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首例因員工申請勞動仲裁,企業賠錢近百萬被迫摘牌注銷,部分員工下崗
“龍泉一家私營鞋廠,因為勞動官司,老鞋廠不得不注銷,部分員工不得不下崗,勞資雙方可謂兩敗俱傷!”昨日,說起龍泉驛區大面鎮“**鞋廠”的勞動案件,當地人眉頭緊鎖。據悉,這是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后,龍泉出現的第一例“因員工申請勞動仲裁,企業被迫‘摘牌注銷’”事件。雖然只是個案,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具有樣本意義。
開價1000萬
96名員工追討加班費
“有人告鞋廠,索賠1000萬元,太不可思議!”位于龍泉驛區大面鎮的原**鞋廠于1997年7月1日正式掛牌營業,為私營企業,投資人陳*明自任廠長。經過多年發展,**鞋廠已成了鎮上較有規模的私營企業,到今年6月,共有生產員工220余人。原**鞋廠辦公室主任周*珍說,今年6月29日,在**鞋廠廠慶前兩天,該廠93名員工聯合向龍泉驛區勞動保障部門提出勞動仲裁申請,稱從進廠以來經常在周末、法定節假日加班,但從沒領到過加班工資。為此,員工們申請勞動部門支持,由廠方補全加班工資,并支付賠償金。
在員工們遞交的仲裁申請上,93個人的名字分別打印在4張A4紙上,每個名字后面各附著一串數字,那是他們要求賠償的金額,按照工作年限的長短,賠償金額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后來,又有3名員工加入到仲裁申請行列中。計算下來,96個人提出的賠償總金額將近1000萬元。
官司雖調解
各類補償共計近百萬
受理仲裁申請后,龍泉驛區勞動保障局仲裁科科長胡*金的第一反應是“先協商調解”———雙方也愿意進行調解。“先說是廠方支付30萬元賠償金,沒達成一致。后來,廠方支付了42萬元,這個案子就算是庭外和解了。”胡*金說。
不過,事情并沒完結。“去告的人有錢拿了,沒去告的人咋辦?他們沒拿到錢鬧不鬧呢?還會不會再去告呢?”周*珍說,經過咨詢律師,陳*明將廠子抵押出去,廠里按人頭給沒去“告”過鞋廠的員工發了錢,標準為每人每年400元,按工作年限計發。
據周*珍說,發錢時,有工人問發的是什么錢。周*珍最終將發的這一筆錢稱為“補償金”,有50余萬元,再加上結案時支付給96名員工的42萬元,鞋廠總共花在處理這件案子上的錢有近百萬元。
龍泉首例
員工維權企業被注銷
周*珍說,案子處理過程中,陳*明在律師建議下還做了兩件事:一是召開全體職工大會,宣布在給員工發“補償金”的同時,與每個員工簽訂協議書,解除其與**鞋廠的所有關系。二是去工商部門注銷了**鞋廠營業執照。
早在此前,大部分工人已拿到了“補償金”。經歷此事,他們中一部分人不得不重新找工作。而在今年國慶節后不久,廠門口“壽星”的招牌被摘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合力星鞋業有限公司”。從法律關系上講,“壽星”在摘牌注銷后,和老員工不再有任何瓜葛。新廠只要在管理上比較規范,沒有違反相關法律,則不會遭遇老廠類似的尷尬。
據當地勞動部門稱,這是《勞動合同法》實施后,龍泉出現的首例“因員工申請勞動仲裁,企業被迫‘摘牌注銷’”事件。雖然只是個案,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具有很強的樣本意義。
各方說法
廠方:彈性工作不該給加班費
10月29日,周*珍向展示了公司申請“綜合計時工作制”獲得通過的文件。該文件從2008年12月20日起生效,有效期一年。這就是她認為錢給得冤枉的原因。
“我們的季節性很強,一般都是5~9月忙,其他時候閑。我們都是有訂單時才叫他們來上班,都說了是計件工資,做得多錢就多。”周*珍說,在市勞動局審批通過的**鞋廠采取“綜合計時工作制”的文件上寫明,鞋廠的生產崗位超過240人適用綜合計時工作制,“企業可采取彈性工作,并根據標準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勞動者勞動定額或其他考核標準”。周*珍認為,廠里不應支付加班工資,更談不上賠償,“而且,從2008年7月起,廠里就給工人買了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