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在哪些情形下可以中止履行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民法典》生效前的規定: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3、嚴重喪失商業信譽;
4、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中止履行時,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但合同生效后,當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稱的變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承辦人的變動而不履行合同的義務。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履行的內容
(一)合同履行是當事人的履約行為
由于合同的類型不同,履行的表現形式也不盡一致。但任何合同的履行,都必須有當事人的履約行為,這是合同債權得以實現的一般條件,也是債權與所有權在實現方式上的基本區別。合同的履行通常表現為義務人的作為,由于合同大多是雙務合同,當事人雙方一般均須為一定的積極作為,以實現對方的權利。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合同的履行也表現為義務人的不作為。無論是作為還是不作為,都是義務人的履約行為。
(二)履行合同的標準
履行合同,就其本質而言,是指合同的全部履行。只有當事人雙方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全面、正確地完成各自承擔的義務,才能使合同債權得以實現,也才使合同法律關系歸于消滅。因而,當事人全面、正確地完成合同義務,是對當事人履約行為的基本要求。只完成合同規定的部分義務,就是沒有完全履行;任何一方或雙方均未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則屬于完全沒有履行。無論是完全沒有履行,或是沒有完全履行,均與合同履行的要求相悖,當事人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履行合同的行為過程
當事人完成合同義務的整個行為過程,不僅包括當事人的依約交付行為,而且還應包括當事人為完成最終交付行為所實施的一系列準備行為。盡管在通常情況下,準備行為并非合同義務,但絕不能因此得出準備行為不是合同履行行為的結論。準備行為是最終履行行為的基礎或前提,甚至可以說沒有準備行為即沒有最終的履行行為。合同的履行是一個過程,這其中包括執行合同義務的準備、具體合同義務的執行、義務執行的善后等。在這一過程中,具體合同義務的執行是合同履行的核心內容,傳統意義上的合同履行,指的就是這一階段的合同履行。然而,為執行合同義務所作的準備和義務執行完畢后的善后義務,固然不是合同規定的義務,但因其與第二階段意義上的合同履行具有密切的聯系,也是合同履行的內容。這同時也是現代合同法發展的趨勢所在。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在什么情形下可以中止履行”問題進行的解答,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的情形包括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等。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條件有什么
2021-02-08存單質押法院是否可以扣劃
2020-12-05哪些合同屬于無效的勞動合同
2021-02-18企業分立合并后需要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09雇傭關系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2020-12-27購買交通意外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27飛機延誤賠償處理
2020-11-29保險的特點有哪些
2021-01-23為父投保瞞病史 保險公司拒絕理賠獲法院支持
2020-11-30工人在廠里受傷已買保險還需賠償嗎
2021-01-15對待不屬于保險責任的事情應該怎么辦
2020-12-28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強制保險是什么意思
2020-12-17無責賠償引發保險糾紛
2021-02-27經營承包合同書內容有哪些
2021-02-07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怎么寫
2021-01-12房地產土地轉讓協議怎么寫
2021-03-17土地轉讓的辦理程序是怎樣的
2020-11-09土地入股分紅怎么算
2021-03-06營業房拆遷可以獲得哪些補償
2021-02-21賓館拆遷補償參照哪些法律規定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