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了合同違約的損害賠償范圍: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對于合同違約造成的精神損害事實上應區分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合同的目的是以達到精神娛樂,而因違約使一方當事人這一合同目的落空;另一種是合同的標的物(非標的)本身包含一定的精神要素,違約造成了標的物的損毀造成當事人精神的損害或者是合同的違約造成了一定的人身傷害(其一般存在于加害給付中)而引起的精神損害。對于第二種也就是合同標的本身并非精神要素性質的精神損害。對于這兩種不同情況,因合同的信賴利益本身的不同,其是否構成《合同法》第113條之損失是不同。
對于第一種精神損害,因合同本身即以達到精神的娛悅為目的,如旅游合同,合同的信賴利益本身即精神利益,因一方的違約,這種精神的娛悅即無法滿足。損害分為積極的損害與消極的損害,前者即為現有利益的減損,后者即為可得利益的喪失。這種精神娛悅的無法滿足即屬于后者,是一種可得利益的喪失,當然屬于精神損害。根據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目的說,理所當然,這種情況下的精神損害屬于《合同法》第113條所含的損失。
對于第二種,即標的本身并非精神性質,而是因為對標的物的毀損或者加害給付等原因造成了精神損害,在此并非《合同法》第113條規定之損失。其原因在于,此種合同之目的并非精神性的,其不屬于合同信賴利益本身。當然這種解釋確實過于勉強,很難成立。但我們需要注意是,《合同法》第113條第一款之后段規定了損害賠償的可預見性限制。事實上,對于損害賠償的可預見性限制,作者認為其屬于信賴利益原則的當然延伸。對于非違約方的精神利益的損害違約方是無法在違約時預見的,違約方無從知道對方對合同的標的物本身具有特殊的精神利益,但如果對方在訂立合同時明確告知了,那么就另當別論,不過其依舊非《合同法》第113條規定這可賠損失。
合同糾紛索要精神損害賠償時,可以來律霸網找律師幫助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合同法關于經濟補償金的規定
2021-03-02要約及其法律約束力是怎樣的
2021-01-14如何解除反擔保
2021-01-11上下班工傷認定標準
2020-11-21法院違法審理案件怎么找證據
2021-03-06強制執行的房產能否解押
2020-12-05雇主騷擾保姆要負法律責任嗎
2021-02-07勞動合同中止怎么恢復
2021-02-14實習期間公司解散需要賠償嗎
2021-02-13壽險中的事故是保險責任嗎,壽險理賠流程有哪些
2020-11-10人壽保險怎么買,在購買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4家庭財產保險的保險標的
2021-01-10龍卷風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02車上人員受傷如何理賠
2021-02-05貨車沒有營運證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1-01-20保險法對維護保險標的安全基本規則有哪些規定
2021-03-02保險糾紛的處理方式包含有哪些呢
2021-01-06保險代理人的業務包括哪些范圍
2020-12-21出口產品責任保險賠償案例
2020-11-21全權代理有怎樣的效力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