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中,為了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確保債權人的債權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情況下,仍能得以實現,要求借款人為借款提供擔保。根據現有實際情況和行業特點,一般選用抵押、質押兩種擔保方式。在擔保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過程中,存在約定抵押、質押擔保期間的情況,如雙方約定抵押期間為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這種約定是否合法,超出約定的期間申請擔保物權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
我國《合同法》確立了相對意思自治原則,即合同當事人在相對限制的范圍內依法享有意思自治和締約的自由。擔保合同當事人根據自身意愿可以約定條款,訂立合同。但是合同的條款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若有違反法律、法規的條款,則該條款無效。遵守法律就是對合同意思自治的相對限制。在擔保合同中,對質押、抵押擔保物權期間的約定因為違反法律原則、違反法律規定,而失去法律效力。這是因為:
第一,抵押權、質權均屬擔保物權,根據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只能由法律規定,而不得由民事權利主體隨意創設或消滅。若抵押權、質權根據合同當事人約定就可消滅,則有違物權法定原則。
第二,我國《擔保法》第52條規定:“抵押權與其擔保的債權同時存在,債權消滅的,抵押權也消滅。”,第58條規定:“抵押權因抵押物滅失而滅失。”,第74條規定:“質權因質物滅失而消失。”,第條規定:“質權與其擔保的債權同時存在,債權消滅的,質權也消滅。”通過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抵押權、質權只因抵押權、質權所擔保的債權消滅而消滅,只因抵押物、質物的滅失而消失。在我國現行物權法律規范中,并無其他擔保物權消滅的情形的規定。擔保合同中約定抵押、質押期間的行為違反了物權法定原則及我國法律,因而是無效的。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對在擔保合同中約定擔保物權期間的行為的法律效力予以否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約定的或者登記部門要求登記的擔保期間,對擔保物權的存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需要說明的是,在實踐中,有抵押登記機關在抵押物登記時,要求將抵押權登記為一定期限,期限屆滿后必須重新登記或叫續登,否則抵押權消滅。基于上述原因,登記機關的這種做法侵犯了擔保物權人的合法權益。擔保物權人若因此而受到損失,可提起行政訴訟并要求登記機關賠償。
以上就是律霸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上述問題的相關知識,本網站為您提供專業的律師咨詢,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進入律霸網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法滯納金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1-04用盜版ps做商用算侵權嗎
2021-03-19未成年工作須要辦社保嗎
2021-03-15外匯管制的對象是什么
2021-03-20家暴離婚能請求離婚賠償嗎
2020-11-29工傷索賠程序
2021-02-14人死了租地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14購房簽合同需要什么材料,購房合同丟了怎么辦
2021-01-10在什么情況下要支付經濟補償金
2020-12-10工程勞務分包合同是否有效
2020-11-29實習證明模板格式
2021-01-08飛機延誤賠償哪里領
2020-12-02詳解相互保險公司的優劣勢
2020-12-01人身保險公司有什么權利嗎
2021-03-17保險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21利用保險洗錢會受到怎樣的處罰
2021-03-25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效力是怎樣確定的
2021-01-16保險理賠后次年保費一定會上漲嗎
2021-02-21投保人投保后須知及注意事項
2021-01-06關于印發《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的通知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