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榮譽權能質疑嗎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7-06 · 1030人看過

我國《民法通則》第102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對此,多數學者持肯定態度,有人甚至將榮譽權稱之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事權利。(注:王*明主編:《民法》,中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頁。)律霸網小編認為,榮譽只是名譽的一種特殊情形,可以利用民法有關名譽權的規定保護名譽,沒有必要專門規定榮譽或榮譽權。

一、關于榮譽權性質的質疑

《民法通則》將“榮譽權”放在第5章“民事權利”、第4節“人身權”中加以規定,據此,榮譽權當屬人身權。依照通論,人身權乃是人格權和身份權的合稱,因此人身權又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兩種。榮譽權既為人身權,但其性質是屬于人身權中的人格權,還是身份權,抑或兼有人格權和身份權兩種屬性,學術上則大有爭議。筆者認為,榮譽權既非人格權或身份權,也不存在所謂其兼有人格權和身份權的雙重屬性。榮譽權根本就不能為人身權所包容,因而其也就不應作為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存在。

所謂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民事主體具有法律上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民事權利。因此,“人格權是主體對自身的權利,是維護主體存在所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其性質與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出生、死亡、失蹤相同,均屬于主體自身事項”。(注:梁*星:《民法典不應單獨設立人格權編》,載《法制日報》2002年8月4日,第3版。)多數大陸法國家的民法典甚至把人格權與自然人一并在民法總則中規定而不是另行獨立設編,以體現人格權與民事主體的不可分離性。而所謂榮譽權則明顯不具有上述特征。因為榮譽或是特定人從特定組織獲得的專門性和定型化的積極評價,或是“公民在學習、生產、工作或斗中表現突出、成績卓著、立有功勛而獲得的光榮稱號”。(注:李*義主編:《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1998年版,第571頁。)說明榮譽權并不是民事主體與生俱來的固有權,而是部分民事主體因獲得了某種“榮譽”以后產生的;榮譽權也不是維護民事主體獨立人格所必需的,民事主體無論是否享有榮譽權,其獨立的人格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因此,把榮譽權認定為人格權,其謬誤是顯而易見的。

主張榮譽權的性質是身份權而不是人格權的學者認為,榮譽權是公民和法人對自己的榮譽依法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侵害的權利。榮譽是社會、國家通過特定的機構或組織給予公民或法人的一種特殊的美名或稱號。榮譽不是社會給予每個公民或法人的評價,而是授予在各項社會活動中成績卓越有特殊貢獻的公民或法人的,因而榮譽權并非是每個公民或法人都享有的,因此,榮譽權不是人格權而是身份權。(注:王*明:《人格權新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從榮譽權不是每個民事主體與生俱來的固有權以及其作用也不是維護民事主體人格所必需的角度,否認榮譽權是人格權,(注:楊*新:《人身權法論》,中國檢察出版1996年版,第822-823頁。)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但能否因此就說明榮譽權為身份權,則應另當別論。關于身份權,人們一般是從字面上理解其含義的,認為“身份權是民事主體基于某種特定的身份而依法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注:魏*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3頁。)這樣理解身份權顯然是膚淺的,甚至是不準確的。臺灣地區學者史*寬認為,“民法上的身份云者,謂基于親屬法上之相對關系之身份,有一定身份然后得享有之權利也。例如家長權為家長對其家屬之身份,夫權為對其妻之身份,親權為父母對于子女之身份,是也”。(注:史*寬:《民法總論》,中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頁。)因此,民法上的身份權實際是指親屬權。我國不少學者對此也持相同的觀點,認為“現今,身份權主要在親屬、夫妻、親子、家長家屬之間產生出來的人身權,應由婚姻家庭法(民法親屬法編)予以調整和保護”。(注:馬*駒:《制訂民法的指導思想及其體系的構想》,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5期。)身份權是存在于一定身份關系上的權利,主要存在于親屬的身份關系之上,故也稱親屬權”。(注:王*明:《人格權新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7頁。)有的學者甚至據此認為我國現行人身權只有人格權一系列的權利構成,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身份權制度。(注:梁*星:《中國經濟法諸問題》,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73-74頁。)從大陸法國家的民事立法實踐來看,也只存在親屬權制度;從目前我國正在制定民法典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學者起草的草案,還是最后由人大法工委提交全國人大首次審議的草案,其中也只有親屬權制度(婚姻法、收養法),而沒有所謂身份權制度。說明在我國,無論是學者還是立法機構對人身權即為親屬權的觀點的廣泛的認同。既然民法上的身份權實際上是發生在具有親屬的身份關系上的人身權,所謂的榮譽權明顯不具有這種性質。因為“基于榮譽稱號產生的‘身份’與民法上的身份切不可混淆。就本質而言,榮譽稱號所產生的‘身份’如‘勞動模范’無異于因職業產生的‘身份’如公務員、學生等”。(注:王*明主編:《民法》,中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頁。)不應屬于民法的調整的范圍,因而其也就不能成為民法上的身份權。至于有人認為《民法通則》第102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根據前一句話,榮譽權是人格權;根據后一句話,榮譽權為身份權”。(注: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頁。)因而得出榮譽權具有人格權和身份權雙重屬性的結論,其錯誤更是不言而喻:如前所論,榮譽權既非人格權,也非身份權,又何為其具有人格權和身份權雙重屬性!

