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高利貸是否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司法實踐中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1.放高利貸行為本身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2.放高利貸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
一、發放高利貸行為的司法認定
民間借貸包括借入和借出兩種基本模式。發放高利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中的“借出”。當前司法實踐對發放高利貸這種借出行為,處理結果截然不同。
(一)放高利貸行為本身不入罪
目前,司法實踐中存在以下兩種觀點:
1.放高利貸行為本身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盡管高利貸存在不容忽視的社會危害性,尤其容易誘發其他犯罪,但高利貸易誘發犯罪并不等于放高利貸行為本身就是犯罪,它們之間是兩回事。而且我國刑法除了“高利轉貸罪”以外,沒有法律條文直接將放高利貸行為定性為犯罪,根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罪刑法定原則,不能將放高利貸行為與犯罪等同。
2.放高利貸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
放高利貸行為不但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而且具有刑事違法性。發放高利貸行為違反了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兜底條款的規定,構成非法經營罪。
近年來,司法實踐中認可這種觀點的人逐漸增多。
二、發放高利貸行為是否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在現有法律框架下,以發放高利貸為業的行為沒有違反刑法意義上的“國家規定”,不符合非法經營罪中“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之要件。在現行刑法及司法解釋對發放高利貸行為定罪量刑依據尚不充足的情況下,刑法應當堅守謙抑性品質,嚴格依照罪刑法定原則,不宜將此類行為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對于如何保護合法借貸利息、依法遏制高利貸化傾向,我國既有《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也有與之相銜接的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如2015年9月1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但是,高利貸行為不入罪,不等于忽視該行為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在目前高利借貸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制,形形色色的上下游犯罪叢生,如在借貸發生之前或者之后放貸者采取犯罪手段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行為,如放貸者在放貸之前為了獲得充足的資金騙取銀行貸款或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對構成其他犯罪的,應以其他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著作權法中的延伸性集體管理是否合理
2021-02-28立遺囑有五大形式五項內容
2020-12-11內部仲裁員與外國仲裁機構不同的是什么
2020-11-28民事訴訟主管的標準及范圍是什么
2021-02-25繼承人死亡其子女能代替繼承遺產嗎
2020-12-27暑托班小朋友受傷了家長要求賠償怎么辦
2021-02-25購買期房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0-11-25房子解押和過戶可以同時進行嗎
2021-01-03集資房和公租房有什么區別
2021-02-27職業禁忌癥能否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03勞動爭議案件舉證指引最詳細
2020-11-15意外傷害賠償案例分析
2021-03-07人身保險投保方擁有怎樣的權利
2021-01-28旅游意外險條款
2020-11-28交通事故保險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探討
2020-11-28“第三者”定義范圍不同 撞了家人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09保險公司不按條款賠付怎么處理
2021-02-09意外險拒賠后如何申訴
2021-02-18車險理賠注意事項
2020-11-13土地轉讓契約怎么寫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