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侵害是哪種訴訟
停止侵害在法律上大多屬于民事訴訟的范疇。
在知識產權侵權民事訴訟中,如果被告被起訴的侵權行為仍在繼續,原告提起訴訟時一般會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自己享有的權利,原告有時會清晰寫明要求被告停止哪些侵權行為。一旦被告涉嫌的侵權行為被人民法院認定,人民法院在判決書中一般會支持原告提出的停止侵害的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停止實施侵權行為。總結筆者辦理的數十起知識產權侵權民事訴訟以及業內同行辦理的部分經典案例,停止侵害這一法定責任方式在不同訴訟中應用各異,原告在訴訟請求中如何明晰這一責任方式;
對于要求被告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原告在訴訟請求中如何表述
侵權責任是法律對侵權行為進行評價的結果,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六章第三節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的十種責任方式中,侵權責任包括的責任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排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及賠禮道歉。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責任方式很多都超出了“債”的范圍,涵蓋了侵權行為之債(即損害賠償請求權)與物上請求權的內容。停止侵害其實屬于物上請求權的內容[1],意即,停止侵害的適用只需具備兩個條件,其一,侵害成立;其二,侵害尚在繼續或即將發生[2]。
停止侵害
加害人正在實施侵害他人財產或人身的行為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請求其停止侵害行為,這實際上是要求侵害人停止實施某種侵害行為.
解釋
加害人正在實施侵害他人財產或人身的行為的,受害人可以依法請求其停止侵害行為,這實際上是要求侵害人停止實施某種侵害行為.
眾所周知,停止侵害的責任制度是基于權利的排他性而孕育出來的,所以停止侵害請求權首先是作為物上請求權的權能而被認識。在人格權意識尚不發達的時代,停止侵害也是以物權而非人格權為基礎加以運用的。
但就其性質而言,人格利益是難以事后救濟的。與財產利益的侵害不同,人格利益一旦遭受侵害就覆水難收,事實上無法再通過金錢對損害予以填補。生命、身體、名譽、隱私等人格利益被侵害后的治愈是極端困難甚至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針對蓋然性較高的侵害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就顯得極為必要。
這就是關于停止侵害相關的法律知識,在生活中相信大家也有時會運用此類知識,所以我們也應該深入了解這些內容以便解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車輛質押到期是否可以直接處理
2021-01-18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12-25政府部門法律顧問合同范本
2021-03-02交通事故認定后有異議超過了三天怎么辦
2021-03-25破產和解是否有利于債權人債權利益的實現
2021-01-16把自己的孩子送養出去犯法嗎
2020-11-20訂婚后一方想退婚可以嗎
2021-01-04父親交不起贍養費孫子能交嗎
2021-02-18法院公告期算在審理里嗎
2021-02-07交通事故處理的程序及交通事故處理的期限
2020-11-25老公有外遇離婚財產怎么分割
2020-11-19私房公用行不通
2020-11-25買房注意購房合同的九個看點
2020-11-27偽造房產證作抵押犯什么罪
2021-03-08中國保監會關于加強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險分入業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群文是什么
2021-01-13對于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和年齡誤報后果的詳細解答
2021-02-15淺析人身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22自家車輛相碰三責險不賠償——三責險賠付范圍分析
2020-12-04購車投保遇免責條款保險公司未說明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1-20保險公司業務人員以及代理人欺詐表現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