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高利貸是否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司法實踐中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1.放高利貸行為本身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2.放高利貸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
一、發放高利貸行為的司法認定
民間借貸包括借入和借出兩種基本模式。發放高利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中的“借出”。當前司法實踐對發放高利貸這種借出行為,處理結果截然不同。
(一)放高利貸行為本身不入罪
目前,司法實踐中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1.放高利貸行為本身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盡管高利貸存在不容忽視的社會危害性,尤其容易誘發其他犯罪,但高利貸易誘發犯罪并不等于放高利貸行為本身就是犯罪,它們之間是兩回事。而且我國刑法除了“高利轉貸罪”以外,沒有法律條文直接將放高利貸行為定性為犯罪,根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罪刑法定原則,不能將放高利貸行為與犯罪等同。
2.放高利貸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
放高利貸行為不但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而且具有刑事違法性。發放高利貸行為違反了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兜底條款的規定,構成非法經營罪。
近年來,司法實踐中認可這種觀點的人逐漸增多。
二、發放高利貸行為是否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在現有法律框架下,以發放高利貸為業的行為沒有違反刑法意義上的“國家規定”,不符合非法經營罪中“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之要件。在現行刑法及司法解釋對發放高利貸行為定罪量刑依據尚不充足的情況下,刑法應當堅守謙抑性品質,嚴格依照罪刑法定原則,不宜將此類行為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對于如何保護合法借貸利息、依法遏制高利貸化傾向,我國既有《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也有與之相銜接的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如2015年9月1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但是,高利貸行為不入罪,不等于忽視該行為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在目前高利借貸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制,形形色色的上下游犯罪叢生,如在借貸發生之前或者之后放貸者采取犯罪手段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行為,如放貸者在放貸之前為了獲得充足的資金騙取銀行貸款或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對構成其他犯罪的,應以其他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同居關系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2021-02-16家暴告誡書出臺 取證有新招
2021-02-24共享單車用戶訂立合同時應注意的事項
2021-01-18央行下發通知2016年4月1日起網銀轉賬將免費
2021-03-22無合同用工超過多久不能追訴
2021-01-23失聯多久可以報警立案
2020-11-21對用人單位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規定
2020-12-12公司倒閉派遣制制員工怎么賠償
2021-01-07員工上班打游戲可以開除嗎
2020-11-29購買年金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1-03-26旅行社責任險與旅游意外險有哪些不同之處
2020-12-29新法修訂對保險公司提出挑戰
2020-11-29保險公司夸大保險保障范圍如何處理
2021-03-01可否要求退還保險金
2021-01-15海嘯損失可獲得理賠嗎
2021-02-22交通保險理賠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2021-02-03保險條款當中又被分為哪幾大類
2020-12-22就《人身保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的問答涉及哪些法律規定
2020-11-22理財投資不可等同 避免誤區十分必要
2021-03-25土地承包合同是不是要式合同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