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實現全流通,股票市場至少可能發生以下兩種新情況:其一,大股東成為天然的“莊家”,利用內幕信息高拋低吸,盤剝中小股東,或大股東在騙局未暴露之前大規模套現,然后一走了之,讓中小股東深陷其中;其二,如果原股東大比例減持,“莊家”很容易成為公司的實質性控股股東。他們一般握有相當比例的籌碼,有能力直接脅迫管理層配合二級市場操作,使公司行為嚴重短期化。在即將到來的全流通時代,大股東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關心股價,但上市公司全體股東利益真的就從此一致了嗎?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中國股市實現全流通后,不僅國有股股東虛位和一股獨大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且大股東操縱二級市場股價的強烈沖動可能會成為監管部門新的夢魘。
“全流通”后天下無賊? 1月7日,在“第十屆?2006?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認為,市場上曾經坐莊行為甚多,與股權分置有聯系。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之后,坐莊不是那么容易了,控盤程度不高股價做不上去,但如果高價收到一定程度,大股東很可能就把股票給賣掉了,莊家也就真的做成股東了。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等違規行為會因全流通而減少。 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同一場合指出,股改后,如果不做大的調整,中國上市公司可能會從原來一股獨大轉化成內部人控制;上市公司將比在傳統體制下有更強烈的做假驅動,從而透明度將面臨更嚴重的挑戰。 事實上,早在股改實施之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尹中立博士就曾預言:如果實現全流通,股票市場至少可能發生以下兩種新情況:其一,大股東成為天然的“莊家”,利用內幕信息高拋低吸,盤剝中小股東,或大股東在騙局未暴露之前大規模套現,然后一走了之,讓中小股東深陷其中;其二,如果原股東大比例減持,“莊家”很容易成為公司的實質性控股股東。他們一般握有相當比例的籌碼,有能力直接脅迫管理層配合二級市場操作,使公司行為嚴重短期化。更關鍵的是,這類違規或犯罪手段一般都比較隱蔽,且違規或犯罪所獲得的收益金額巨大,有的甚至達到幾十億元。如果監管部門或司法部門不能針對上述新特點有針對性地改善監管方式,屆時被調查對象將有足夠能力為調查取證及量罪定罰設置障礙,使得違規或犯罪行為得不到有效懲罰。一旦如此,市場對監管部門的公信力就會下降,各種短期行為就會十分猖獗。因此,在討論“全流通”的種種好處時,還應認真考慮可能存在的“并發癥”,尤其需要檢討監管制度能否繼續有效地應對未來的新情況。 尹博士的預言并非聳人聽聞,無論是在解放前的中國還是早期的西方國家,全流通市場都曾經是資本家進行內幕交易和股價操縱的天堂。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東具有天然的信息優勢,掌握并操縱著公司的內幕信息。在股權分置時代,他們也并非完全不關心股價,內幕交易或暗中和莊家勾結的行為大量存在,只是相比之下他們更傾向于直接掏空上市公司。全流通后,再加上股權激勵的因素,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東利用內幕信息直接操縱市場的沖動大大增強。除了按照規則進行公開的增持和減持外,很可能還會建立大規模的“暗倉”,而且這些操縱行為將變得更加隱蔽,手段更高明,也更容易成功。因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建議:“全流通了必然對監管提出更高要求,監管體制、相關的法律體制的完善的改革勢在必行。” 可以說,如果市場環境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如:證券公司繼續提供“拖拉機”賬戶,上市公司任意虛增、虛減利潤而無法被審計曝光,信息披露不及時全面,監管力量薄弱、股價操縱行為得不到有效查處,中小股東不能通過司法訴訟獲得賠償……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使市場繼續不規范下去。 新監管框架初見雛形 2006年1月1日,最新修訂的《公司法》、《證券法》正式開始實施。據本報記者了解,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已召集全國各地的法官于春節前夕來京參加“兩法”的培訓,而針對“兩法”的一系列司法解釋目前尚在研究之中,正式出臺尚需時日。 隨著《公司法》、《證券法》、《刑法》的相繼修訂,2005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法制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新修訂的《公司法》強調了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對上市公司監管,明確公司以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誠信義務及其法律責任。尤為重要的是,增加了相關的賠償責任條款。如: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此外,股東還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公司股東會或股東大會、董事會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司章程的決議內容。 而新修訂的《證券法》則規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致使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遭受損失的,發行人、上市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明確了對投資者造成損害的民事賠償制度,規定內幕交易、操縱證券市場和欺詐客戶的行為給投資者?客戶?