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里的賠償損失,主要就是指精神損失的賠償,這是我國法律首次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認可,這一規定突破了傳統民法理論,確認了精神損害的金錢賠償制度。它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個重大進步,是先進的民法理論戰勝陳舊落后的民法思想的一個重大勝利。但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不完善的,主要是沒有確立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或恐懼的慰撫金賠償制度,尤其是沒有建立人身傷害精神賠償制度,因而不能發揮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全部功能。為了彌補立法的缺陷,有學者提出,民法通則第119條先后2次出現的“等費用”的內容,可以理解為該“費用”適用于人身傷害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但是,司法實踐應嚴格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釋,對法條的任何擴展性解釋,都要審慎,因此立法時的疏漏,也應通過立法予以彌補與完善。
(一)現行立法對人身傷害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
近幾年來,我國立法對人身傷害精神賠償經歷了一個由不承認到逐漸認識的過程。歸納起來現行法律、法規的主要規定有:
1、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定(試行)》第二、三條規定了傷殘安撫費及死亡安撫費,就是針對有關人身傷害予以精神損害賠償的。這是我國司法部門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正式承認,但其適用范圍嚴格限制在涉外海上人身傷亡事故中,無法適用于國內的人身傷亡精神賠償。
2、1992年1月1日實施的國務院頒發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7條第(5)項規定了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第(8)項規定了死亡補償費,它們實際上是對人身傷害予以殘廢者及死者近親屬的精神賠償的一種肯定,是人身傷害賠償的一個重大突破。但是此法將殘廢賠償金包括在殘廢者生活補助費之內,不盡科學和合理,而死亡補償費則明顯低于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的倒掛現象有悖于常理與公平,也不利于責任方對受害者的積極施救。同時這一補償是否可以援用于全部的侵害生命權的場合,最高司法機關沒有作出任何表示,只有少數高級法院作了可以援用的規定。就此來說,侵害生命權的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還遠遠沒有解決,其在實踐中造成的極端不合理、不公平的現狀,也遠遠沒有被消除。
3、1992年2月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通過的《產品質量法》第32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生活費等費用。”,從而將人身傷害的精神損害賠償范圍拓展到產品缺陷造成人身傷害的領域,但該法沒有就賠償問題確定一個具體的計算標準,并且此法同樣存在著將殘廢賠償金包括在殘廢者生活補助費之內的不盡科學和合理的問題。
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里的賠償損失,主要就是指精神損失的賠償,這是我國法律首次
4、1993年10月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終于將人身傷害的精神賠償的適用范圍予以擴大,其第41條明確列出了殘廢者生活補助費和殘廢賠償金。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確肯定了“殘廢賠償金”作為殘廢者的功能喪失及由此引起影響美觀、無法恢復平常生活狀態而導致精神痛苦等損失的精神損害賠償,是我國法律建設的一大進步;同時該法第42條也再次規定了對死者親屬予以的死亡賠償費的精神賠償。但鑒于該法的適用范圍,上述殘廢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只能限定于消費領域,在其他一般人身傷害的場合是否能適用這樣的規定,同樣予以精神賠償,目前尚無定論。
5、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作出了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規定。該法第27條第2項中規定了殘廢賠償金,第3項中規定了死亡賠償金,上述規定同時確定了有關賠償的計算標準,區分了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的殘廢者的賠償標準及死亡賠償金的標準,解決了死亡賠償金與殘廢賠償金倒掛的不公平現象。但是,值得研究的是,這一規定由于該法適用范圍所限制,在原則上只能適用于國家賠償的場合,而不能適用于其他人身傷害侵權行為的場合。
6、對于工傷事故中造成的人身傷亡,1996年8月勞動部頒發了《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2、24條規定了受傷者享受的每月傷殘撫恤金及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第25條規定了職工因工死亡的,予以其供養親屬撫恤金及一次性工傷補助金,均帶有一定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而針對一些企業未給勞動者投保的情況下產生的工傷傷亡,一些地方性法規也有相關的賠償規定,如94年11月福建省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的《福建省勞動安全衛生條例》第26條規定了不同等級的傷殘者可享受3到30年不等的平均工資的一次性傷殘撫恤費等,而對死亡的勞動者,其死者直系親屬可得到長達25年平均工資的死亡補償費。
(二)現行立法對人身傷害精神損害賠償規定的局限性
上述規定確定了我國現行的人身傷害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這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立法進步的充分體現。但在法律、法規的規定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
1、有關人身傷害精神賠償的內容,僅僅是侵權行為造成殘廢和死亡的,才可予以適用,對于沒有造成殘廢或死亡的一般人身傷害和侵害身體權并沒有造成人身傷害的,尚沒有辦法給予精神賠償。
2、不同法規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其適用范圍均被嚴格限制,從而造成上述法規適用范圍之外的其他更多的民事領域的人身傷害得不到精神賠償,由此造成的在不同領域的人身傷害有著各種不同的待遇和處理結果的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存在。
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里的賠償損失,主要就是指精神損失的賠償,這是我國法律首次
3、對殘廢、死亡的精神賠償的標準各不相同,勢必造成同樣的殘廢或死亡結果,但在不同領域的賠付數額差異很大,不利于社會的公平和司法的公正。
4、特別是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由于我國《刑法》第36條規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從而造成在刑事傷害案件中的民事賠償僅限于當事人的經濟損失,顯然是否定了刑事領域的人身傷亡的精神賠償問題。但是同樣是刑事附帶民事的人身傷害案件,對交通肇事的刑事案件,由于其同時適用刑法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肇事方除要承擔刑事責任外,實際還要承擔受害者的殘廢補助費、死亡賠償金的精神賠償,這又明顯超越了刑法第36條規定的范圍。這種情況說明現有的法律之間及審判實踐之間的矛盾,同時對其它人身傷害的刑事案件不予賠償也有違國際通行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的大趨勢,是靜止地狹隘地理解民法法律之規定所致,也造成我國刑民內在的邏輯矛盾。
鑒于我國法律對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上認識的深化提高,為保護法制的統一性和司法的公正公平,充分體現生命健康權至上及維護刑民內在邏輯統一的精神,筆者認為,通過修改民法通則或以立法、司法解釋形式擴大對人身傷亡的賠償范圍的解釋,將人身傷亡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法律化,并確立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原則、具體數額標準等,從而建立我國完整的民事領域(包括刑事附帶民事領域)的人身傷亡的精神賠償制度已是大勢所趨的當務之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信用社連帶責任多久過期
2021-02-19無期徒刑關在什么地方
2020-11-17離婚如何訴訟
2020-11-29父親已死能討贍養費嗎
2020-11-28不簽勞動合同是否存在事實勞動關系?
2020-12-15人身保險投保方擁有怎樣的權利
2021-01-28對內資保險公司誠信問題的深層思考
2021-03-09涉嫌危險駕駛保險會賠償嗎
2021-03-12保險證等不等于保險憑證
2021-03-15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向誰索賠
2021-01-15財產所有者、保險契約、被保險人權利與義務知識
2020-12-13保險公司的業務
2021-01-14土地出讓金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2020-12-25工業用地轉讓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20新農村建設搬遷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21公攤面積算不算房屋拆遷補償安置面積
2021-01-12西城拆遷安置房可以繼承嗎,繼承需要哪些材料
2020-12-29小產權房拆遷賠償
2021-01-16土地使用費繳納方式有哪些
2021-03-12公房拆遷補償款該何去何從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