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隱私權的概念
提及隱私權我們必須首先明確隱私的構成要件。在我國,“隱私”一詞意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在立法上,隱私一詞最早出現于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的第66條的規定中。一般認為隱私的構成要件一是“私”,一是“隱”。“私”指的是與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僅涉及個人的私生活、電話號碼、財產狀況、個人數據資料、生活習慣等等,“隱”是指個人不愿將這種私事向他人公開,讓他人知曉。其中“隱”是隱私的本質特征所在。
關于隱私權,對其概念學界尚無統一定義,一般認為,隱私權這一概念起源于美國兩位著名法學家薩謬爾D?沃倫和路易斯D?布蘭戴斯在《哈佛法律評論》1980年第4期上發表了名為《隱私權》(THERIGHTTOPRIVALY)一文之中。隱私權這一概念在我國各學者中有著自己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依法維護個人生活領域內的事和個人信息等,不受他人非法侵犯和干擾的一種獨立的人格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個方面:1、隱私權是主體僅限于自然人,法人、死者都不能成為隱私權的主體,另外公眾人物是否是隱私權的主體呢?筆者認為公眾人物也是自然人,同樣也是隱私權的主體,只不過公眾人物與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等有著一定的關系,只要是與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等無關的公眾人物的個人的隱私,法律對于這部分的隱私應當是予以保護的。2、隱私權的客體應該包括個人信息、私人事務和私人領域等,比如婚戀情況、夫妻生活、身體的隱私部位等。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化、生活的多樣化,能夠成為隱私權客體的信息、事務、空間越來越廣。3、隱私權的內容筆者認應當包括:隱私維護權、隱私隱瞞權、隱私利用權和隱私處分權。
二、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現狀
(一)國際立法保護
對于隱私權的保護已呈現出國際統一化趨勢。聯合國大會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的12條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被任意干涉,其榮譽和名譽不得被攻擊……”;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第17條就刑事審判種的隱私權問題也作了規定,即“刑事審判應該公開進行,但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可以不公開審判。”另外,一些區域性公約也包含有保護隱私權的內容,如《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美洲人權公約》第11條等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完一手房可以退房的幾種情況
2021-02-12怎么查法院的民事調解書
2020-11-27什么叫國家賠償
2021-01-11商標侵權行為如何處理或處罰
2021-02-21房產證解除抵押有期限嗎
2021-02-22上海股交中心對掛牌公司有無明確的或者內部掌握的財務指標要求
2021-03-19交通事故異地被起訴如何應訴
2021-01-21合同債務轉移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16倉儲物應該怎樣驗收
2021-02-03醫療糾紛訴訟的案由包含哪些
2021-01-01城管強制拆除違建程序是什么
2021-03-04拆遷安置房可以買嗎
2021-01-10企業關閉分流可以解除合同不走嗎
2020-11-25代替繳納社保能否認定勞動關系
2021-03-25自離后公司不開離職證明合法嗎
2020-12-31建筑工程一切險所包含內容有哪些
2021-01-03建筑工程保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1建筑工程保險的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1-03-10保險合同是不是單務性合同
2021-03-13保險金賠付可否根據約定由第三人代為履行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