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玩弄校花双胞胎,日本人真人姓交大视频,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欧美熟妇无码成a人片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還有效嗎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7-09 · 1759人看過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還有效嗎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已于2013年1月18日廢止,現有公安部關于印發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

公安部關于印發《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的通知(公交管[2008]27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

為貫徹實施《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公安部令第104號),進一步規范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公安部修訂了原《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公通字[2005]16號),并更名為《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公安部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報警的受理與處理

第三章 簡易程序

第四章 現場處置

第五章 現場勘查

第六章 調查

第七章 檢驗、鑒定

第八章 交通肇事逃逸查緝

第九章 道路交通事故認定

第十章 復核

第十一章 處罰執行

第十二章 損害賠償調解

第十三章 結案和檔案管理

第十四章 其他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保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依法公正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和《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遵循公正、公開、便民、效率的原則。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應當遵循事故處理與事故預防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事故統計分析和事故預防對策研究。

第三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辦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實行分級負責、專人辦案、領導審批制度。對造成人員死亡的和其他疑難、復雜案件應當集體研究決定。

第四條 縣級以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設置專門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機構,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崗位正規化建設要求,配置必需的人員、裝備和辦公場所。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崗位正規化建設標準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制定。

第五條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實行資格等級管理制度。

交通警察經過培訓并考試合格,可以處理適用簡易程序的道路交通事故。

取得初級資格,可以主辦除造成人員死亡以外的其他道路交通事故,并可以協助取得中級以上資格的人員處理死亡事故。

取得中級或者高級資格,可以處理所有適用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的道路交通事故,并可以對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進行復核。

設區市、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分管事故處理工作的領導和事故處理機構負責人應當具有中級以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資格。

第六條 交通警察執勤巡邏時,警車應當配備警示標志、照相機、現場標劃用具等對道路交通事故現場進行先期處置的必需裝備,以及適用簡易程序處理道路交通事故的法律文書等。

第七條 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不斷提高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機構的科技裝備和先進技術應用水平。

第八條 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制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及追逃辦案經費預算,保證辦案所需經費。

第九條 各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制定群死群傷道路交通事故應急處置預案、載運危險品車輛交通事故應急處置預案、惡劣天氣條件下交通事故現場應急處置預案、自然災害造成的交通事故現場應急處置預案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緝等預案,并與相鄰省、設區市、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建立協作、查緝機制。

第二章 報警的受理與處理

第十條 設區市、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事故處理機構應當建立24小時值班備勤制度,并根據轄區道路交通事故情況,確定值班備勤人數。值班備勤民警不得少于二人。

第十一條 交通警察執勤巡邏發現道路交通事故的,應當立即報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揮中心或者值班室(以下簡稱指揮中心),并先期處置事故現場。

第十二條 指揮中心接到道路交通事故報警的,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十條規定的內容進行詢問并作記錄,指派就近的執勤民警立即趕赴現場進行先期處置,并根據情況進行以下處理:

(一)需要適用一般程序處理的,通知事故處理崗位民警和相關單位救援人員、車輛趕赴現場,并調派足夠警力趕赴現場協助救援和維持秩序;

(二)屬于上報范圍的,立即報告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并通過本級公安機關報告當地人民政府;

(三)需要堵截、查緝交通肇事逃逸車輛的,通知相關路段執勤民警或者通報相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布控、協查;

(四)運載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學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品的車輛發生事故的,立即通過本級公安機關報告當地人民政府,通報有關部門及時趕赴事故現場;

(五)營運車輛發生人員死亡事故的,通知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

(六)造成道路、供電、通訊等設施損毀的,通報有關部門及時處理。

涉及群死群傷道路交通事故、載運危險品車輛交通事故、惡劣天氣條件下交通事故、自然災害造成的交通事故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等應急處置范圍的,指揮中心應當立即報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并啟動相應的應急處置機制。

第十三條 指揮中心處置道路交通事故警情時,應當記錄下列內容:

(一)處警指令發出的時間;

