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誹謗
新聞侵權案例中,最主要的是侵犯名譽權。而在名譽權案件中,絕大多數(shù)與誹謗(libel)有關。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明確指出,“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p>
根據(jù)最高法院的這條司法解釋可以看出,在我國法律體系中,誹謗專指陳述事實的虛假性。在司法實踐中,誹謗訴爭的焦點必然是新聞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問題,或者說陳述事實是否虛假的問題。
把內容的虛假性作為誹謗的構成要件,是在實現(xiàn)言論自由和保護公民人格權關系上的一種兼顧與平衡。
這里要注意,正當?shù)男侣勁u雖然會使被批評人受到社會的譴責,他的名譽可能受到傷害,但如果這種批評是真實的,就不是誹謗。只有在報道中以虛假事實指責報道對象,才會給他人造成不公正的、貶低性的評價,才能構成誹謗。
在司法實踐中,要弄清報道的真實性問題,并非一件容易事。因為多數(shù)情況下客觀事實稍縱即逝,媒體報道的所謂事實(即新聞事實,newsfacts)多為對客觀事實(truth)最大限度的還原。
新聞事實是一種法律擬制的真實狀態(tài),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客觀真實。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yè),新聞工作具有與其他行業(yè)不同的規(guī)律性,比如新聞報道具有階段性、過程性和時效性,記者調查不具有強制性,語言表達形式要求多樣化,這就注定了新聞事實與客觀事實之間可能會存在一些出入。
二、侮辱
所謂侮辱,是指以言詞、文字、圖畫、動作或者暴力等方式,公然貶損、丑化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
對于侮辱侵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是這樣規(guī)定:“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這表明,真實不能作為抗辯侮辱侵權的理由。
語言文字是新聞作品最常用的表達符號,如果使用不當,使語言文字的組合構成侮辱性語言,將違背新聞傳播的客觀、公正原則,并可能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
新聞媒體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或現(xiàn)象進行揭露和批評,只應限于事實和對事實本身的評論,而不應侵犯被批評者的人格。不管被批評者的問題多么嚴重,他的人格權仍然受到保護。
2006年7月,《第一財經(jīng)日報》發(fā)表該報記者王-佑采寫的《跨國公司中國代工廠黑幕女工連續(xù)站12小時工作》一文,反映臺灣首富郭*銘所控制的“富士康”在深圳注冊的一家公司存在嚴重的員工超時加班、被強迫站著工作、被強迫捐獻骨髓等行為。文中有這樣一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員工如此形容他們的生活:‘干得比驢累,吃得比豬差,起得比雞早,下班比小姐晚,裝得比孫子乖,看上去比誰都好,五年后比誰都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建筑工程疫情如何索賠
2020-11-08商標搶注合法嗎
2021-03-05法院起訴離婚的程序有哪些
2021-01-19合同糾紛案判決書要多長時間
2021-01-05交易失敗是否還交中介費
2021-01-22用人單位末位淘汰解除勞動合同合不合法
2021-01-03勞務派遣國外生病死亡如何賠償
2020-11-25節(jié)假日加班是否可以調休不支付三倍工資
2021-02-28投保人壽保險后輕易退保會有什么后果
2021-01-29人壽保險保單能夠轉讓嗎
2021-01-03這種情況能否獲得人壽保險公司經(jīng)濟補償
2021-02-02酒后駕車保險公司需要理賠嗎
2021-03-11航班取消怎么辦
2021-02-01就一個財產(chǎn)是否可以投保多份保險
2021-01-17如何認定保險合同的效力
2021-03-05保險合同多久沒有交保費合同會終止
2021-01-28單位沒按勞動法買保險如何維權
2020-11-08退商業(yè)車險過程是怎么樣的,退保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25保險公司拒賠的情況有哪些
2021-01-27勞務承包合同的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