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調整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法律規定有以下幾類:
1、法律。
包括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并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于1993年2月22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簡稱《產品質量法》)。于1993年10月31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
2、行政法規。
于2002年4月4日由國務院公布,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3、司法解釋。
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于1988年1月26日通過的《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于1991年11月8日通過,1992年7月1日起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試行)》。2001年1月21日施行的《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觸電賠償解釋》)。2001年3月10日施行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精神損害賠償解釋》)。2002年7月15日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2004年5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人身損害賠償解釋》)。2006年4月3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關于經常居住地在城鎮的農村居民因交通事故傷亡如何計算賠償費用的復函》等。
2004年5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在責任主體、連帶責任、賠償標準和范圍等方面規定的較為全面和具體,在司法實踐中依其處理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也最多,本文就以《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為主線,限于其調整的范圍結合其他法律文件的具體規定,對我國現行人身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做一粗淺的對比分析,并對我國現行人身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本文將不涉及《工傷保險條例》及“涉外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問題,但可能引用其規定以闡明觀點。
一、關于雇主責任問題
《人身損害賠償解釋》自第一條至第十六條依據不同的傷害情況規定了不同的“賠償義務”主體,可謂全面,但其規定仍有不合理之處。如第十一條第一款“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此種責任被稱為“不真正連帶責任”①。這種規定似有加重雇主責任之嫌。因該款沒有區分“第三人”所致損害的原因,即只要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員即可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此種規定的不合理之處就在于,雇傭關系較之于勞動關系而言,雇員對雇主依附性遠小于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依附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按上述規定,勞動者只有在“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才能認定為工傷,否則,不屬工傷認定范圍,不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即勞動者在此情況下得不到用人單位的工傷補償。試假設一例予以說明:A企業門衛B于某日下午與其鄰居C發生爭執,當晚八時到A企業值班,不想C因下午發生的爭執耿耿于懷,遂懷揣利斧尋到B工作的傳達室內,將正在熟睡的B殺害,在此情況下,B受到傷害與履行工作職責無關,顯然不能認定為工傷。在此例中,如將B和A企業的關系轉換為雇傭關系,B某家人就能從A企業獲得充分賠償。同為上述三方,如B臨時受雇于A企業在某建筑工地看夜,而被C殺害于建筑工地的工篷內,依《人身損害賠償解釋》,B某是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受到C的傷害,B某家人就可以向A企業主張人身損害賠償,且A企業承擔的是全部賠償責任,如A企業向C追償無果,A企業就成了實際賠償義務人。由此例可以看出,《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此條的規定不盡合理,因勞動合同一方的勞動者與雇傭合同一方的雇員同為提供一定勞動量的勞動者,在同樣事實前提下,雇主對雇員承擔的人身傷害賠償責任不應大于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承擔的補償責任。在我國,勞動合同是勞動者提供勞動、參與社會生產,獲得勞動報酬的主要形式,國家通過立法給予較多的干預,勞動者受到的保護也最為充分。相比較而言,國家對雇傭合同關系的干預則要少的多,因此,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人身受到傷害所獲得的賠償,不應超出勞動者因工受到傷害所獲得的補償。本人認為,對雇主不真正連帶責任之承擔,應設置條件而不應一概而論。
二、關于賠償范圍和標準問題
醫療費
在我國現行人身損害賠償法律制度中,各種類型的人身損害賠償,均有關于醫療費的賠償規定,所不同的是,有的規定過于原則化,司法實踐中不宜操作,有的則規定的比較明確具體,宜于掌控。
《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九條“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藥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異議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后續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生后另行起訴。但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并予以賠償。”
《觸電人身損害解釋》第四條“(一)醫療費:指醫院對因觸電造成傷害的當事人進行治療所收取的費用。醫療費根據治療醫院診斷證明、處方和醫藥費、住院費的單據確定。
醫療費還應當包括繼續治療費和其他器官功能訓練費以及適當的整容費。繼續治療費既可根據案情一次性判決,也可根據治療需要確定賠償標準。
費用的計算參照公費醫療的標準。
當事人選擇的醫院應當是依法成立的、具有相應治療能力的醫院、衛生院、急救站等醫療機構。當事人應當根據受損害的狀況和治療需要就近選擇治療醫院。”
《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二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撫恤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一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并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民法通則意見》第一百六十五條“醫藥治療費的賠償,一般應以所在地治療醫院的診斷證明和醫藥費、住院費的單據認定。應經醫務部門批準而未獲批準擅自另找醫院治療的費用,一般不予賠償;擅自購買與損害無關的藥品或者治療其他疾病的,其費用不予賠償。尚需繼續治療的費用,經有關醫療機構證明,可以一次性給付。”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十條“(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后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購房貸款辦理流程是什么
2020-12-03土地補償分配官司該怎么打
2021-02-21刑事賠償復議申請書的內容包含有哪些
2021-01-16遲到能扣績效獎金嗎
2021-02-25國家賠償是指什么,哪些情形可以去申請國家賠償
2021-01-09擔保合同可以單獨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嗎
2021-01-26破產清算期間效力待定合同追認權的行使
2020-12-22委托異地執行申請書
2020-12-01交通肇事喪葬費賠償標準
2021-02-12承包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0-12-14黑龍江省農村宅基地面積標準是多少
2021-02-25集體土地可以進行流轉嗎
2021-01-07什么是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
2021-01-26企業停產是否屬于勞動關系終止
2021-01-08一裁終局不包含勞動糾紛嗎
2020-12-18人壽保險傷殘賠償標準
2020-11-18海洋貨物運輸保險案例:貨運保險糾紛案
2021-03-10“私了”事故中證據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021-02-16對維護保險標的安全基本規則有哪些
2021-03-20貨損保險合同代理是如何發生的
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