(二)接受處警指令的人員姓名;

(三)處警指令的內容;

(四)通知聯動單位的時間;

(五)向單位領導或上級部門報告的時間、方式;

(六)處警人員到達現場及現場處置結束后,向指揮中心報告的時間及內容。

第十四條 交通警察接到處警指令后,白天應當在5分鐘內出警,夜間應當在10分鐘內出警。

第十五條 交通警察趕赴現場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應當按照規定穿著反光背心,夜間佩戴發光或者反光器具,配備必要警用裝備,攜帶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勘查器材。

第十六條 交通警察到達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后,應當及時向指揮中心報告到達時間和事故發生地點、事故形態、初查后果等現場簡要情況,需要增加救援人員或者裝備的,一并報告。現場處置結束后,應當再次報告。

第十七條 發生下列道路交通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立即通過本級公安機關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并逐級上報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一)一次死亡三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

(二)運載危險物品的車輛發生泄漏、爆炸、燃燒等道路交通事故的;

(三)發生外國人及港澳臺人員死亡或者造成3名以上外國人及港澳臺人員受傷的道路交通事故的;

(四)高速公路上發生五輛以上機動車連環相撞或者同向1公里以內發生3起以上多車相撞的道路交通事故的;

(五)公安民警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或者公安民警交通肇事造成他人死亡的。

第十八條 發生下列道路交通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立即將道路交通事故基本情況逐級上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一)一次死亡五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

(二)發生危險化學品泄漏、爆炸、燃燒的道路交通事故且造成嚴重后果的;

(三)發生外國人及港澳臺人員死亡或者造成3名以上外國人及港澳臺人員重傷的道路交通事故的;

(四)高速公路上發生十輛以上機動車連環相撞或者同向1公里以內發生5起多車相撞的道路交通事故的;

(五)交通民警在工作期間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

第十九條 具有本規范第十七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的,設區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應當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交通警察并協調相關單位救援人員開展現場救援,組織、指揮交通警察開展事故調查取證,配合相關部門做好事故善后處理。

具有本規范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的,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派人趕赴事故現場,指導現場救援和調查取證工作。

第二十條 當事人未在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報警,事后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理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三日內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或案件線索,對事故發生地點的道路情況、事故車輛情況等進行核查,查找并詢問事故當事人和證人。

經核查道路交通事故事實存在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受理,并告知當事人;經核查無法證明道路交通事故事實存在的,應當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不受理)通知書》,注明理由,送達當事人;經核查不屬于道路交通事故但屬于公安機關管轄范圍的案件,應當移送公安機關相關部門,并書面告知當事人,說明理由;經核查不屬于公安機關管轄的案件,應當告知當事人向相關部門報案,并通知相關部門。

第三章 簡易程序

第二十一條 交通警察到達現場后,事故車輛可以移動的,交通警察對現場拍照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固定現場證據后,應當責令當事人立即撤離現場,將車輛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點。拒不撤離的,予以強制撤離。事故車輛不能移動的,應當立即通知施救車輛。

第二十二條 撤離現場后,交通警察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予以記錄,并根據固定的現場證據和當事人、證人敘述,認定道路交通事故事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填寫《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簡易程序)》,由當事人簽名。

第二十三條 當事人共同請求調解的,交通警察應當當場進行調解,并在《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簡易程序)》上記錄調解結果,由當事人簽名,交付當事人。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對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有異議,或者拒絕在《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簡易程序)》上簽名,或者不同意由交通警察調解的,交通警察應當在《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簡易程序)》上予以記錄,交付當事人,并告知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拒絕接收的,交通警察應當在《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簡易程序)》上予以記錄。

第四章 現場處置

第二十五條 交通警察到達現場后,應當根據現場情況,劃定警戒區域,白天在距離現場來車方向五十米至一百五十米外或者路口處放置發光或者反光錐筒和警告標志,指揮過往車輛、人員繞行,必要時可以封閉道路。夜間或雨、雪、霧、冰、沙塵等特殊氣象條件下,應當增加發光或反光錐筒,延長警示距離。

