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的性質是行政合同對兼有民事與行政法律關系的合同,其屬性應以居于主導、核心地位的那一種法律關系來認定。如果以行政法律關系為主導,則是行政合同;如以民事法律關系為主導,則是民事合同。毋庸置疑,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必然具有契約性,即具有合同的性質。合同雙方法律地位平等,按照平等、自愿、有償?shù)脑瓌t,遵循要約、承諾的有關規(guī)定簽訂合同,合同的履行也要遵循適當、全面、及時的原則。但是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中,作為簽約的一方,土地管理部門不以通常形式的民事主體而存在,而保持其原有公權力主體的身份以及單方對合同行使公權力的強制性特權。無論是在合同的簽訂中還是履行中,作為出讓方的土地管理部門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出讓方與受讓方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法律關系始終處于主導核心地位。具體表現(xiàn)如下:
土地出讓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行政管理目標
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目的是為了貫徹國家有關土地管理的法規(guī)及政策,行使土地管理職權,按照市場方式配置土地資源,取得最佳土地利用效益,而非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合同本身是出讓方進行土地管理和執(zhí)行土地政策的一種方式。根據(jù)《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依法出讓土地是土地管理部門法定的行政職權,不行使出讓權或越權行使,土地管理部門應負行政責任,而非民事后果。
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對等
作為出讓方的土地管理機關在合同中僅負有交付土地的義務,享有收取出讓金的權利,并且享有監(jiān)督檢查權、處罰權、單方解除合同權等行政權力,這些都是民事合同中民事主體所不能享有的特權,并且土地管理機關不得放棄這些權力,否則構成不作為。而出讓合同中的受讓方除負有繳納出讓金的義務外,還負有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條件開發(fā)利用土地,不得閑置、不得改變用途等義務。民法中的契約自由在出讓合同中受到極大的限制。
另外,合同的性質還可以通過簽訂合同的基礎行為的性質來認定。如商品買賣合同,簽訂這種合同的基礎行為是商品買賣,而商品買賣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所以商品買賣合同也自然而然是民事合同。同樣的道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性質也可以通過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這種行為的性質來認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性質在《行政許可法》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行政許可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下列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二)有限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yè)的市場準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行政許可法》第五十三條規(guī)定:“實施本法第十二條第二項所列事項的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應當通過招標、拍賣等公平競爭的方式作出決定……行政機關按照招標、拍賣程序確定中標人、買受人后,應當作出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并依法向中標人、買受人頒發(fā)行政許可證件。行政機關違反本條規(guī)定,不采用招標、拍賣方式,或者違反招標、拍賣程序,損害申請人合法權益的,申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由此可見,國有土地出讓是行政許可行為,而且是一種雙方行政行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行政合同,應適用行政法規(guī)則。導入民事合同規(guī)則,是對行政法規(guī)則作出的修正。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行政權力和契約精神的有效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以合同方式來行使管理和配置土地的行政職權的一種手段,相對于單方行政行為而言,這種方式更靈活、更柔和,更符合現(xiàn)代民主行政的精神。
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的救濟途徑
實踐中,因土地管理部門違約而引起糾紛的情況比較少見,更多的是因受讓方違約,土地管理部門對其進行制裁而引起的糾紛。出讓方和受讓方因合同的有關條款發(fā)生爭議時,應尋求何種途徑解決糾紛,《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均未作出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6月18日公布的《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5號)也回避了這一問題。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不適用于仲裁機構仲裁
根據(jù)《仲裁法》第二條規(guī)定,民事仲裁僅適用于解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fā)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并非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合同,其一方當事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行政屬性,因此,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糾紛不在《仲裁法》的適用范圍之內。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不適用于尋求民事訴訟救濟
