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本案引發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同樣的人身損害,由于造成損害的原因不同,適用不同的法規,被害人依法得到的賠償也就截然不同呢﹖思維定勢和司法經驗使得我們長期忽視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認為答案已經存在于問題之中,即被害人之所以得到不同的賠償,正是因為造成損害的原因不同,適用的法規不同使然。就目前有關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來看,這種回答無疑是正確的。本文正是想透過這一當然答案,對“以損害原因決定賠償結果”的合理性談點粗淺認識。
二、處理人身損害的法律依據之現狀
目前,我國有關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和范圍的規定散見于多個法律部門之中。由于立法所追求目的的側重點存在差異,雖同為人身損害賠償,各法律部門規定的賠償標準和范圍卻大有不同,這就造成司法實踐中的操作困難,且容易出現適用法律不當、賠償標準不一等影響審判效果和法律嚴肅性的現象。審判實踐中較常用的涉及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公布施行的《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觸電問題司法解釋”)和《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等等。從上述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來看,我國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主要確定了以下15項:1、醫療費用。是指為使受到非法損害的人身物質肌體得到醫學上的檢查、治療和康復所需的全部費用。現代醫療費用種類繁多,因此凡是醫療單位依法收取的各項費用都應計入醫療費范圍。2、住院伙食補助費。是指受害人住院治療期間補助伙食所需的費用。該項費用以日計算,包括事發之后住院等待期間和實際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后返家的正常路途時間。3、營養費。是指受害人購買一般日常飲食標準以外的、為促進身體康復所需的營養品的費用。4、護理費。是指受害人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幫助而支付給護理人員的報酬。受害人是否存在護理依賴,應當結合受害人的實際受傷害情況并聽取醫療單位的意見后決定。所以,部分法規規定,受害人是否需要專人護理,必須“經醫療單位批準”。5、交通費。是指為及時救治受害人所支出的必要交通費用,包括受害人及救護、陪護人員為此支出的該項費用。6、住宿費。是指受害人及其必要陪護人員到外地就醫、配制傷殘用具、參加事故處理等支出的住宿費用。7、傷殘用具費。是指被害人被致傷殘而造成身體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需要補償功能的器具的費用。8、喪葬費。指安葬因傷害致死的被害人所必需的費用。9、司法費用。指被害人及其家屬為獲得司法救濟所列支的費用。以上9項系被害人受到傷害后的直接損失,除此,相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還規定了需要賠償的間接損失。主要包括誤工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死亡補償費、被撫養人生活費、精神損害賠償費以及其他費用。
對上述人身損害賠償項目,各有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規定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其一,相同的損害但賠償范圍不盡一致。《民法通則》作為審理此類案件的基本法律,對此規定得也比較原則,僅在第119條用列舉的方式規定了醫療費、誤工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等6項內容,給審判實踐中正確把握賠償條件和范圍造成困難;《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和《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規定了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等11項內容。《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觸電問題司法解釋》也分別規定了11項賠償內容,所不同的是,前者未規定死亡補償費但規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后者在住院伙食補助費項下包括了營養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未明確規定伙食補助費、交通費和住宿費,但專門規定了殘疾賠償金;《產品質量法》未列舉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用具費、死亡補償費、交通費、住宿費,但另外規定了撫恤費;《國家賠償法》也沒有規定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費、住宿費等。在《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正式施行之前,只有《民法通則》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有精神損害的內容,但僅限于精神性人格權的損害賠償。
其二,相同的賠償內容但賠償標準不盡一致。從現行法律法規來看,確定賠償標準主要涉及到賠償年限和“當地”平均生活費兩項指標。賠償年限是指受害人因傷致殘應獲得殘疾生活補助費的相對年限,結合平均生活費這一指標,法律法規規定得各不相同,司法實踐中理解運用亦有差異,結果導致賠償數額高低不一,起伏不定,嚴重影響了審判效果,損害了法律尊嚴。如同樣是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民法通則》規定“一般應補助到不低于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的標準”,《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原則上按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標準賠償20年”,而《國家賠償法》以殘疾賠償金的方式,規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其最高賠償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倍”,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為20倍,《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則規定按照受害人傷殘等級的不同,以本人工資為標準,發放6到24個月的傷殘補助金,對于企業難以安排工作的5、6級傷殘者,則按月發放相當于本人工資70%的傷殘撫恤金。由此可以看出,同是受害人殘疾生活補助費,幾部法規不僅規定的賠償年限不同,賠償標準更是五花八門。同樣的情況,在被撫養人生活費、護理費、誤工費甚至醫療費等賠償項目上依然存在。
三、結語
賠償范圍和標準的不一致,直接導致了人身損害賠償的不平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現行法律法規在確定賠償范圍和標準時,出發點不在受害人受傷害的程度,而在受傷害的原因。我們知道,賠償是針對受害人受傷害的程度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從這個意義上講,現行法律法規本末倒置,缺乏彼此間的銜接、協調和統一,以至出現顧此失彼、各自為政的非正常法律現象。本文引用的案例在司法實踐中大量存在,對于這類案件的處理,由于《民法通則》規定的較為原則,實踐中難以把握賠償范圍和標準。比較而言,《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得嚴密規范,具有較強操作性,因此實踐中大多參照該辦法確定賠償范圍和標準。但由于該辦法系國務院頒布的法規,在法律文書中一般不直接引用其條款而引用《民法通則》的相關條款,造成實際適用與引用的法律規定不相一致。且法院用專門處理道路交通事故的法規處理其他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極易使人產生不倫不類甚至適用法律錯誤的感覺,影響法律的嚴肅性。同時,這些現象的存在,也是造成損害賠償案件處理不公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修改、完善法律體系,規范法律秩序乃當務之急。對有關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法規而言,就是要盡快統一賠償范圍,統一參照標準,統一賠償期限,惟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對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處理得公正且合情合理,才能徹底杜絕“一樣的損害,不一樣的賠償”這種非正常現象的發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犯罪中的罰金一定要交嗎
2020-11-10保證金的擔保形式有哪些
2020-11-22土地承包期滿之后怎么續包
2020-11-14學校應如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2021-02-28無錫地區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0-12-26勞動爭議仲裁可以代替離職證明嗎
2020-11-18人壽保險合同的條款的內容包括哪些
2020-12-04人身保險的三要素是指什么內容
2020-12-24公眾責任保險理賠時需要提供什么
2021-02-07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精算規定
2021-01-01駕駛員下車修理受傷仲裁委裁決保險不賠
2020-11-19農房保險理賠多久過期
2021-02-28開車碰到人保險怎么賠
2021-03-13車子被人放火保險有賠嗎
2020-11-25抵押權人船舶利益保險條款的承保風險及除外
2020-12-09郭律師提醒2012年7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1-25保險原則:構成保險利益的必要條件
2021-01-23林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
2021-01-25全國沒有統一的拆遷補償標準,那該怎么補償
2021-02-05無視立案處理繼續頂風搶建,這樣違建有什么結果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