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定行為是否構成名譽侵權須在主客觀方面具備以下要件:
1.行為人客觀上存在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并為第三人知悉。侵權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所謂侮辱是指以語言或行為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侮辱既可以以口頭方式進行,也可以以行為方式進行。其表現形式是將現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損于人的社會評價的事實擴散、傳播出去,以詆毀他人的名譽,讓其蒙受恥辱,可以稱之為“以事生非”。比如,說某人“是個小偷”,或“是個傻子”等。所謂誹謗,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虛假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誹謗的方式有口頭和文字等兩種方式。其內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損于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如誣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質能力不高、企業形象不佳等。其特征可以稱之為無中生有,“無事生非”。
只有在行為人所實施的侮辱(體現為以不當的言詞評價、貶低和毀損相對人的人格,不涉及“事實”的真實性問題)、誹謗(體現為披露、散布虛假事實)、披露其隱私權(體現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護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為影響到社會公眾對受害人的評價時,才能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作為認定毀損名譽的依據,侵權人僅僅只針對被侵權人,而未傳播給第三人,并不構成法律上的公開,行為只有公開進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明侵權人的行為已經產生了社會影響,被侵權人的名譽受到損害。
2.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從法理上講,對于公眾人物提起的名譽侵權之訴,在主觀過錯方面的考察,應當以行為人是否具有實際惡意為標準,沒有實際惡意的行為,即使確實損害了公眾人物的名譽,也不應認定為侵權。這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他人名譽的損害,仍然積極追求這種結果的發生。情節嚴重的,將會構成侮辱罪或誹謗罪。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名譽的損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等而使損害后果發生。比如醫院未經患者同意,無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風病或愛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譽受到損害。無論故意或過失,只要侵權人在主觀上有過錯,并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即屬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子是老人的名字動遷怎么辦
2021-03-0331省份最低工資調整具體標準
2020-12-21銀行可以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嗎
2021-03-01專利費用繳納的方式有哪些
2021-02-10傷殘鑒定是如何的
2021-02-15商標還在公示期可以轉讓嗎
2020-12-13分公司簽定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1-01-04什么是產品責任險?
2021-03-09保險合同的必備條款
2021-03-16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是否受理決定的期限
2021-03-18宣告死亡又復活保險金要退回嗎
2020-11-26保險代理人該怎么應對保險糾紛
2021-02-20死亡事故理賠流程
2021-01-24道德危險 MoralHazard
2020-12-19意外保險的賠償范圍
2021-01-11拆遷維權訴訟時效是幾年
2021-03-22拆遷房賠償是按平方還是按戶口
2021-03-21拆遷如何補償
2021-02-20離婚后房產未分割,拆遷后動遷安置房產權應該歸誰所有呢
2020-11-10常州非住宅實施現房銷售詳解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