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自1890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評論》首次提出隱私權概念以來,世界各國關于隱私和隱私權的理論探討越來越廣泛、深入。2001年2月26日,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法律文件形式對隱私和隱私權予以正面保護。
但時至今日,似乎所有的學術研究和法律文件都只是在著力解決應當保護隱私和隱私權問題,而對如何保護及保護范圍這些重要問題,未有實質性的突破。這一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法律所保護的范圍和制裁的對象模糊不清,從而不可避免地給司法實踐帶來混亂,給市民的精神生活帶來不安全感。
案例一:李-進和王*原是一對恩愛夫妻。1999年底,李-進與少婦劉某認識,雙方互遞情書24封。后來,王-華偶然發現了二人的書信,怒不可遏,于是經常在公開場合辱罵二人,并四處張貼復印過的情書。李-進在多方勸阻無效后,將妻子王-華訴諸法院。法院認為,王-華的行為侵犯了李-進的名譽權,責令其停止侵害。
案例二:甲男與乙女經常發生婚外性行為。某日,甲之妻丙回家時,適逢甲乙二人在家通奸,于是用照相機拍下現場畫面,并將照片送至二人所屬單位、婦聯、紀檢等部門。后來,乙以名譽權受侵害為由將丙訴至法院。法院判令丙停止侵害。
上述案例經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它帶給人們這樣一種困惑:在上述案例中,究竟誰是侵害人誰是受害人?其實,所有的疑問歸根到底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究竟什么是隱私和隱私權因為二者的概念決定了二者的適用范圍,從而決定了法律所保護和制裁的對象及方式、措施等。
二、隱私的本質及內容構成
隱私的概念。
關于隱私的概念,學界歷來有不同的主張。信息說認為,隱私是指不愿被竊取和披露的私人信息。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人體的隱秘部位是人體這一物質性人身要素的組成部分,不是隱私,人體隱秘部位的信息才是隱私;私人存款不是隱私,存款信息才是隱私。私生活秘密說認為,隱私是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的安寧的私生活或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公開的保密的私人信息。學界通說認為,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當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以及當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域。筆者比較贊同通說的觀點,但隱私是否與公共利益或群體利益無關,仍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筆者認為,雖然隱私從根本上講確屬個人事務、個人信息或個人領域,但這并不必然意味著隱私與公共利益無關。實踐證明,許多個人事務、信息或領域正是因為其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有關,才成為隱私的,例如向紅十字會、希望工程匯款而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等。否則,當事人就沒有必要想方設法去隱瞞。此外,隱私的內容與公共利益相聯系,與隱私本身的成立并不矛盾。人的社會性屬性決定了人的隱私必然與整個社會相聯系。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個人的隱私還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對該個人的物質利益產生損益作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離婚財產有哪些內容
2021-02-02棚戶區改造項目中的模擬拆遷什么意思
2020-11-13婚姻關系無效能否撤訴
2020-12-04圍繞注冊資金 公司法大修
2021-01-14物權法(草案)名詞解釋-----抵押權
2021-03-19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有什么后果
2021-03-21財產保全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1-02-20監護人有權處置被監護人的財產嗎
2021-03-23如何反家暴
2021-02-09勞務合同中的免責協議有效嗎
2020-11-22用人者責任的內容有哪些
2021-02-21合同到期可以調崗嗎
2020-12-01加班工資不按國家規定發該怎么做
2020-12-08被保險人的義務是什么
2021-02-212020最新人身意外保險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1-01-04保險理賠的時效是多久
2020-12-29無保險可拍司法處置車嗎
2021-03-01車禍后保險賠償程序怎樣進行
2021-01-22是不是買了“全險”就不會被拒賠
2021-02-26實習期上高速保險拒賠合法嗎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