路運輸經營者實行規模化、集約化、公司化經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發展農村道路運輸,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鄉鎮和行政村的通班車率。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的道路運輸管理工作,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負責具體實施道路運輸管理工作。
公安、安全生產監管、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工商、質監、旅游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道路運輸管理相關工作。
第二章 道路運輸一般規定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編制道路運輸發展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道路運輸發展規劃應當包括總體規劃和道路運輸站(場)建設布局等專項規劃。
第六條 從事道路旅客運輸經營、貨物運輸經營、機動車駕駛員培訓、道路運輸站(場)經營、機動車維修經營和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的,應當具備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依法取得經營許可。
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作出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本條例規定的程序和條件,遵循公共利益優先、有效配置資源、安全便民、有序競爭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第七條 從事貨運代理、貨運配載、倉儲理貨、汽車租賃、搬運裝卸等道路運輸相關業務的經營者,應當在取得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
營業執照后15日內到所在地縣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備案。
第八條 從事經營性道路客貨運輸的駕駛員應當經所在地的州(市)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考試合格后,取得從業資格證。
從事危險貨物運輸的駕駛員、裝卸管理人員、押運人員應當經所在地的州(市)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考試合格,取得從業資格證。
從事經營性道路客貨運輸的駕駛員和危險貨物運輸的駕駛員、裝卸管理人員、押運人員應當接受定期繼續教育。
第九條 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道路運輸證、教練員證、教練車證、班線客運經營許可證明、班車客運標志牌、旅游客運標識由省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統一印制。
從事經營性道路客貨運輸的駕駛員和教練車教練員應當隨車攜帶道路運輸有關證件以及其他相關牌證。
禁止轉讓、出租、偽造、涂改道路運輸證件或者標志、標識。
第十條 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外省籍車輛的管理和服務。外省籍車輛進入本省駐點貨物運輸超過1個月的,車輛駕駛人員應當到當地縣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備案。
第十一條 從事道路運輸及相關業務的經營者應當遵守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各項規定,制定交通事故、自然災害以及其他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危險貨物運輸經營者和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維修經營者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州(市)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備案。
發生交通事故、自然災害以及其他突發事件,道路運輸經營者及其從業人員應當服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統一調度、指揮。
執行應急運輸任務發生經濟支出的,由安排應急運輸任務的人民政府給予補償。
第十二條 營運客貨車輛、教練車、租賃車應當定期進行二級維護和檢測。
營運客貨車輛、教練車、租賃車應當由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機構每年進行1次車輛技術等級評定。其中,營運線路里程在200千米以上的班車客運、旅游客運車輛每年進行2次車輛技術等級評定。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依據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機構出具的車輛技術等級評定結果或者檢測報告,按照有關規定確定營運客貨車輛的技術狀況是否符合經營許可條件和教練車、租賃車的技術狀況是否可以從事相應的教學、租賃活動。
州(市)和縣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負責對營運車輛、教練車進行年度審驗。
客、貨運輸經營者應當建立營運車輛技術檔案。
第十三條 9座以上的營運客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輛應當安裝衛星定位車載終端,并納入衛星定位監控系統;經營者應當建立衛星定位車載終端的使用和管理制度,落實監管主體的責任。經營者和駕駛人員應當保證衛星定位車載終端的正常運行。
第十四條 從事貨運代理的經營者,應當委托具有合法資質的運輸經營者承運貨物。
從事汽車租賃業務的經營者應當與承租人簽訂
汽車租賃合同,提供技術狀況為三級以上,裝備齊全的車輛。租賃車輛的維護、檢測和技術管理應當遵守有關營運車輛的規定。租賃車輛不得擅自用于從事經營性客貨運輸。
從事搬運裝卸的經營者應當具備與其經營范圍相適應的設施,確保貨物完整無損,并符合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要求。
第十五條 對道路客貨運輸企業實行等級評定制度。
對從事道路客貨運輸、機動車駕駛員培訓、道路運輸站(場)、機動車維修和綜合性能檢測的經營者實行質量信譽考核制度。
省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定期將從事道路運輸的經營者的經營行為、服務質量、安全生產等方面的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三章 道路旅客運輸
第十六條 道路旅客運輸包括班車客運、包車客運、旅游客運。
從事班車客運的,應當隨車攜帶道路客運班線經營許可證明和班車客運標志牌,放置、張貼統一式樣標志;臨時包車和加班的客車憑臨時客運標志牌運行。
從事定線旅游客運的,按照班車客運的管理規定執行;從事非定線旅游客運的,按照包車客運的管理規定執行,并按照規定隨車攜帶旅游標識、行車路單和包車合同。
同一行政區域內有3個以上申請人申請從事非定線旅游客運經營的,可以通過招投標的方式作出許可決定。
第十七條 從事包車客運和旅游客運的車輛應當按照約定的目的地、線路、時間運行,不得招攬或者搭乘他人。運營時其線路一端應當在車籍所在地,不得異地經營。單程的去程包車回程載客時,應當向回程客源所在地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備案。
從事包車客運的車輛發車前的安全檢查由客運經營者負責。未經安全檢查合格,不得載客運營。