首先,依民事訴訟審理對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不利。這有多方面表現(xiàn):一方面,在民事訴訟中法庭認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地位是平等的,土地管理部門是以民事主體的身份與相對人簽訂合同,因而法庭可能會否認土地管理部門在合同行為中的制裁權、處罰權、提前解除合同權等行政優(yōu)先權。因此,土地管理部門正當行使行政優(yōu)先權的行為可能被法庭認定為是非法利用行政權的行為,從而認定是違法的,這對于土地管理部門依法行使職權不利。
另一方面,民事訴訟不適用行政訴訟中的起訴不停止執(zhí)行原則,這會導致合同因提起訴訟而被迫停止執(zhí)行,影響行政職能的有效運轉和實現(xiàn)。例如,土地管理部門因受讓方閑置土地而解除合同,收回其土地使用權時,若適用民事訴訟規(guī)則,則在訴訟期間,土地依然被閑置而不能被有效利用。
其次,民事訴訟的規(guī)則也不利于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民事訴訟的舉證規(guī)則是“誰主張、誰舉證”,提出主張而舉不出證據(jù)證明者則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土地出讓方可以在不與受讓方協(xié)商的條件下單方面作出行政決定,改變合同的正常形態(tài),而對于出讓方的行為是否合法、合理,受讓方沒有足夠的舉證能力,從而可能會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最后,監(jiān)督制約行政權是行政訴訟區(qū)別于民事訴訟的重要功能,依民事訴訟規(guī)則審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不利于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jiān)督制約。適用民事訴訟審判程序,法庭僅僅能審查合同本身,注重合同的訂立、履行情況,而忽略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從而使違法的行政行為可能得不到糾正,無法實現(xiàn)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宜尋求行政訴訟救濟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兼顧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而行政訴訟以制約行政權、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為立法宗旨。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適用行政訴訟救濟方式,既有利于防止土地管理機關濫用行政特權、輕視合同約束力,也有助于防止行政機關以權謀私、濫用職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從而實現(xiàn)公私利益的動態(tài)平衡。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若因出讓方不履行交付土地義務、不履行登記發(fā)證義務引起的,受讓方即可提起行政訴訟。若受讓方違約或違法,應由土地管理部門行使制裁權,如果受讓方拒不履行,土地管理部門可依法采取有關措施加以強制履行,土地管理部門沒有強制執(zhí)行權的,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如果受讓方不服土地管理部門采取的制裁措施,則可由受讓方提起行政訴訟。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訴訟中首先應當適用公法規(guī)范,包括在程序上適用行政訴訟法,實體上適用行政法律規(guī)范。其次,訴訟中也應當根據(jù)審理對象的特殊性適用一定的私法規(guī)范,包括在程序上適用民事訴訟法,實體上適用民事法律規(guī)范。私法規(guī)則能夠援用到行政法領域中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出讓方與受讓方之間的合意,是行政的實質與合同的形式的結合,發(fā)生的糾紛與民事糾紛有著相似性。如在合同中關于要約與承諾、契約自由、當事人行為能力等糾紛,應當參照適用民法規(guī)則。在國有土地出讓合同訴訟適用的程序上,許多情況下也應參照適用民事訴訟規(guī)則。如在舉證規(guī)則上,行政訴訟中一般由土地管理機關對其行使行政權的合法性負舉證責任,而對土地管理機關違反合同的行為及其對受讓人造成的損害,則應當參照民事訴訟規(guī)則,由受讓人負舉證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賣家索回小產權房買家可要求補償
2020-11-07債權債務轉讓應該注意哪些內容
2020-12-22婚前財產婚后購買房屋算婚后財產還是婚前
2020-12-17冒充軍官行騙怎么處罰
2020-11-29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有何區(qū)別
2021-01-04離婚集資房怎么分,離婚單位集資房如何分割?
2020-12-27房產抵押手續(xù)
2021-01-22簽訂合同認購書效力
2021-03-09特警有權開交警罰單嗎
2020-11-30用人單位如何采取措施用法律手段裁員
2021-02-13勞動合同關系保存期幾年
2021-01-13發(fā)生勞動爭議或者勞動關系轉移接續(xù)時,有哪些東西都是重要憑證
2021-01-14勞務派遣資質是否全國有效
2021-02-10為什么要投保出口產品責任險?
2021-02-14簽訂水路貨物運輸合同應掌握哪些知識
2020-12-10保險合同變更中的關鍵詞主要包括了哪些
2020-11-12法律對保險人答復義務是如何規(guī)定的
2020-12-23免責條款不成立保險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1-02-11小學生被踢后身亡保險是否賠付
2020-11-13對保險公司注冊資本如何要求的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