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中如何認定實際履行
我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第三款規定:“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在市場經濟中,履約能力的有無及大小,受各種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制約,具有可變性。沒有履約能力與他人簽訂合同,未必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履約能力與他人簽訂合同,也不能完全排除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有的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沒有履約能力,但其在合同簽訂后可以通過努力爭取到履約的條件。對于這樣的行為人,只要其在合同簽訂后有為履約積極努力的行為,就不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反之,有的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雖然無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在合同簽訂后由于情況變化,履約無望,進而產生非法占有的目的,同樣可以構成合同詐騙罪。
行為人的履約能力可分為完全履約能力、部分履約能力和無履約能力三種情形,應分別不同情況加以認定:
(1)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毀約或避免自身損失或由不可避免之客觀原因造成,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誘使相對人繼續履行,從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2)有完全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3)有部分履約能力,同時亦有積極的履約行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一般應認定為民事欺詐行為。但是,如果行為人的履約行為本意不在承擔合同義務而在于誘使相對人繼續履行合同,從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4)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但事后經過各種努力具備了履約能力,并且有積極的履約行為,則無論合同最后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構成民事欺詐;
(5)簽訂合同時無履約能力,之后仍無此種能力而依然蒙蔽對方,占有對方財物的,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6)有部分履約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無任何履約行為,而以欺騙手段讓對方當事人單方履行合同,占有對方財物,應認定為合同詐騙行為。
律霸小編提醒您,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合同詐騙案件的復雜性,合同詐騙罪中實際履行行為的認定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上就是為您總結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本網站致力于打造優秀的法律咨詢平臺,如果您還有疑問,歡迎進入律師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東去世公司怎么注銷
2021-02-27國家賠償的申請范圍
2021-02-23股權眾籌有什么發展
2021-02-27經常聽說有商品被召回都什么可以召回
2020-11-11強制執行的房產能否解押
2020-12-05勞動法關于調崗的規定
2021-03-24外包的意義
2020-12-16人民調解協議書的效力如何,可以反悔嗎
2021-02-19勞動糾紛調解需要幾天
2021-01-29團體意外險可以稅前扣除嗎
2020-11-13法律規定產品責任的賠償范圍包括什么方面
2020-12-04投保前最關心的有哪些事
2021-03-26此人身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14汽車“全保”不全保 新車涉水得不到賠償
2021-01-28修理廠內倒車撞人是道路交通事故還是人身傷害事故?
2020-12-03車禍報保險要什么手續
2020-11-17飲酒出事故保險公司應該負責嗎
2021-01-08購買人身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0-11-20荒山承包有哪些相關政策
2020-12-25土地轉讓需要繳納的稅費有哪些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