高速公路應當停放警車示警,白天應當在距離現場來車方向二百米外,夜間或雨、雪、霧、冰、沙塵等特殊氣象條件下,在距離現場來車方向五百米至一千米外,設置警告標志和減(限)速標志,并向事故現場方向連續放置發光或者反光錐筒。

因道路交通事故導致交通中斷或者現場處置、勘查需要采取封閉道路等交通管制措施的,交通警察應當報告指揮中心,由指揮中心通知相關路段執勤民警在事故現場來車方向提前組織分流,并通過電子顯示屏、繞行提示標志以及電臺廣播等方式,及時提醒其他車輛繞行。

第二十六條 發現有人員受傷的,應當立即組織施救。急救、醫療人員到達現場后,交通警察應當積極協助搶救受傷人員。因搶救傷員需要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或記錄受傷人員的位置。受傷人員被送往醫院的,應當記錄醫院名稱、地址及受傷人員基本情況。

第二十七條 道路交通事故涉及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學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品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協同有關部門劃定隔離區,封閉道路、疏散過往車輛、人員,禁止無關人員、車輛進入,待險情消除后方可勘查現場。

第二十八條 肇事車輛已逃逸且已初步確定逃逸車輛的車型、車號、車身特征或者逃逸路線、方向等信息的,交通警察應當立即報告指揮中心及時布置堵截和追緝。必要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發布協查通報,請求有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協助查緝。

協查通報應當由事故發生地的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向肇事車輛可能逃逸區域的同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發布;逃逸區域跨地?(市)的,應當由設區市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向請求協查的同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發布;逃逸區域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應當由省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發布。相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建立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協查工作機制的,協查通報按照協查工作機制所確定的形式發布。

第二十九條 交通警察應當根據現場情況,確認案件性質和管轄。對屬于道路交通事故但不屬于本單位管轄區域的,報告指揮中心通知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趕赴現場;管轄權有爭議的,報告共同的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定管轄,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接到報告的24小時內作出指定。管轄權確定之前,最先到達現場的交通警察不得中止或拖延對該事故的組織施救、現場處置及處理工作;管轄權確定后,移交案件有關材料,由有管轄權的單位繼續處理。

不屬于道路交通事故的,經請示單位負責人同意后,告知當事人,并報告指揮中心通知相關部門。

第五章 現場勘查

第三十條 交通警察在現場應當查驗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身份證件、機動車駕駛證及機動車行駛證、保險標志等,并進行登記,依法傳喚交通肇事嫌疑人。當事人不在現場的,應當立即查找。

第三十一條 交通警察在現場勘查過程中,可以使用呼氣式酒精測試儀或者唾液試紙,對車輛駕駛人進行酒精含量檢測,檢測結果應當在現場勘查筆錄中載明。

發現車輛駕駛人有飲酒或者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麻醉藥品嫌疑的,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二十五條的規定及時提取血樣或者尿樣。提取血樣或者尿樣應當留有備份。

第三十二條 交通警察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交通事故痕跡物證勘驗》等標準的規定,客觀、全面勘查現場,提取痕跡物證,通過照相、攝像、繪圖、制作現場勘查筆錄等方式固定現場證據。

因調查取證的需要,交通警察可以補充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現場或者進行模擬實驗。進行模擬實驗時,應當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險的行為。

第三十三條 交通警察應當按照《交通事故勘驗照相》等標準,拍攝、制作道路交通事故照片。當場死亡兩人以上的,應當對尸體編號,逐一拍照,并記錄尸體的位置、特征等。

第三十四條 交通警察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繪制》、《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型符號》等標準,繪制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并根據需要繪制現場斷面圖、現場立面圖。經核對無誤后,由勘查現場的交通警察、當事人或者見證人簽名;當事人不在現場、無見證人以及當事人、見證人拒絕簽名、無法簽名的,應當在現場圖上注明。

