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無效賠償行為及其成因分析。
1、賠償主體不符。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賠償主體是指具體的侵權行為人或自然人的法定監護人及相關法人的主管機關。如果賠償行為人沒有實施具體侵權行為且按法律規定無須對侵權行為的法律后果承擔法律責任,那么此賠償行為人就不能成為此案的賠償主體。如:2002年8月13日,王某在家中休息時因運行中的電扇發生自燃,導致王某皮膚燒傷,用去醫療費用5200元,王某憑借印象認為此電扇是夏日電扇廠生產的夏日牌電扇,遂與該廠聯系索賠事宜,并稱如不及時賠償,將在媒體曝光。由于該廠正在創設品牌形象,在未經調查的情況下先行賠償王某醫療費等費用1萬元,事后經該廠的鑒定人員實地取樣調查,王某使用的那臺電風扇不是夏日電扇廠生產的。此調查結論也得到了王某的確認,但該卻拒絕退還夏日電扇廠的賠償款項,夏日電扇廠遂以賠償主體不符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王某返還,人民法院支持了夏日電扇廠的訴訟請求。司法實踐中,由于賠償行為人受到脅迫,作出了違背本身真實意志的行為,從而導致賠償主體不符的現象經常發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第69條規定“以給公民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民法通則規定,因受脅迫作出的行為,從行為開始即為無效。
2、賠償對象錯誤。在審判實踐中,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賠償對象,是指因人身受到他人侵害而要求他人以其財產補償所造成損失的人。如果賠償行為人對沒有受到其侵權行為侵害的人實施賠償,就會出現賠償對象錯誤。如:2003年3月16日早晨,住在明馳小區三樓的陳某到陽臺給花澆水時發現少了一盆花,朝樓下一看,張某被砸傷倒在地上,遂送其醫療,花去醫療費用1265元,第三日李某向陳某稱被其墜樓花盆砸傷并有目擊證人證明花盆僅砸到了李某,李某要求賠償。陳某便向張某提出要求退款并說明理由,后經調查張某系被與其有隙的王某用斷磚砸傷,而非陳某墜樓花盆所致。陳某要求退款遭拒后,以自己對事實有重大誤解為由向法院起訴,要求陳某退款獲得成功。《意見》第71條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見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民法通則規定,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3、賠償范圍大小影響賠償行為效力。依據現行民事法律、法規及相關司法解釋,對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已作了系統的規定,①限額賠償將是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趨勢。由于各地人均GDP標準不一,因而有關賠償額的賠償標準也是因案而異、因地而異。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共有十一項,即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和營養費、護理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②當然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應當包括所有賠償項目,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時只能根據具體案件確定具體的賠償范圍。正常情形下,大多數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都會有醫療費及護理費的訴訟請求,而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營養費等只能在某些案件中出現。因此,就具體案件而言,賠償范圍的大小,賠償數額的多少,賠償項目的增減是賠償行為人及受害人切切相關的焦點,賠償范圍過大或過小直接影響賠償行為的效力問題。如甲在A地工作與生活,B地的補償標準比A地高,甲受到侵害后以B地的補償標準提出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對其高出的部分應不予支持。如果賠償行為人按此標準賠償后,發現賠償數額過高要求退回高出部分的,人民法院應認定高出標準那部分的賠償無效,依法判令返還。
4、賠償方式是否適當是認定賠償效力的重要依據。賠償方式是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方式。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是指對他人造成人身損害或精神損害的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具體形式。由于民法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財產關系,而法律責任的性質總是與該部門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相適應。因此,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性責任。故而人身損害賠償的方式主要也是財產性賠償。司法實踐中,有些賠償行為人不依照確定的或約定的賠償方式履行義務,必然導致其賠償行為無效。如:甲對乙的人身實施了侵害經人民法院判決,要求甲賠償乙的醫療費用計人民幣2500元,判決生效后甲將價值2500元的生豬4頭送至乙的家中,乙要求甲直接給付人民幣2500元,而拒絕接受甲送來的4頭生豬。人民法院處理此案時認為,甲未經乙的同意擅自改變賠償方式,其賠償行為無效,應按法律文書確定的賠償方式履行義務。所以說,③民事責任是國家直接以強制力強制當事人承擔的責任,民事責任一經人民法院確定則不能自行改變。因此,賠償方式的是否適當直接影響到賠償行為是否能夠產生法律效力。
5、賠償的前提是否存在決定賠償行為是否有效。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的,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如果賠償的前提不存在,那么由此引起的賠償行為必然無效。人身損害賠償屬于一般侵權民事責任,它必須具備一般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即:有損害事實存在;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行為人的行為具有違法性。④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以上四個互相聯系的要件,缺一不可。例如,2003年4月6日下午5時30分,周某騎摩托車違章行駛,將郭某(63歲,有心臟病)撞成左腿脛骨骨折,郭某用去醫療費用3640元,周某如數賠償后發現其中有1586元用于心臟病的常規治療,遂要求郭某退還1586元。人民法院審理認為,郭某用于治療心臟病的醫療費用,因其心臟病并非周某侵害行為直接引起,即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無直接因果關系,在本案中,周某不應承擔郭某用于治療心臟病的費用,其已經實施的賠償行為有部分不能產生法律效力。
二、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無效賠償行為的司法救濟。
(一)無效賠償行為的確認方式。
1、召集審前聽證會議質證。召集雙方當事人參加審前聽證會議是現行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它強化了當事人的庭前舉證責任,人民法院要求民事訴訟中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對其提出的訴訟主張,應在法定的期限內或經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的合理期限內或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由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特別強調時效性,相關無效賠償行為是否有效的證據,如不及時舉證,將有可能滅失或出現其它不能舉證的情形。故而對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無效賠償行為的認定適用審前聽證會議質證,有助于案件的公正審理,有利于當事人雙方合法權益的保護。如果當事人在⑤期限屆滿之日不能舉證的,其主張除在法庭辯論程序終結前對方當事人正式自認或符合免證條件外,即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責任。
