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權的構成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2、行為人行為違法。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3、存在損害后果。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4、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因果聯系一般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筆者認為,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了損害后果,如果確定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必然導致權利濫用,這也與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相違背。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名譽權的構成要件,供大家參考。在我國,名譽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人有權排斥他人對其名譽的侵害,并要求加害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我們網站也提供專業的律師服務,如果您有需要,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在抵押財產上成立留置權的法律保護是怎樣的
2021-02-15煤礦死亡一人如何處理
2020-11-20倒賣課程多少算侵權
2021-03-21房產他項權記有抵押期限嗎
2021-01-06個人債務能要回一半車款嗎
2021-03-18農民工工資拖欠是否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2021-03-08涉外結婚怎么辦理結婚證
2021-03-10澳門居民在內地結婚需要哪些手續
2021-01-06沒收手機算犯罪嗎
2021-01-04預付款和應付款的區別
2021-02-05房屋拆遷合同樣本
2021-02-23簽訂勞動合同試用期過了沒漲工資怎么辦
2020-12-10雇傭關系可以隨意解除嗎
2020-11-29領導暗示辭退一定要辭職嗎
2020-12-31投資型保險的分類
2021-02-14產品質量保險的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1-16法律對重復投保的賠付金額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7保險公司開學申請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5投保人的權利與義務是什么
2020-12-26保險合同解除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