第三十五條 交通警察應當及時制作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勘查筆錄。現場勘查筆錄應當按照與現場圖、現場照片相互補充、印證的原則,主要載明下列內容:

(一)相關部門和人員到達現場時間、現場勘查開始時間、現場勘查結束時間;

(二)事故現場具體位置、天氣、現場道路和周圍環境情況;

(三)現場傷亡人員基本情況(人員位置在現場圖中已有標注的,不再記錄)及救援簡要過程;

(四)現場事故車輛車型、牌號及車輛檔位、轉向、燈光、儀表指針位置等基本情況?(車輛位置在現場圖中已有標注的,不再記錄);

(五)現場痕跡、物證采集和提取情況;

(六)通過呼氣或唾液等方式對車輛駕駛人進行酒精測試的結果以及提取血樣、尿樣情況;

(七)現場勘查民警認為應當記錄的其他情況。

現場勘查筆錄經核對無誤后,由勘查現場的交通警察、當事人或者見證人簽名;當事人不在現場、無見證人以及當事人、見證人拒絕簽名、無法簽名的,應當在現場勘查筆錄上注明。

補充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的,應當制作道路交通事故現場補充勘查筆錄,經核對無誤后,由勘查現場的交通警察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的,應當在補充勘查筆錄中注明。

第三十六條 對需要進一步核查、檢驗、鑒定的車輛、證件、物品等,交通警察應當依法扣留或者扣押,并出具行政強制措施憑證或者扣押物品清單等法律文書,當場送達當事人;當事人已經死亡或者不在現場的,應當在法律文書中注明。

第三十七條 交通警察在現場勘查過程中,應當注意查找現場證人,記錄證人的家庭住址、工作單位、聯系方法等。

交通警察可以在現場對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現場證人針對事故現場需要確認的問題分別進行詢問,并作記錄,交由當事人、證人核對無誤后簽字確認,或者錄音、錄像保全。

第三十八條 現場勘查結束后,交通警察應當組織清理事故現場,清點、登記并按規定處理現場遺留物品。通知殯葬服務單位或者有停尸條件的醫療機構將尸體運走存放。能移動的事故車輛應當立即撤離,無法移動的,將事故車輛拖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點或停車場內;對暫時無法拖移的,應當開啟事故車輛的危險報警燈并按規定在來車方向設置危險警告標志。現場清理完畢并恢復正常交通后,負責維護現場秩序的交通警察方可撤離現場。

第三十九條 因條件限制或者案情復雜,現場勘查有困難的,經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保留部分或者全部事故現場,待條件具備后再繼續勘查。保留全部現場的,原警戒線不得撤除;保留部分現場的,只對所保留部分進行警戒。

第六章 調查

第四十條 道路交通事故有人員受傷并已被送往醫院的,交通警察應當盡快趕赴醫院了解傷情,記錄傷者姓名、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條件允許時,對傷者體表有特征性的損傷拍照固定;針對事故發生經過的主要情節對傷者進行簡要詢問,并作記錄,交由傷者核對無誤后簽字確認或者錄音、錄像保全,傷者無法簽字、拒絕簽字的,由見證人簽字或者記錄在案;傷者因傷情嚴重無法接受詢問的,應當記錄在案,并告知其所就醫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或者其陪護人員,及時將傷情變化情況通知辦案交通警察,傷者傷情好轉能夠接受詢問時,辦案交通警察應當及時進行詢問。

第四十一條 交通警察應當按照《全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信息系統使用管理規定》的要求,在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勘查完畢后二十四小時內,將有關信息錄入全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信息系統。

第四十二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調查道路交通事故過程中,認為當事人涉嫌交通肇事犯罪的,應當及時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轉為辦理刑事案件程序,按照《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立案偵查。

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逃逸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之日起1個月內將逃逸嫌疑人信息錄入全國在逃人員信息系統,抓獲犯罪嫌疑人后,予以撤銷。必要時,可以發布協查通報或者通緝令。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發現當事人有其他違法犯罪嫌疑的,應當及時移送公安機關有關部門。

