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原告張*濤,男,1980年8月4日出生,漢族,墾利縣郝家鎮十八圖村農民,現住該村。
被告張*民,男,1955年9月26日出生,漢族,墾利縣郝家鎮十八圖村農民,現住該村。
被告王*紅,女,1957年2月25日出生,漢族,農民,住址同上。
原告張*濤訴稱,1998年7月25日傍晚,被告稱家中失盜。之后,被告翻墻而過到我家中翻東西,且被告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向派出所舉報原告,被告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被告在報案之外對原告也有名譽侵權行為。所以,我請求法院判令被告以公開形式在一定范圍內向原告賠禮道歉;判令被告賠償原告因名譽權被侵犯而造成的經濟損失1000元;一切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被告張*民、王*紅辯稱,原告以上所訴情況不屬實,依法向派出所報案是我們的正當權利,我們沒有侵犯原告的名譽權。我們不答應原告的請求。
經審理查明,1998年7月25日,被告王*紅到原告家中稱其家中失盜。同年7月26日被告張*民到當地派出所報案,當天下午原告張*濤被派出所傳訊,后張*濤被放回。原告張*濤于1998年8月19日以其名譽權被侵犯為由向法院起訴,請求維護其合法權益。
[審判]
墾利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主張兩被告侵犯其名譽權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對原告提出的主張不予支持。據此,判決駁回原告張*濤的訴訟請求。
[評析]
這是一起名譽侵權糾紛案件。合議庭在討論兩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對原告侵權的問題上存在兩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兩原告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就向當地派出所舉報原告為盜竊嫌疑人,致使原告被派出所傳訊,使原告在社會上的威信降低,名譽受到了嚴重地損害,兩被告的行為構成了對原告的名譽侵權。
第二種觀點認為,兩被告在家中失盜后,懷疑原告有盜竊嫌疑,向當地派出所(特定人)進行舉報,兩被告并未在公眾之間散布傳聞,讓不特定的人員知曉其有犯罪嫌疑,兩被告的行為不符合名譽侵權的構成要件,故不構成侵權。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構成名譽侵權應具備以下要件:一、侵權人具有損害他人名譽的故意;二、有損害他人名譽的侵權行為;三、存在因侵權而造成的危害后果;四、侵權行為與危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結合本案事實,筆者作如下分析:在本案中,兩被告只是在家中失盜后,心中懷疑是原告將其家中錢財盜走,隨去原告家中翻找,未果。之后到當地派出所報案舉報原告為盜竊嫌疑人,也只是提供破案線索,幫助公安機關盡快偵破案件,主觀上并不存在到公安機關對原告進行侮辱誹謗損害其名譽的故意。在審判實踐中,識別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存在侵權故意,難度較大。但是,只要審判人員對案情審查細致,從全案宏觀上進行洞察,從微觀上剖析,從行為人的諸個行為就能分析出他的主觀態度。比如,一個單位職工為了報復單位領導,冥思苦想出一高招,雇人寫大字報張貼于大街上及單位附近,大字報上的內容盡是散布了一些有損單位領導的言詞所以單純看這一點,主張兩原告的行為構成名譽侵權的觀點就不成立。另外,兩原告也并未在公共場所對原告進行大肆宣揚,作出丑化原告的行為。本案中,兩原告依法向公安機關進行檢舉,并非故弄玄虛,夸大其詞,造謠惑眾,而是根據自己掌握的現有情況向公安機關如實說明,之后公安派出所依法根據兩被告人提供的線索對原告進行傳訊,也是在職責范圍之內。兩被告的行為也未給原告造成任何后果。原告在被公安派出所用警車傳訊后,將其放回。原告只是本人主觀上認為在本村村民中間面子上過不去,并不存在任何后果。退一步講,即使存在嚴重后果,如無侵權行為存在,侵權也無從談起。談到此,侵權行為與造成的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沒有分析的必要了。上述名譽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均不具備,所以兩被告的行為不能構成對原告的名譽侵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車輛追尾事故責任認定
2021-01-14監護人死亡如何再確定監護人
2020-11-10房產遺贈兒女有居住權嗎
2020-11-09交通事故保險理賠期限
2020-11-20合同債務常見有哪些風險些
2020-12-22什么情形下訂立的合同屬于效力待定合同
2021-03-08怎樣預防倉儲合同糾紛
2021-03-03案件重審可否增加訴訟請求
2021-01-20關于不辭而別員工的處理建議
2021-02-05未簽訂勞動合同是一裁終局嗎
2020-11-17勞務工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1-01-18超市的罐頭致我損害,能要求超市賠償嗎
2020-11-29哪些屬于保險公司賠償的范圍
2020-11-20批單不屬于格式條款
2021-01-11修車費高于定損價引發爭端 保險公司全額賠償修車費
2020-11-29保險合同糾紛的告知義務是什么
2021-03-05夫妻離異配偶附加險無效怎么維權呢
2021-01-27保險合同變更的程序和手續包括哪些
2020-12-05投保人在投保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19保險利益的含義是什么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