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合同法是經濟法嗎?
不屬于經濟法,屬于民法。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于“大民法”的范疇。但對于我國經歷1978年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經濟法”,歷來有爭議,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目前全國人大的主流意見是屬于“經濟法”,但按照德國、法國、韓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它們也屬于大民法的范疇。
民法是指規定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及其商事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實行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商法被認為是民法的特別法和組成部分。
合同法第一條: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上述兩條表明了合同法的立法目的,符合民法定義。因而合同法屬于民法范疇。
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后,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譬如,在政治國家,人被稱為公民,法律對公民的要求是強調奉獻,一切聽從國家召喚。而在市民社會中,人被稱為市民(行為主體最初是自然人,以后才有法人等),則具有自利性,受利益驅動,為生存而努力。法律將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稱為“經濟人”,通常對其提出不得為惡的“毋害他人”的較低要求,而不以道德和宗教“愛你鄰人”為標準。
合同法在與雙方之間共同合作獲利的性質,展現的群眾合作的意義,所以屬于民法,而民法字面理解來說,就是公民的法律,保護公民的相關權利。所以合同法在民法之列,當然是為我國公民服務,旨在讓大家都能了解法律適用法律。從而真正利用法律。
合同法相關司法解釋
合同法司法解釋(一)全文
合同法司法解釋(三)全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官司同等責任怎么賠付
2021-01-11單位不配合職業病鑒定如何處理
2021-01-09怎樣預防假冒商標的行為發生
2021-01-16支票掛失流程
2021-02-22家庭暴力的法律對策
2021-01-24重傷二級走簡易程序需要開庭嗎
2020-12-19蓄意縱火不傷人怎么判
2021-01-05空置房物業費70%的規定是什么
2021-03-11勞動合同怎么變更
2021-01-04什么是勞動合同變更
2021-03-20延長假期加班企業如何發放加班費
2021-01-08什么是職業病,哪些職業容易患職業病
2021-03-07退休人員喪葬費領取程序有哪些
2021-02-03拖欠農民工工資被警察帶走怎么處理
2021-01-16壽險索賠指南
2021-03-07人壽保險合同非投保人簽字可行嗎
2020-12-24專家提醒:如何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2-06農村失地保險一次性交付需要多少錢
2021-03-03由一張車票所引發的保險官司
2020-12-22車禍受傷保險公司賠多少錢
2020-12-21