第四十三條 交通警察應當盡快核查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身份,并告知傷亡人員家屬傷者就醫的醫療機構或者尸體的存放單位。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員死亡且身份無法確認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道路交通事故發生之日起七日后在設區的市級以上報紙刊登認尸啟事。登報后三十日仍無人認領的,應當先由法醫提取人身識別檢材,對尸體按照《尸體辨認照相、錄像方法規則》標準拍照,并采集相關信息后,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填寫《未知名尸體信息登記表》,報設區市公安機關刑事偵查部門留存,再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或者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處理尸體。對未知名尸體的骨灰存放一年,存放證留檔備查。一年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通知殯葬部門處理骨灰。

第四十四條 交通警察應當在事故現場撤除后二十四小時內,按照《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對交通肇事嫌疑人、其他當事人進行詢問,及時對證人進行詢問,并制作詢問筆錄。當事人、證人提交自行書寫的陳述材料時,交通警察應當查驗是否確由本人書寫,由他人代筆的,應當注明。

交通警察應當告知當事人、證人在詢問中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當事人、證人要求保密的,在詢問筆錄和自行書寫的陳述材料上注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為其保密。

第四十五條 交通警察應當及時復制提取接處警登記表等接警記錄。

交通警察可以向有關機構調取汽車行駛記錄儀、GPS、技術監控設備的記錄資料等證據材料。

第四十六條 因調查需要,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組織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證人對肇事嫌疑人或者嫌疑車輛進行辨認時,交通警察不得給辨認人任何暗示。

辨認嫌疑人時,被辨認的人數不得少于七人;對嫌疑人照片進行辨認時,被辨認的照片不得少于十張;辨認嫌疑車輛時,被辨認的車輛不得少于七輛。

組織辨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制作辨認筆錄。

第七章 檢驗、鑒定

第四十七條 對當事人生理、精神狀況、人體損傷、尸體、車輛及其行駛速度、痕跡、物品以及現場的道路狀況等需要檢驗、鑒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三十七條規定的時限和要求辦理。

對逃逸交通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自查獲肇事嫌疑車輛之日起三日內對嫌疑車輛進行檢驗、鑒定。

第四十八條 尸體檢驗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尸體檢驗》有關標準進行,并出具道路交通事故尸體檢驗報告。道路交通事故已按刑事案件立案偵查的,尸體檢驗應當按照《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進行。

第四十九條 尸體檢驗、鑒定結論確定后,應當制作《尸體處理通知書》,通知死者家屬在十日內辦理喪葬事宜。無正當理由逾期不辦理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由公安機關處理尸體,逾期存放尸體的費用由死者家屬承擔。

第五十條 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醫療機構具有執業資格的醫生為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出具的診斷證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作為認定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的人身傷害程度的依據。但當事人涉嫌交通肇事犯罪的,應當委托具有資質的專門機構進行傷情鑒定

第五十一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對檢驗、鑒定報告進行審查:

(一)鑒定人或者鑒定機構是否具有資格;

(二)鑒定人及鑒定機構是否簽名蓋章;

(三)檢驗、鑒定報告是否存在其他錯誤。

對符合規定的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對不符合規定的,應當要求鑒定機構重新出具檢驗、鑒定報告,或者不予采信。

第五十二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收到檢驗、鑒定報告之日起二日內,將檢驗、鑒定報告復印件送達當事人。當事人涉嫌交通肇事犯罪并已立案偵查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將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送達檢驗、鑒定報告之日起三日內,當事人提出重新檢驗、鑒定申請,并提供證據證明原鑒定結論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應當批準重新檢驗、鑒定:

(一)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不具有相應鑒定資格的;

(二)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三)有證據證明鑒定結論存在錯誤的。

重新檢驗、鑒定以一次為限,結論以重新檢驗、鑒定結論為準。

第五十三條 傷殘評定、財產損失評估由當事人自行委托有資格的機構進行評定、評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向當事人介紹符合條件的評定、評估機構,由當事人自行選擇。