非定線旅游客運應當實行車輛調度制度,未經客運企業調度的車輛不得載客運營。旅游業經營者不得組織游客乘坐未經客運企業調派的客車。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在作出班車客運和旅游客運經營許可時,應當明確4年到8年的經營期限。客運經營者應當在許可的經營期限內從事經營,經營期限屆滿,客運經營權終止;需要延續客運經營的,應當重新提出申請。
班車客運經營者應當在許可的經營期限內向公眾連續提供運輸服務,不得擅自停止班車運輸或者擅自改變許可內容。
班車客運、旅游客運的經營主體、起訖地、途經路線、車輛類型和日發班次變更的應當按照重新許可辦理。
第十九條 班車客運經營者提供的進站方案、班車客運經營者與客運站經營者簽訂的進站意向書不符合有關規定或者已超出該站接、發車能力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可以要求其進行調整。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班車客運中途不再設立停靠站點,確需設立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跨州(市)的班車客運中途不再設立停靠站點。
第二十條 在確定班車客運線路類別時,對于縣城城區與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市區相連或者重疊的,屬跨省、州(市)客運班線的,該城區按照州(市)所在地確定線路類別;屬本州(市)內客運班線的,該城區按照縣所在地確定線路類別。
7座以下的小型客車,其經營范圍為本縣(市、區)行政區域內及不同縣(市、區)的毗鄰鄉(鎮)之間的旅客運輸。
第二十一條 客運經營者應當加強對客運車輛運行途中的安全管理。
客運經營者應當對在高速公路上日運行里程超過600千米、在其他公路上日運行里程超過400千米或者夜間運行里程超過250千米的客運車輛,隨車配備2名以上駕駛員,每名駕駛員連續駕駛時間不得超過4個小時。
客運經營者所屬的客運車輛發生重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且負主要以上責任的,該客運經營者1年內不得申請新增客運經營業務。
第二十二條 農村客運可以采取區域運營、循環運營、專線運營、公交化等方式;推廣使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經濟適用型車輛;車身顏色由各州(市)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確定,車輛由經營者自行定購。
前款所稱農村客運,是指縣內或者毗鄰縣間至少有一端在鄉(鎮)村的旅客運輸。
第二十三條 開行農村客運班車的線路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駛道路經驗收合格;
(二)客運班線的起訖點應當設置客運站或者有固定發車點。
第二十四條 客運經營者和從業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擅自變更運行線路、發車站點、日發班次、發車時間和營運車輛;
(二)堵站罷運;
(三)坑騙旅客;
(四)非因不可抗力拒載旅客;
(五)城市內站外攬客;
(六)擅自加價、惡意壓價;
(七)運行中擅自變更車輛或者將旅客交他人承運;
(八)變更車輛或者將旅客交他人承運重復收費;
(九)降低車輛類型等級未向旅客退還相應票款;
(十)客運經營者轉讓客運線路經營權;
(十一)從業人員以轉讓客運車輛或者客運線路
承包合同為名,倒賣客運線路經營權。
第四章 道路貨物運輸
第二十五條 道路貨物運輸包括道路普通貨物運輸、道路貨物專用運輸、道路大型物件運輸和道路危險貨物運輸。
鼓勵貨運經營者實行清潔、節能運輸,采用集裝箱、封閉廂式、多軸重型、甩掛和罐式專用車輛運輸,引導危險貨物運輸經營者提高運輸組織化程度。
法律、法規規定限運和憑證運輸的貨物,應當辦理準運手續,并隨車攜帶準運憑證。
第二十六條 危險貨物運輸車輛應當懸掛明顯的危險貨物運輸標志,應當有嚴格的防滲漏、防污染設施,并符合國家相應技術標準。
運輸危險貨物的罐體應當取得質監部門核發的合格證件,并在罐體檢驗合格的有效期內承運危險貨物。
托運人應當委托具有道路危險貨物運輸資質的經營者承運危險貨物。
第二十七條 禁止使用罐式專用車輛以外的移動罐體從事危險貨物運輸。
禁止使用運輸有毒有害物品及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蝕品等危險貨物的車輛和罐式專用車輛運輸普通貨物。
第五章 國際道路運輸
第二十八條 國際道路運輸包括國際道路旅客運輸(包括定期和不定期)和國際道路貨物運輸(包括普通貨物和危險貨物)。
第二十九條 從事國際道路運輸的車輛應當按照規定的口岸通過,并按照批準的路線運行。
從事國際道路運輸的車輛應當標明本國國籍識別標志,持有效的國際汽車運輸行車許可證及其他有關單證運營。
從事定期國際道路旅客運輸的車輛,應當按照批準的路線、班次及停靠站點運行。
從事國際道路旅客運輸的經營者,未經原許可機關同意,不得終止國際道路旅客運輸經營。
第三十條 國際道路運輸經營者辦理運輸車輛、人員的出境手續時,應當出具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批準文件。
取得國際道路運輸經營資質的省外經營者,需要通過我省口岸從事國際道路運輸的,應當向口岸所在地的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備案。
第三十一條 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負責口岸地的國際道路運輸管理及監督檢查工作,并聯合口岸其他部門對出入境的車輛進行查驗。
非營運車輛出境,按照我國簽訂的雙邊協定或者對方國家的要求,需要辦理國際道路運輸手續的,應當向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申請辦理相關手續。
第六章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
第三十二條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業務包括對初學機動車駕駛人員、增加準駕車型的駕駛人員和道路運輸駕駛人員所進行的駕駛培訓、繼續教育以及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教練場經營等。
第三十三條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機構和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教練場由省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根據道路運輸發展需要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機構應當在注冊地開展培訓業務,不得異地培訓。
第三十四條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機構應當執行交通行業規定的教學大綱,填寫培訓記錄。培訓結束后,向參加培訓的人員頒發全國統一式樣的結業證書。
參加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的學員,應當憑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審核的駕駛培訓記錄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駕駛證考試。
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機構應當如實提供駕駛培訓記錄并接受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檢查。
第三十五條 申請從事機動車駕駛培訓的教練員,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參加全國統一的機動車駕駛培訓教練員資格考試,考試合格人員由省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核發教練員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