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商標或近似商標的法律責任
不同的法律對濫用商標行為賦予一定法律效果的時候,都會明確規定其構成要件,并且所規定的要件也不完全相同。我國界定的濫用商標行為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條至二百一十五條所規定的三種行為: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來看,除上述刑法規定的商標濫用行為之外,還有三種濫用行為: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
使用相同商標是一種偽造行為,而使用近似商標是一種仿造行為。而刑法只將偽造行為定罪,卻忽略了仿造行為,無疑是不妥當的。因為偽造行為基本上也是一種仿造,二者僅僅是在程度上有區別而已。徹底的仿造,即成偽造。近似的仿造,雖未完全抄襲他人之商標,而只摹仿其主要部分,并略作增刪,致使二者極為相近,使一般消費者不特加留意的話,實難辨別,無疑性質上與偽造無異,也應以刑法打擊。事實上,上述《商標法》中的三種行為在實踐中相當普遍,而且其社會危害性并不比在同種商品上非法使用與他人相同注冊商標的行為小。因此,對假冒注冊商標犯罪行為具體表現不宜限定過窄,否則有可能削弱刑法的保護力度,縱容犯罪。
《商標法實施細則》、《關于對外貿易中商標管理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卻分別有“足以造成誤認”、“誤導公眾”、“容易導致混淆的”等規定。筆者以為,這樣的規定雖然隱含著立法者認為非法生產者、銷售者有意圖欺騙他人之嫌,因為惟有先能“足以誤導公眾”、“容易導致混淆”才可能使欺騙他人之目的得逞,但二者之間還是有較大差別的。臺灣地區刑法側重從行為人主觀方面來闡釋犯罪構成要件,而大陸刑法則側重從一般公眾認識的客觀角度出發,更容易把握。只要行為人在商品上使用的假冒注冊商標或者銷售這類注冊商標的商品或者偽造、擅自制造、銷售的注冊商標標識客觀上致與“真品”相混淆,即可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而不必去探究行為人的真實意圖,顯然更為可行。
商標是所屬人專有的商業標志,濫用商標和近似商標行為是可恥的,也是違法的。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咨詢律霸網的免費法律咨詢,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責令恢復原狀是行政強制執行嗎
2021-03-08誰提離婚誰便凈身出戶婚內保婚協議有效嗎
2021-01-27涉外結婚必須公證嗎
2021-02-10如何辦理提前解除抵押合同
2021-03-03船舶未解除抵押可以轉讓嗎
2021-02-18出車禍能要求精神賠償嗎
2020-11-10實施家庭暴力承擔什么民事責任
2021-01-18拆入資金用于什么方面
2021-02-08什么合同為格式條款合同
2021-02-09工作多久視為建立事實勞動關系
2020-11-24用人單位能否隨意調崗
2021-02-01勞動糾紛仲裁的手續有哪些
2021-01-13團體意外險條款內容有哪些
2020-11-23汽車投保的技巧
2021-02-14短期財產人身保險業務償付怎樣計算
2020-12-05保險公司采用哪些方法評估賠款準備金
2021-03-21醉酒駕駛保險公司是否賠付
2021-01-18交警調解后怎么和保險索賠
2021-01-02什么是無過失責任險
2021-02-14網銷保險為何如此受熱捧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