財產損失數額巨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應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委托。

第八章 交通肇事逃逸查緝

第五十四條 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后,交通肇事嫌疑人逃逸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查緝肇事嫌疑人和嫌疑車輛。

設區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組建專門的逃逸案件偵破隊伍。

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制作轄區警力部署、急救和醫療機構、修理廠、配件門市部、洗車場、加油站、視頻監控點、道路收費站及主要出入口等重要信息的分布圖,完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緝網絡。

第五十五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通過現場勘查、檢驗鑒定、詢問當事人和證人、調取監控錄像等,調查以下基本情況,確定查緝方案,開展查緝工作:

(一)交通事故發生的時間范圍;

(二)交通事故發生地點的交通環境、交通流特征,以及事故發生時間段內通過該路段的車輛數量、型號等;

(三)肇事逃逸車輛的車型、車身顏色、車輛損壞部位、裝載貨物、車輛特征、車輛牌號、肇事車輛的逃逸方向等;

(四)肇事嫌疑人的體貌、衣著等特征。

第五十六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到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協查通報的,應當根據需要,組織開展以下工作:

(一)立即在可能通過的路段、路口部署警力,根據嫌疑車輛的特征,嚴格排查過往車輛,發現交通肇事逃逸車輛或者嫌疑車輛的,應當予以扣留;

(二)肇事逃逸車輛為本地車輛的,立即組織專人查扣;案發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已派人到達的,派專人配合查扣;

(三)肇事逃逸嫌疑人為本地人員的,依法傳喚;案發地公安機關發布《通緝令》或上網通緝的,組織警力予以抓捕;案發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已派人到達的,派專人配合抓捕或傳喚。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接到協查通報不配合協查并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公安機關或者上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追究有關人員和單位主管領導的責任。

第五十七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偵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時,應當做好工作記錄。造成人員死亡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發生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不泄露偵破工作秘密的前提下,定期主動向受害人家屬通報已開展的偵破工作。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屬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詢問案件偵破情況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不泄露偵破工作秘密的前提下,告知其已開展的偵破工作。

第五十八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建立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偵破獎勵制度,對偵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有功人員及時表彰獎勵。

第九章 道路交通事故認定

第五十九條 交通警察應當自現場調查之日起七日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獲交通肇事車輛和駕駛人后七日內,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在檢驗、鑒定結論確定之日起二日內,向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機構負責人提交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應當載明以下內容:

(一)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車輛、道路和交通環境等基本情況;

(二)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經過;

(三)道路交通事故證據及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

(四)適用法律、法規及責任劃分意見;

(五)道路交通事故暴露出來的事故預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預防對策建議。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機構負責人應當在接到調查報告之日起二日內對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進行審批。

第六十條 對造成人員死亡的和其他疑難、復雜案件,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機構負責人應當召集具有中級以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資格的民警對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進行集體研究,并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形成集體研究意見,并將不同意見記錄在案,提交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進行審批。集體研究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審批工作需在接到調查報告之日起二日內完成。

必要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機構可以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組織專家進行會商。

第六十一條 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經審批后,交通警察應當根據審批意見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

第六十二條 發生死亡交通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前,召集各方當事人到場,公開調查取得的證據。證據公開的過程及各方當事人的意見應當予以記錄。當事人無故不到場的,視為對證據沒有異議。證人要求保密或者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以及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公開。

在證據公開過程中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交通警察報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后,應當按照本規范有關要求開展補充調查。

第六十三條 逃逸交通事故尚未偵破,受害一方當事人要求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九條的規定辦理。

查獲交通肇事逃逸車輛和駕駛人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重新制作編號不同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分別送達當事人。重新制作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注明對此前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內容進行更正、補充或者撤銷。

