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李某是某市一個體戶,他與某銅礦公司簽署收購廢銅協(xié)議,李某按照協(xié)議每次開卡車去銅礦公司裝廢銅,在李某開車去裝廢銅之前都先在廠門口稱空車的凈重,出來之后再稱下車裝廢銅后的重量,這樣來計算出每次卡車裝廢銅的數(shù)量。李某在每次去裝廢銅之前均在其油箱里裝滿沙子,這樣一來可以多裝些廢銅,李某運用這種方式裝廢銅一段時期以后被該銅礦公司發(fā)現(xiàn)。銅礦公司發(fā)現(xiàn)后將李某起訴至法院。
【分歧】
關于李某該如何定罪問題,本案存在如下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構成盜竊罪。本案中李某以非法占有銅礦公司的廢銅為目的,采用秘密竊取的方式,將他人所持有的財產(chǎn)非法改變持有關系,使廢銅脫離了銅礦公司的占有,故認為是盜竊罪。
第二種意見:構成詐騙罪。本案中李某采用油箱里裝沙子的方式欺騙銅礦公司,導致銅礦公司“自愿”處分了廢銅,李某取得了多得的廢銅,銅礦公司遭受了損失,符合詐騙罪的基本構成要件,故認為本案構成詐騙罪。
【評析】
黃-晴同志同意第二種意見。筆者持第一種意見,認為第二種意見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筆者認為,要正確的厘定本案,關健是對詐騙罪和盜竊罪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否則,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欺騙他人,根據(jù)被欺騙者的處分行為取得財物或者財產(chǎn)性利益的行為。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人欺騙他人,并使之處分財物的行為,其基本構造是實施欺詐行為→使他人產(chǎn)生或者繼續(xù)維持錯誤認識→他人因此實施(或交付)財物行為→行為人獲得或者使第三人獲得財產(chǎn)→被害人遭受財產(chǎn)損失。但被害人對所要移轉的財物或財產(chǎn)性利益并無認識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則有爭議。有觀點認為,要構成處分行為,被害人需要認識到將某種特定財物移轉對方(意識性處分行為說)。相反的觀點認為在可以肯定某種財物的占有已依照被騙人的意思發(fā)生了終極性移轉的情況下,則沒有必要要求被騙人認識到各個財物的移轉(無意識性處分行為說)。筆者贊成意識性處分說,因為處分行為是被騙人基于錯誤認識而“自愿”實施的,如果被騙者對處分行為的標的物的轉移占有缺乏認識,很難想像其內心具有處分該標的物的意識,所謂的“自愿性”也就不復存在。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竊取的手段與方法沒有限制,即使用了欺騙方法,但是沒有到達讓被害人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產(chǎn)的程度,也是盜竊。
司法實踐中區(qū)分盜竊罪和詐騙罪。首先是要看被害人在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影響下的主觀認識。盜竊罪屬于違反被害人意志取得財產(chǎn)的犯罪;而詐騙罪屬于基于被害人有瑕疵的意志而取得財產(chǎn)的犯罪。在盜竊案件中,被害人對自己對財物的占有或控制關系之破壞毫不知情,因此也就不會在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影響下產(chǎn)生移轉其財物的主觀認識,也不會因此而處分自己的財物;而在詐騙案件中,被害人是因行為人的欺詐行為而陷于錯誤認識進而“自愿”地處分其財物,這時雙方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上的意思交流,盡管這種關于財物的處分違背了被害人的真實意愿,是一種有瑕疵的意識表示。其次要看被害人是否實施了處分(或交付)財物的行為。被害人處分財產(chǎn)的是詐騙罪,沒有處分財產(chǎn)的是盜竊罪。詐騙罪與盜竊罪屬于一種相互排斥的關系,不存在同一行為同時成立詐騙罪與盜竊罪。因此,正確理解和認定“處分行為”,就是區(qū)分盜竊罪與詐騙罪的關鍵。只要不是被害人因受蒙蔽而“自愿”交付財物給行為人,就不構成詐騙罪,而只能構成盜竊罪。對盜竊罪而言,行為人實施秘密竊取行為是瞞著被害人的,因此被害人是不可能具有處分財物的意識,也不會具有處分財物的行為;而對詐騙而言,處分行為必須是受騙人在因受欺騙而產(chǎn)生的錯誤認識的基礎上,“自愿”作出的將財產(chǎn)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人占有。從財物轉移形式上看,財產(chǎn)所有人或管理人“自愿”地、清清白白地將財物交給行為人的,為詐騙罪;行為人采取假相作掩蓋,暗中取財?shù)模瑸楸I竊。被害人處分財產(chǎn)的是詐騙罪,沒有處分財產(chǎn)的是盜竊罪。詐騙罪與盜竊罪屬于一種相互排斥的關系,不存在同一行為同時成立詐騙罪與盜竊罪。因此,正確理解和認定“處分行為”,就是區(qū)分盜竊罪與詐騙罪的關鍵。只要不是被害人因受蒙蔽而“自愿”交付財物給行為人,就不構成詐騙罪,而只能構成盜竊罪。對盜竊罪而言,行為人實施秘密竊取行為是瞞著被害人的,因此被害人是不可能具有處分財物的意識,也不會具有處分財物的行為;而對詐騙而言,處分行為必須是受騙人在因受欺騙而產(chǎn)生的錯誤認識的基礎上,“自愿”作出的將財產(chǎn)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人占有。從財物轉移形式上看,財產(chǎn)所有人或管理人“自愿”地、清清白白地將財物交給行為人的,為詐騙罪;行為人采取假相作掩蓋,暗中取財?shù)模瑸楸I竊。
具體到本案,由于銅礦公司對自己的廢銅是有處分權的,自愿賣給李某,通過磅秤上顯示的廢銅重量數(shù)進行交易,自認為是公平的,對自己財產(chǎn)權益受侵害并不知情。其原因是因為對自己所賣銅礦的實際重量陷入了錯誤認識,這種錯誤認識正是李某虛構了空車重量(通過油箱裝沙)的行為造成的,而這銅礦公司是不知情的,因此,銅礦公司就談不上有“意識的處分行為”。因此,銅礦公司按虛低的廢銅的數(shù)量,處分給李某,屬于無意識的處分行為,財物交付對于銅礦公司來說談不上是被欺騙以后交付財物,因此,李某不可能構成詐騙罪。李某取得財物的關健手段在于“油箱裝沙”這種秘密竊取行為,是故李某構成盜竊罪而非詐騙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遺囑公證去哪里辦
2020-11-09工作時猝死怎么賠償
2020-12-26涉外婚姻形式要件的沖突類型具體是怎樣的
2021-01-17交通事故訴訟時效過期怎么辦
2021-01-22公司分立資產(chǎn)變動是否交稅
2020-12-10檢察院不批捕多久放人,不批捕的情形
2020-11-17離婚探視孩子需征求孩子同意嗎
2021-03-11解除婚姻關系有什么條件
2020-11-15離崗多久才能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27被判拘役也注銷戶口嗎
2021-02-17做路橋工程摔傷如何索賠
2020-12-08銀行批貸后不放款怎么辦
2021-03-22裝修合同逾期多久解除合同
2021-01-13現(xiàn)金價值的概念是什么
2020-12-24海上運輸保險的承保范圍
2020-11-16人身保險合同轉讓的分類
2021-03-052020年人身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chǎn)繼承
2020-12-02買保險一個月后查出病來有無賠償
2021-01-30保險合同疑義條款如何解釋
2021-02-12死亡事故理賠流程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