二、關于榮譽權的內容質疑

關于榮譽權的內容,學者的認識不盡一致,主要有榮譽獲得權、榮譽保持權之說。(注:馬-原主編:《民事審判實務》,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頁;王*明主編:《新聞侵權法律辭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頁。)也有人認為物質利益支配權也應為榮譽權的內容之一。(注:楊*新:《人身權法論》,中國**出版社1996年版,第823-827頁。)但無論如何界定榮譽權的內容,所謂的榮譽權都無法為民事權利所包容。

把榮譽獲得權作為榮譽權的內容,首先與榮譽權的本身命題自相矛盾。因為榮譽權不是民事主體的固有權利,也不是每一個民事主體都可以必然取得的權利。公民或法人的榮譽來源于國家、政府或特定組織的頒授行為。在國家、政府或特定組織沒有對其做出頒授某種光榮稱號或其他榮譽之前,公民、法人無“榮譽”可言,其榮譽權也就無從發生。其次,“從法理上講,所謂獲取榮譽權的‘權利’,實際上是獲取榮譽的資格,屬于人格范疇,不屬于權利范圍”。(注: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頁。)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承認榮譽權包括榮譽獲得權,即意味著任何民事主體都有權獲得榮譽,當其要求特定的機構或組織授予其榮譽而沒有被授予時,特定的機構或組織便可能構成侵權行為。這顯然與民法的基本原理相背離。因為特定機構或組織對某些公民、法人授予某種榮譽是其

根據有關規定或章程單方面做出的職權行為,即使公民、法人與特定機構或組織就

是否授予某種榮譽的問題發生爭議,也不是平等主體之間民事權利的爭議,不應屬于民法調整范圍。因此,所謂榮譽獲得權顯然不能成為榮譽權的內容。

把榮譽保持權作為榮譽權的內容,應該說與《民法通則》第102條“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的規定是相吻合的。據此而言,“侵害榮譽權的行為的形式僅有‘非法剝奪榮譽稱號’”。(注:王*明主編:《民法》,中國**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26頁。)并且,由于公民、法人的榮譽來源于特定機關或組織的決定,因此“只有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的非法剝奪,才會發生榮譽權實際喪失的法律后果,故只有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才會成為侵犯榮譽權的主體,公民個人不會成為侵權的主體”。(注:楊*山主編:《民法實務研究·侵權行為卷》,**經濟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頁。)這種把侵犯榮譽權行為主體僅限定在榮譽的授予機關和組織的觀點,應該說與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是一致的。但問題在于,有關機關和組織非法剝奪他人已獲得的榮譽的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與其不授予他人榮譽引起的爭議一樣,顯然不屬于平等主體的民事爭議,因而也就無法納入民法的調整和保護范圍。既然榮譽權不能納入民法的調整和保護范圍,其民事權利的屬性也就令人費解了。也有學者認為:“機關或組織可以成為侵害榮譽權違法行為的主體,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其他民事主體也可以構成侵害榮譽權的主體,……如非法剝奪榮譽、撕毀榮譽證書,等等。”(注:楊*新:《人身權法論》,中國**出版社1996年版,第829頁。)但既然榮譽是因特定機構和組織的授予行為而產生的,除了榮譽的授予機關和組織以外,其他民事主體又如何能夠剝奪的了?擅自扣押或毀損他人的榮譽證書,也不會發生剝奪他人所獲得的榮譽的后果。因為榮譽證書只是特定機構和組織頒發給榮譽人以證明其獲得某種榮譽的文書,其意義在于以資鼓勵本人和昭示他人。榮譽人一旦獲得了某種榮譽后,其榮譽證書無論因何種原因毀損滅失,都不會影響其本人所獲的榮譽的存在。他人故意過失毀損榮譽人榮譽證書的行為,“均不能撤銷或剝奪榮譽人之榮譽,榮譽人仍可依法享有榮譽,因此不構成侵犯榮譽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相關文章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姜小健

姜小健

執業證號:

13201202010207275

江蘇江北律師事務所

簡介:

畢業于揚州大學法律碩士專業,現為江蘇江北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專職律師。曾在人民法院任職多年,任職期間經辦大量案件,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多次被法院評為綜合先進。在辦案過程中重視細節,深入分析,曾在《江蘇法制報》、《法官之友》等報刊雜志發表過多篇調研文章,撰寫的案例曾入選中國法院年度年度案例。姜小健律師自執業以來,本著對當事人嚴格負責的態度,在辦案中勤勉盡職、細心敏銳,全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姜小健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句容市| 湛江市| 延长县| 永新县| 石阡县| 肥西县| 台前县| 元谋县| 通道| 桦南县| 灵宝市| 荆州市| 望谟县| 大新县| 广安市| 莎车县| 大同县| 莱芜市| 浏阳市| 石家庄市| 宜黄县| 垦利县| 同江市| 微博| 赞皇县| 本溪| 南涧| 鲜城| 香河县| 庄河市| 松潘县| 芜湖县| 江安县| 抚顺县| 黄大仙区| 海城市| 偏关县| 青川县| 吉水县|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