第六十四條 由于案件主要當事人、關鍵證人處于搶救狀態或者因其它客觀原因導致無法及時取證,而現有證據不足以認定案件主要事實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準,道路交通事故認定的時限可中止計算,并書面告知當事人,但中止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六十日;當中止認定的原因消失,或者中止期滿受傷人員仍然昏迷或者死亡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五日內,根據已經調查取得的證據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或者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證明。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后,要求查閱道路交通事故證據材料的,應當提交書面的查閱申請,明確查閱、復制、摘錄的具體內容,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以及應當事人、證人要求保密的內容外,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安排其在指定的地點按規定查閱。

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自費復制證據材料,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當事人復制的材料上注明復制時間,并加蓋交通事故處理專用章。

第十章 復核

第六十六條 省級和設區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具有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中級以上資格的交通警察負責道路交通事故認定的復核工作。對道路交通事故認定進行復核時,交通警察不得少于二人。

第六十七條 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收到當事人的復核申請后,應當及時向原辦案單位了解案件有關情況,并在五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受理復核的,通知原辦案單位提交案卷材料,原辦案單位應當在五日內提交。

第六十八條 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經復核后,應當作出復核結論。復核結論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復核申請人基本情況;

(二)申請復核的主要事項、理由和依據;

(三)復核意見。

復核結論應當加蓋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復核專用章。

第六十九條 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作出責令重新認定的復核結論后,原辦案單位應當撤銷原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五十六條的規定重新制作編號不同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并在重新制作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中注明撤銷原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

第七十條 原辦案單位拒不執行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復核結論的,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按照《公安機關內部執法監督規定》,對原辦案單位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予以撤銷或者變更,同時按照《公安機關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規定》進行錯案追究。

第十一章 處罰執行

第七十一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之日起五日內,按照《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依法對當事人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作出處罰。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二十九條規定扣押當事人機動車駕駛證,經調查確認需對當事人給予暫扣機動車駕駛證處罰的,扣押一日折抵暫扣期限一日。

第七十二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扣押機動車駕駛證后,應當及時在全國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內將其機動車駕駛證狀態標注為扣押狀態。扣押的機動車駕駛證發還的,應當自發還之日起三日內解除扣押狀態標注。

第七十三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收到人民法院對機動車駕駛人的有罪判決書或者證明機動車駕駛人有罪的司法建議函后,將判決書或者司法建議函、扣押的機動車駕駛證一并報送設區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由設區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吊銷其機動車駕駛證;同時具有逃逸情形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還應當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條第二款的規定,作出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的決定。

對給予吊銷當事人機動車駕駛證并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處罰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對其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的決定錄入全國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或者按照《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轉遞處罰決定書,由其駕駛證的發證機關將決定錄入全國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

第七十四條 專業運輸單位的車輛六個月內兩次發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且該單位或者車輛駕駛人對事故承擔全部責任或者主要責任的,事故發生地的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專業運輸單位車輛肇事情況錄入全國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并將處理意見轉遞專業運輸單位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由專業運輸單位所在地縣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處理。

第十二章 損害賠償調解

第七十五條 道路交通事故各方當事人一致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收到各方當事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申請書》后,審核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是否具有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權利人、義務人主體資格;

(二)申請書是否在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或者上一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維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認定的復核結論之日起十日內提出。

符合前款規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予以受理,并指派具有相應事故處理資格的交通警察承辦。

申請人資格不符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告知當事人予以變更。當事人申請超過法定時限或者對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有異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不調解)通知書》,說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不予調解的理由和依據,送達當事人并告知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七十六條 調解開始前,交通警察應當對調解參加人的資格進行審核:

(一)是否屬于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或其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提供的授權委托書是否載明委托事項和委托權限,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或其遺產繼承人是否在授權委托書上簽名或蓋章,必要時可以要求對授權委托書進行公證;

(二)是否是道路交通事故車輛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三)是否是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同意的其他人員。

對不具備資格的,交通警察應當告知其更換調解參加人或者退出調解。經審核,調解參加人資格和人數符合規定的,進行調解。

第七十七條 同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中當事人為三方以上的,交通警察可以根據賠償權利人和義務人的共同申請,分別組織調解。