2、開庭審理認證。《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上述規定要求司法人員必須⑥按照法定程序組織和指揮了解該事實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就特定的案件事實或者證據事實進行互相詢問、反駁和辨認。而現代民事審判方式改革要求法官在審查、判斷證據的基礎上必須當庭進行科學、合理地認證。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無效賠償行為的雙方當事人當庭向人民法院提供賠償行為是否有效的證據,并進行互相質證,有利于法官對賠償行為是否有效進行合理認證,有利于法官對他們陳述的真實性和證明力作出正確地判斷。
3、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民事訴訟法》第57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這條規定說明當事人雙方在完全自愿的基礎上有權在訴訟證據的認可,訴訟時效的確定,法律后果的承擔等方面自行形成和解,只要和解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不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就應予以認可。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對于賠償行為是否有效這一焦點,經過雙方協商,在不違背雙方真實意志的基礎上,自愿確認賠償行為有效或無效,有利于案件的順利審結,提高了司法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⑦在訴訟中,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協所涉及的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后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
4、人民法院訴訟調解。《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對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賠償行為是否有效的爭議,人民法院在庭審過程中可以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的基礎上進行調解,當事人完全可以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行使處分的權利。在自愿和合法的前提下對賠償行為的效力問題取得一致的意見,這樣做既符合《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要求,又解決了當事人之間的紛爭,社會效果更加明顯。
5、人民法院裁判。《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通過裁判確定事實,經人民法院裁判確定了的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人民法院通過調解,雙方當事人無法就賠償行為是否有效達成一致意見,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斷。所以說人民法院的裁判也是審查認定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賠償行為是否有效的一種重要認定方法。司法實踐中,通過人民法院裁判確認法律事實是否存在占有較大比例,人民法院的裁判較之其它認定方式更能體現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
以上五種無效賠償行為的認定方式,特別注重了司法機關對于無效賠償行為在法律程序方面的救濟,程序上的救濟是為實體上的救濟服務的,就當事人而言,往往更看重后者的功用。
(二)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無效賠償行為的實體救濟。
賠償行為一經人民法院通過法律程序確認為無效后,即會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
1、無效賠償行為的處理。賠償行為經人民法院確定為無效后,首先應分清是完全無效賠償行為,還是部分有效賠償行為,按照《民法通則》第61條的規定精神,賠償行為被確認為完全無效后,對方當事人應當全部返還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賠償行為被確認部分無效,對方當事人應當返回因部分無效賠償行為而取得的那部分財產。《民法通則》還規定,有過錯的一方還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司法實踐中,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無效賠償行為大都是由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這三種原因引起的,處理時由于其性質不同亦應有所區別。
2、可變更、可撤銷的無效賠償行為的處理。這類賠償行為基本上是因當事人的重大誤解引起的,而重大誤解又常常是在賠償行為人身上發生。根據《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精神,這類賠償行為屬于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而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時即為無效,處理時與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后果相同。但要注意的是,此類案件中,重大誤解的行為主要是由賠償行為人行使的,因而使自己在經濟上遭受了較大損失,對方當事人并無什么主觀惡意,所以處理時返還財產后不再承擔經濟損失,只能由賠償行為人自己承擔。
3、附條件、附期限的無效賠償行為的處理。民事行為有的約定以條件是否成立,期限是否已屆臨作為民事行為是否產生法律效力的標準。《民法通則》第62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符合條件時生效”,《意見》第76條規定:“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到來時生效或解除。”賠償行為也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它可以因當事人的約定附條件或附期限。如,2002年12月10日,蔣偉因宅基地界址問題與鄰居謝成發生矛盾,糾纏間致謝成損傷,用去醫療費用1056元,蔣偉之弟蔣雄得知此情后,找到謝成,與謝達成協議;由蔣雄給付謝成1500元此事處理完畢,如謝成反悔,蔣雄則收回1500元錢。后謝反悔,蔣雄要求退回那1500元,人民法院認為蔣雄與謝成之間的協議行為是一種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當雙方約定的條件,即謝成反悔成立時,蔣雄的代賠償行為即歸于無效,謝成則應退回1500元錢。
三、認定無效賠償行為的法律意義。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無效賠償行為屬于民事行為的一種,它顯然不能產生賠償行為人所期望的民事法律后果,但卻可能產生其它民事法律后果,正確認定無效賠償行為,對于準確確定民事賠償責任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利于保護公民人身權益不受侵犯;有利于保護公民、法人、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合法權益;可以預防和制止各類民事糾紛和民事違法行為的發生;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遲延履行金的計算規定
2021-03-11二手房押金能退押金嗎
2021-03-16股份有限公司股權可以贈與嗎
2021-01-04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的原則是什么
2020-11-25何種情況時,保證責任減免
2021-03-152020醉駕可以判緩刑嗎
2021-03-17在公共場合做愛構成犯罪嗎
2021-02-09剝奪政治權利的執行時間怎么算
2021-03-15一般累犯會加重幾個月
2021-03-17新三板掛牌上市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31放棄繼承聲明能反悔嗎
2020-11-16出獄后民事賠償有效期
2021-01-10內部仲裁員與外國仲裁機構不同的是什么
2020-11-28婚前財產約定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26代書遺囑的有效條件及見證人資格
2021-03-16實習期最長是多久
2021-01-06勞動糾紛多長時間內能去仲裁
2020-11-24未取得駕照簽訂機動車意外險合同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05意外傷害保險范圍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2021-02-13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受害人采取哪種方式索要賠償更有利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