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商標或近似商標的法律責任
不同的法律對濫用商標行為賦予一定法律效果的時候,都會明確規定其構成要件,并且所規定的要件也不完全相同。我國界定的濫用商標行為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條至二百一十五條所規定的三種行為: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來看,除上述刑法規定的商標濫用行為之外,還有三種濫用行為: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
使用相同商標是一種偽造行為,而使用近似商標是一種仿造行為。而刑法只將偽造行為定罪,卻忽略了仿造行為,無疑是不妥當的。因為偽造行為基本上也是一種仿造,二者僅僅是在程度上有區別而已。徹底的仿造,即成偽造。近似的仿造,雖未完全抄襲他人之商標,而只摹仿其主要部分,并略作增刪,致使二者極為相近,使一般消費者不特加留意的話,實難辨別,無疑性質上與偽造無異,也應以刑法打擊。事實上,上述《商標法》中的三種行為在實踐中相當普遍,而且其社會危害性并不比在同種商品上非法使用與他人相同注冊商標的行為小。因此,對假冒注冊商標犯罪行為具體表現不宜限定過窄,否則有可能削弱刑法的保護力度,縱容犯罪。
《商標法實施細則》、《關于對外貿易中商標管理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卻分別有“足以造成誤認”、“誤導公眾”、“容易導致混淆的”等規定。筆者以為,這樣的規定雖然隱含著立法者認為非法生產者、銷售者有意圖欺騙他人之嫌,因為惟有先能“足以誤導公眾”、“容易導致混淆”才可能使欺騙他人之目的得逞,但二者之間還是有較大差別的。臺灣地區刑法側重從行為人主觀方面來闡釋犯罪構成要件,而大陸刑法則側重從一般公眾認識的客觀角度出發,更容易把握。只要行為人在商品上使用的假冒注冊商標或者銷售這類注冊商標的商品或者偽造、擅自制造、銷售的注冊商標標識客觀上致與“真品”相混淆,即可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而不必去探究行為人的真實意圖,顯然更為可行。
商標是所屬人專有的商業標志,濫用商標和近似商標行為是可恥的,也是違法的。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咨詢律霸網的免費法律咨詢,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子女有贍養能力能否當貧困戶
2021-02-272020年新土地管理法中區片綜合地價是指什么
2021-02-23假合同章的合同生效嗎
2020-11-13離婚調解不去有壞處嗎
2021-02-15夫妻一方失蹤,一方如何申請離婚
2021-02-27監護人能用被監護人的錢嗎
2020-11-23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該怎么辦過程是怎么做的?
2021-02-16房屋的遺產繼承可以選擇放棄嗎
2021-02-04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是多少
2021-03-02央行出新規,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轉賬支付業務受限
2021-01-15拆遷安置協議書怎么寫
2020-11-16拆遷安置房加子女名字怎么弄
2021-02-16中介應告知購房者哪些內容
2021-02-09哪些情況下勞動合同不能終止
2020-11-18人身保險殘疾程度劃分為幾種
2021-01-29投保人對被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無效嗎
2020-11-17患抑郁癥自殺能獲得意外險理賠嗎
2021-03-21被列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有什么權利
2020-11-28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三者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15保險法司法解釋三亮點解讀是怎樣的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