第七十八條 交通警察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六十五條的有關規定主持調解,并制作調解記錄,記錄調解過程及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提出解決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的意見。

第七十九條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交通警察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上一年度相關統計數據,及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準,計算并提出對傷亡人員賠償的項目和數額的調解建議,由當事各方協商。

賠償權利人要求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標準計算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等賠償數額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要求其舉證證明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以及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上一年度相關統計數據。

第八十條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傷亡人員的損害賠償數額、財產損失,以及其他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或產生的費用確定后,交通警察可以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以及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中確定的當事各方的過錯大小,提出各方承擔賠償責任的比例和數額建議,由賠償權利人和義務人協商;或者賠償權利人和義務人先自行協商,協商不成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再針對雙方爭議的事項進行調解。

第八十一條 經調解達成協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六十六條的規定,在規定的期限內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書》,由參加調解的各方當事人簽字,主持調解的交通警察簽名或蓋章,并加蓋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交通事故處理專用章后,分別送達各方當事人。

經調解未達成協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制作《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終結書》,由主持調解的交通警察簽名或蓋章,并加蓋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交通事故處理專用章后,分別送達各方當事人。

經調解未達成協議的,交通警察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解決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

第八十二條 對未知名死者的人身損害賠償,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其所得賠償費交付有關部門保存,其損害賠償權利人確認后,通知有關部門交付損害賠償權利人。

第十三章 結案和檔案管理

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辦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予以結案:

(一)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生效后,已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人行政處罰完畢,并且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經調解達成協議、調解終結、終止調解,以及賠償權利人和義務人在規定期限內未提出調解申請或者調解申請不予受理的;

(二)當事人涉嫌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已移交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并且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已對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以外的其他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人行政處罰完畢的;

(三)其他應當結案的情形。

第八十四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按照《道路交通事故案卷文書》標準,制作交通事故案卷,建立交通事故檔案。

第八十五條 適用一般程序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卷分正卷、副卷,一案一檔。同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多人被追究法律責任的,不再分別立卷建檔。

適用簡易程序處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可以多案一卷,定期歸檔,但間隔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三個月。

第八十六條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妥善保管道路交通事故案卷材料,非經法定審批程序不得銷毀。

對損毀、丟失以及偽造或者擅自修改、抽取道路交通事故案卷材料的,應當依照《檔案法》有關規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審理、審查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需要調取案卷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按規定的時間將道路交通事故正卷移交給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并復制正卷形成副本,與副卷、調卷函一并存檔。

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查閱案卷材料的,應當將查閱申請與道路交通事故副卷一并存檔。

第十四章 其他規定

第八十八條 外國人涉嫌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涉嫌交通肇事犯罪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邊控手續,依法不準其出境。

外國人可能承擔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賠償責任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告知賠償權利人可以申請依法不準該外國人出境。賠償權利人提交書面申請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八十九條 本規范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本規范所稱的“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七日”、“十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節假日。

(二)本規范所稱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數在內。

第九十條 本規范從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法規以及公安部的規章另有規定的,以法律、法規、規章為準。此前公安部發布的其他文件規定與本規范不一致的,以本規范為準。

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方面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呂青松

呂青松

執業證號:

13201201310407370

江蘇融鼎律師事務所

簡介:

專職律師,副主任,2016-2017年度秦淮區優秀青年律師,成功代理近千件案件,經驗豐富!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呂青松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安| 亚东县| 同心县| 定边县| 米易县| 黑河市| 贞丰县| 桦南县| 临潭县| 晋江市| 沾益县| 清水河县| 孝感市| 黄大仙区| 五常市| 河南省| 遂溪县| 普宁市| 米易县| 内黄县| 黄梅县| 乐山市| 石首市| 龙岩市| 牟定县| 宜川县| 措勤县| 鄢陵县| 芮城县| 若羌县| 阿拉尔市| 新营市| 黄龙县| 崇仁县| 铅山县| 凌海市| 锦州市| 左贡县| 南充市| 娄烦县| 张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