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身損害賠償的界定和賠償范圍
從人身損害賠償的現有法律法規可以看出,人身損害包括兩方面,其一為自然人身體或生命受到的傷損或生命的終結,進一步講是指人的身體的某一部位或器官所受到的暫時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礙。另一方面,在自然人身體受到或未受到損傷的情況下給自然人造成暫時或永久性的感官痛苦,或者說是對自然人造成的精神損害。
目前我國對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和標準因案件性質不同而有所區別:
1、國家賠償的范圍和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相關規定,國家賠償的類型分行政和刑事賠償兩方面。但歸納賠償的范圍主要包括這樣幾種:一是因違法采取強制措施限制自然人人身自由的賠償;二是因錯誤判決且其刑罰已執行完畢,后改判無罪的賠償;三是執法機構工作人員對自然人造成人身傷害或死亡的賠償。但從行政和刑事賠償的性質看。其實就是兩方面的賠償,即因錯誤剝奪自然人人身自由的賠償和對自然人人身造成傷害或死亡的賠償。
國家賠償的計算標準和方式在《國家賠償法》中也規定得非常明確,象第25條規定“國家賠償以支付賠償金為主要方式。能夠返還財產或恢復原狀的,予以返還財產或者恢復原狀”賠償標準以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為計算依據按年計算。即限制人身自由的按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造成傷害或死亡的按職工年平均工資的倍數計算,實際是按年度計算。具體到賠償項目主要包括: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喪葬費,撫養費。其中被撫養人是未成年人的撫養到十八周歲,其他無勞動能力的人,生活費給付至死亡為止。生活費的計算標準為當地民政部門有關生活救濟的規定處理。
國家就人身損害賠償中的救濟時效為2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法律確認為遞結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并有時效中止的特殊規定,無中斷或延長的規定。
2、民事賠償的范圍和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119條明確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有關人身傷害的訴法時效,《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期限為1年,且有中止、中斷和延長20年的特殊規定。
但在司法實務中,各單行法規又以《民法通則》的這一規定為基礎,制定出各自獨立的賠償范圍和標準。
①、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范圍和標準,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6條規定:“損害賠償的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和財產直接損失。”具體到計算標準為:誤工費和護理費都對有固定收入的按收入的明確規定。而對無固定收入的誤工費和護理費計算標準不同。誤工費按交通事故發生地國營同行業的平均收入計算;護理費按交通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根據受傷者的年齡和程度規定了5-20年的賠償時間,賠償標準為交通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死亡賠償時間根據年齡不同為5-10年不等,標準為交通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有關撫養費的賠償,時間不滿16周歲的,撫養到16周歲,其他無勞動能力的撫養5—20年不等,計算標準為交通事故發生地居民平均生活費計算。并且還增加了為參與處理交通事故的當事人親屬一定范圍如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的賠償項目。
國家相關部門還就交通事故傷殘等級標準作出統一規定,作為評定依據。
②、自然人觸電所遭受傷害的賠償范圍和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和營養費、護理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也有親友參與處理事故的相關補償規定,但限制人員為3人之內。上列賠償范圍的計算標準為醫療費主要憑單據;誤工費在無固定收入的情況下,按事故發生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計算;護理費對無收入的按照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殘疾人生活補助費按照事故發生地的平均生活費計算,賠償5-20年不等。死亡補償費按當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補償10-20年不等。被撫養人生活費按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標準計算,對不滿十八周歲的,計算到十八周歲,其他需要撫養的按5-20年不等。
③、醫療事故中自然人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及標準:《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就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以下11項即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陪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精神損害撫慰金。具體到計算標準。誤工費計算只對無固定收入的按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陪護費按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殘疾生活補助費,按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根據年齡賠償5-30年不等。被撫養人生活費,按照受害人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計算,不滿16周歲的,撫養到16周歲。其他無勞動能力的賠償5-20年不等;精神損害撫慰金按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根據受害后果賠償3-6年不等。同時規定了對參加受害人醫療事故處理的人的相關補償,但限定人員為2人以內。