造成損失的,行為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上市公司的收購人利用收購損害被收購公司及其股東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失的,要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證券公司違背客戶的委托買賣證券、辦理交易事項給客戶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新的《證券法》在明確國務院證監機構八項職責的同時,還進一步完善了執法措施:在案件調查方面,賦予證監會查詢銀行賬戶和通訊記錄、查封或者凍結財產、限制證券買賣等方面的權限和手段;在上市公司和證券公司監管方面,賦予證監會對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的監管權;在從業人員監管方面,確立了嚴重違法者證券市場禁入制度,等等。法律在賦予新的職權的同時,也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執法責任制度,對違反規定濫用檢查、調查、查詢、凍結、查封等措施,以及發行審核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利用職務便利牟取不正當利益的,都明確規定了法律責任。 2005年12月24日,刑法修正案(六)草案首次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并獲得通過。草案對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的違法行為作出與證券法相銜接的表述,并將實施這一行為犯罪的罰金數額改為30萬元以上至300萬元以下。對于上市公司不按照規定進行信息披露,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公司管理人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非法侵占上市公司資產,嚴重損害上市公司和公眾投資者利益,并因此給上市公司造成重大損失的,草案都明確規定應追究刑事責任。 2005 年12月3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凍結、查封實施辦法》,落實新《證券法》賦予的準司法權。證監會副主席桂敏杰近日表示,將根據輕重緩急,在近期集中公布一批與兩法配套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證監會作了精心安排,制定了相應的立法規劃并著手研究完善我國的證券法律體系。 難破監管“六字決” 應該說,經過一系列的修訂之后,證券相關的法律法規日趨完善。法律體系不完善只是中國股市不規范的原因之一,更關鍵的因素卻在于“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監管部門之所以一直為外界所詬病,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瞎”。監管部門雖然自稱監管手段越來越先進,但仍有大量的違法違規案件未被及時發現。證監會自成立以來13年間共公布了438個行政處罰決定,其中操縱市場行為僅19件,內幕交易行為僅7件。有研究表明,未被發現的違法暗數是被發現案件的1至4倍。顯然,這是很保守的估計。 二是 “聾”。一些違法違規行為雖經群眾多次舉報、媒體曝光,但仍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查處。比如,德隆一直是市場公認的莊家,為什么監管部門一直沒有查明真相?也沒有任何表態?再比如,閩發證券的崩塌,之前媒體紛紛報道,監管部門派出機構卻表示無法知曉其內情。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三是 “啞”。對于一些違法違規行為是否存在,是否進行了查處,查處結果如何?監管部門很少公開表態或進行信息披露,即使是最后處罰結果公告也常常語焉不詳。監管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名義上是擔心造成市場波動,實際上卻難脫“暗箱操作”操作之嫌。因為只要如實客觀披露相關信息,就一定有利于市場公平,波動也是正常反應。 四是“拖”。有研究表明,證券違法行為從著手實施到被懲戒的時間差平均值約為600天,而且證監會的稽查行動常常難見下文,相當多的案件最后可能不了了之。比如,藍田公司造假之后4年才被查出;億安科技股票操縱案,證監會開出了4.9億元之巨的天價罰單,但受罰公司早已人去樓空。再比如,西安達爾曼原董事長許宗林早已攜款逃往國外,人民檢察院已經認定其罪名,證監會的行政處罰卻姍姍來遲。監管部門口口聲聲加強事前監管,卻常常連事后監管也不能到位,實在令人費解。 五是“瞞”。很多違法違規行為雖然已經發現,但常常是內部消化,不予追究,一句下不為例或自查、整改了事。 六是“松”。盡管不少專家學者都認為以往的證券法律法規不夠嚴厲,處罰力度太輕,但現實卻是違法者實際所受到的懲處往往比條文所規定要輕得多,有如隔靴搔癢。 目前,監管部門已獲得準司法權,各市場主體受到了更嚴格的法律約束,中小投資者也將獲得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途徑。然而,如何確保這些條文得到有效落實?這對我國現有的證券監管和司法體系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有哪些
2020-12-21如何應對專利無效糾紛
2021-03-09什么是婚前個人財產
2021-01-12夫妻共同財產和夫妻個人財產的界定
2021-02-28未婚先孕怎么領結婚證
2021-03-15交通肇事罪能判緩刑嗎
2020-11-21轉繼承怎么規定
2021-01-06超出國家標準的合同條款成立嗎
2021-02-04單方終止勞動合同關系是否繼續存在
2021-02-05用人單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是勞動關系成立的前提條件
2021-02-05發生勞動爭議時當事人可以到哪些組織申請調解
2020-12-04定期壽險與終身壽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24貨物運輸保險合同過期后貨物被盜能否獲得賠償
2021-03-10家庭財產保險條款
2020-12-02人身保險合同的格式是怎樣的
2021-03-16保險合同的方式是什么解除
2020-11-26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三)
2021-02-20車險理賠“過期” 責任究竟在誰
2021-01-04保險合同的復效的意思是什么
2020-12-10保險法爭議是指哪方面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