④、產品質量或服務消費原因造成自然人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和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受害人的賠償范圍包括: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殘疾生活自助工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撫養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但該兩部法律對人身損害的賠償計算標準沒有規定出相應的計算辦法。
3、職工工傷損害賠償的范圍和標準
勞動部發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中對因工致殘或死亡的賠償范圍包括:醫療費、傷殘撫恤金、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工亡撫恤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殘疾輔助器具費,對上列范圍規定了相應的計算標準,并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相應的規定,就工傷的等級認定單獨制定了工傷等級標準,可操作性也很強。但工傷待遇提起的時間作了限制,《中華人民共國和勞動法》第82條規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事故發生之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讓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4、刑事案件中有關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和標準。
刑事案件中的人身損害賠償一般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受害人一方提起的損害賠償要求。目前從法律角度看只是簡單地規定可提起賠償訴訟,但賠償范圍和標準沒作具體規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4日法釋[2000]47號《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司法解釋第一條明確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出附帶民事訴訟。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是也沒有明確什么才算是遭受的物質損失。目前司法審判實務中,就這方面也較混亂,有時法院就受害人的住院醫療費、殘疾補償費、死亡補償費、撫養費、誤工費、護理費等都予以支付。而相當一部分法院只支付受害人的部分醫療費,其他各項一概不予支持。
二、人身損害賠償不統一的原因
縱觀我國目前就自然人賠償的范圍和標準筆者認為比較混亂。法出多門,規定不,無形中增加了可操作性的難度,說到底是對人權的一種不尊重。
作為自然人,尤其是同一國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權力是相等的,這不僅體現一國的憲法中,更應體現到具體部門法和相關規定中。既然我們一再倡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為什么現在的某些群體受到傷害的原因不同造成的法律后果一樣,而所得的賠償卻各不相同呢?分析其原因,筆者認為:
1、是法律理念階段性發展的產物。
任何一國的法律思想理論制度的發展都是與本國的社會整體發展密不可分。分析我國法制史,筆者認為,歷代大部分法律規定都是建立在怎么樣維護其統治的基礎上,刑事責任方面的規定大于民事方面的規定;不成文的規定大于成文的規定;懲戒性的規定大于付予權利的規定,過去的人權狀況基本上無從談起。建國后,我國在建國初期迎來了新中國立法的大好時機,相繼制定了《憲法》、《婚姻法》等,但十年文化大革命又將法制建設擱置一邊,甚至遭受嚴重破壞。司法制度混亂,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大搞人與人的斗爭,很難有效地維護公民的權利。所謂的人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同的派別是不一樣的。要么完全被打倒只能老老實實,不能亂說亂動。而另一種現象就是無法無天,對自身權利極度擴張,甚至私設公堂,對事任易處置。粉碎“四人幫”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大方針確定以后,以法治國思路開始提到議事日程,并納入憲法。使國家重新納入法制軌道。但國家法制的建設是一個不斷進取、吸取、積累豐富發展的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在短暫的時間內,就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人權國家問題根本解決好顯然是不可能的。正是這種歷史的規律性才導致了今天就人身損害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員工試用期管理有哪些誤區
2021-01-16股權轉讓未登記是否影響行使股權
2021-01-05家人經濟犯罪會凍結家人的財產嗎
2021-02-28法定監護人辦理一般多久
2021-01-24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如何確定管轄
2020-11-15遺囑公證步驟是怎樣的
2020-12-17無產權證的房屋能否抵押擔保
2021-03-25被財產保全了銀行卡還能用嗎
2021-01-12連環購銷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29喪失繼承權會產生什么影響
2020-12-02中外產品責任保險若干法律問題的研究
2020-12-30投保單非親筆簽名引發糾紛怎么處理
2020-12-17保險公司是怎樣設立的
2020-12-06法律對保險合同的主體資格的要求有哪些
2020-12-17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1-01-11患白血病遭保險公司拒賠
2021-03-17怎么對保險業非法集資處理
2020-12-07車禍輕傷保險怎么賠償,賠多少錢
2020-12-14不給臨時工買保險合法嗎
2021-03-19解除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20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